词语释义
《老子》:“和其光,同其尘。”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先秦 李耳《老子》:“和其光,同其尘。”
成语辨析
和;不能写作“合”。
成语用法
和光同尘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引证解释
⒈ 后以“和光同尘”指随俗而处,不露锋芒。
引《老子》:“和其光,同其尘。”
王弼注:“无所特显,则物无所偏争也;无所特贱,则物无所偏耻也。”
吴澄注:“和,犹平也,掩抑之意;同,谓齐等而与之不异也。镜受尘者不光,凡光者终必暗,故先自掩其光以同乎彼之尘,不欲其光也,则亦终无暗之时矣。”
《后汉书·张奂传》:“吾前后仕进,十要银艾,不能和光同尘,为谗邪所忌。”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嵇叔夜排俗取祸,岂和光同尘之流也?”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九:“柳下惠视袒裼裸裎,焉能浼我,可谓和光同尘矣。”
郭沫若《南冠草》第三幕:“象杜九皋他们不是在走这样的路吗?表面上和光同尘,骨子里灭满兴汉。”
和光同尘的国语词典
锋芒内敛与世无争,而与嚣杂尘俗相融合。
和光同尘的网络释义
和光同尘 (出自道德经)
和光同尘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hé
形容词
(1) 和谐;协调。
和,相应也。——《说文》
和,谐也。——《广雅》
音声相和。——《老子》
乐从和。——《国语·周语下》
倡予和女。——《诗·郑风·萚兮》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易·中孚卦》
与讴谣乎相龢。——《文选·王褒·洞箫赋》
和五声。——《吕氏春秋·慎行论》
圣人为能和。
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
(2) 又如:和合日(和谐、合好的吉日);和合会(合好;和谐);和令(和谐畅适);和比(和谐)。
(3) 和顺;平和 。如:和衷(和善。今称和衷共济,即指同心和善而共济艰难);和昶(和畅);和直(平和爽直;和顺正直);和正(和顺端正)。
(4) 和睦;融洽
颜色愈和。——《史记·魏公子列传》
言和而色夷。——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 又如:和友(和睦友爱);和比(和睦;和谐);和居(和睦相处);和勉(和睦互勉)。
(6) 喜悦 。如:和悦(和乐喜悦);和喜(和洽喜悦);和愉;和怿(和悦)。
(7) 暖和;和煦;晴和
海上风和日暖。——刘斧《青锁高议》
春和景明。——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天稍和。——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久而乃和。——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和无寡。——《论语·季氏》
(8) 又如:和清(温和清朗);和媚(温和美好)
(9) 适中;恰到好处 。如:和售(以平价相买卖);和成(适量的饮食);和口(适口;可口);和味(适口之食)
(10) 指身体健康舒适
和于身也。——《战国策·赵策》
(11) 又如:和宜(合适,舒服);和胜(病愈);和舒(和畅舒适)。
(12) 日语的,日本的 。如:汉和辞典;和服。
(13) 搀和,混和。
松脂蜡和纸灰。——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泪珠和笔墨齐下。——清· 林觉民《与妻书》
动词
(1) 调和;调治;调适 。如:和味(调和食物的滋味);和羹(五味调和的羹汤);和弱(调和抑制);和通(调和;和畅)。
(2) 和解;息争而归和平
与楚以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 又如:和番(以婚姻安抚外族,和睦异族);和盟(和好结盟);和邻(与邻国媾和交好);和宁(和解,平息);和释(和解;消除)。
(4) 弈棋或赛球等的结局不分胜负 。如:这盘棋和了。
(5) 交易 。如:和售(平价交易);和价(谓官定的平价);和籴(古代官府以议价交易为名向民间强制征购粮食);和市(指与少数民族交易)。
(6) 合。汇合;结合 。如:和合。
名词
(1) 两个以上数相加的总数 。如:五和七的和是十二。
(2) 和平 。如:讲和;求和;议和。
介词
(1) 与;跟 。如:和人群一同去。
(2) 向;对;跟 ——表示动作的对象。如:我很愿意和大家讲一讲;和他父亲谈及此事。
(3) 跟 ——引进用来比较的对象。如:他的论点和你的相反;我的意见和他们的有别。
连词
(1) 与 。如:他和他的儿子在这里;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
(2) 加在一起 。如:你的咖啡有奶油和糖。
(3) 表示选择,相当于“或” 。常用于“无论、不论、不管”后。如:去和不去,由你自己决定。
(4) 另见
hè
动词
(1) 应和;跟着唱
荆轲和而歌。——《战国策·燕策》
拊石而和之。——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当哭相和也。——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唱和;曲高和寡;和歌(应和他人之歌声而唱歌)。
(3) 附和;响应 。如:和从(附和顺从);一倡百和;一唱百和。
(4) 以诗歌酬答;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作诗词 。如:和章(酬和他人的诗章);和答(酬答别人的诗);和酬(以诗酬答他人)。
(5) 答应;允许 。如:和应(犹应和)。
(6) 另见
hú
动词
(1) 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2) 另见
huó
动词
(1) 揉和。在粉状物中加水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 。如:和揉(在粉状物中加液调匀揉合);和解(犹溶解);和丸(比喻母亲教子勤学);和熊(为母亲教子勤学之典)
(2) 另见
huò
动词
(1) 掺合;混杂 。如:和药(调制药物);豆沙里和点儿糖;和羹;和泥儿。
(2) 不同的人混杂到一起
与他们甚么相干?怎么也和在里头?——《文明小史》
(3) 蒙哄,欺骗 。如:和哄(哄骗);和欺(哄骗)。
量词
(1) 用于时间,相当于“会儿”
韦义方去怀里摸索一和,把出席帽儿来。——《古今小说》
(2) 用于洗东西或煎中药换水,相当于“次”、“道” 。如:衣裳已洗四和;头和药。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wo2 fo2 [海陆丰腔] fo2 fo5 wo2 [梅县腔] fo2 fo5 wo1 wo2 [台湾四县腔] fo2 fo5 wo2 [陆丰腔] fo3 [客英字典] fo2 fo5 [东莞腔] wo2 [客语拼音字汇] fo2 fo4 vo2 vo4 [宝安腔] fo2 | wo2 | fo5 [梅县腔] fo5
◎ 潮州话:hua5(huâ) ho6(hõ) ho5(hô)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和 | 戸戈 | 匣 | 戈一合 | 平聲 | 歌 | 合口一等 | 戈 | 果 | ghua/hua | ɣuɑ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火,在人上”。本义:光芒,光亮)
(2) 同本义
光,明也。——《说文》
光,晃也,晃晃然也。亦言广也,所照广远也。——《释名·释天》
与日月兮齐光。——《楚辞·九歌·云中君》
能游冥冥者与日月同光。——《淮南子·俶真》
日月淑清而扬光。——《淮南子·本经》
国之光。——《易·观》
夜未央,庭燎之光。——《诗·小雅·庭燎》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史记·屈原列传》
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光明之耀也。——《国语·晋语》
容光必照焉。——《孟子》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有红光一缕起土桥,直射城西。——清· 邵长蘅《阎典史传》
(3) 又如:阳光;灯光;反光(反射的光线);色光(带颜色的光);晨光(清晨的太阳光);曙光(清晨的日光);光晃(光芒闪烁)
(4) 色泽;光彩
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蛾脸不舒,中袖无光。——唐· 李朝威《柳毅传》
(5) 又如:丝光;油光(光亮润泽);光色(光彩色泽);砑光
(6) 荣耀;昭著
邦家之光。——《诗·齐风·南山有台》
连我脸色都无光了。——《儒林外史》
士之处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唐· 韩愈《原毁》
(7) 又如:为国争光;沾光;光宠(光荣;增光);光国(为国争光);光天(光辉达于天下);光隆(光辉隆盛);光烂(光辉明亮);光晶(光辉);光赫(光辉显赫)
(8) 光阴,时光
始屏忧以愉思,乐兹情于寸光。——南朝宋· 鲍照《观漏赋》
(9) 又如:寸光(短暂的光阴);光阴荏苒(时光一天一天地逝去。荏苒:渐渐过去);光景如梭(光阴如梭。形容时间过得很快);光阴拈指(阳光在弹指间逝去。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10) 景色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11) 又如:风光;山光
(12) 恩慧;好处 。如:叨光;沾光;借光
(13) 特指日、月、星辰等天体 。如:光岳(天地。光:星辰。岳:河山)
(14) 称人来访的敬词
四位老先生,今日光顾小园,老夫有何德能?——明· 桑绍良《独乐园司马入桐》
形容词
(1) 光明,明亮
宝剑直千金,被服光且鲜。——三国蜀· 曹植《名都篇》
(2) 又如:光净(明亮洁净);光朗朗(光亮);光眼(大而有神的眼);光灯(明亮的灯火);光润(光亮润泽)
(3) 光滑
白沙青石光无泥。——唐· 杜甫《中丞严公雨垂寄见忆一绝奉答二绝》
(4) 又如:这种纸很光;磨光;光出律(光滑);光碌碌(光圆滚动的样子);光圆(光滑圆溜);光油油(光滑明亮)
(5) 裸露
光头圆脑作僧看。——宋· 郑清之《咏茄》
(6) 又如:光出溜(光秃);光塌塌(光秃秃的样子);光板板(平而裸露的)
(7) 空,净尽 。如:当光;赔光;输光;吃光;光鞑剌(方言。空荡荡;空旷无物)
(8) 通“广”(
)。广大,宽阔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书·尧典》
昔武王克 商,光有天下。——《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9) 又如:地光(地域广大)
动词
(1) 照耀
惟公德明光于上下。——《书·洛诰》
(2) 又如:光烛(照耀)
(3) 增辉,发扬光大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诸葛亮《出师表》
(4) 又如:光宗耀祖;光国(为国争光);光德(显扬有德之人);光价(显扬其身价);光演(光大延续);光昌(显扬昌盛);光前(光大前人的功业)
副词
仅仅,单 。如:不光为我,也是为他;要为集体着想,不能光考虑个人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ong1 [海陆丰腔] gong1 [梅县腔] gwong1 [东莞腔] gong1 [客语拼音字汇] gong1 guong1 [台湾四县腔] gong1 [客英字典] kwong1 [宝安腔] gong1 [陆丰腔] gong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光 | 古黃 | 見 | 唐合 | 平聲 | 陽 | 合口一等 | 宕 | 唐 | kuɑŋ | kuang |
详细解释
tóng
动词
(1) (会意。从冃,从口。冃(
),重复。本义:聚集)(2) 同本义
同,合会也。——《说文》
同重体合类。——《墨子·经上》
同人亲也。——《易·杂卦》
六曰同衣服。——《周礼·大司徒》
(3) 又如:云同(云彩聚集);同天(共存于人世间);同合(使相一致;融会);同流(诸水合流)
(4) 相同,一样,共同(侧重于同样,齐一)
同事之人,不可不审察也。——《韩非子·说林上》
鸟兽不可与同群。——《论语·微子》
同予者何人。——宋· 周敦颐《爱莲说》
同于真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同于幻耶。
(5) 又如:同心戮力(同心合力);同功一体(功绩地位一样);同号(称号相同;运算符号相同);同忾(相同的愤慨);同义(仁义或道义相同);同义字(意义相同的字);同源字(音、义相同或相近)
(6) 参与;一起干某事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孙子·谋攻》
(7) 又如:同举(一同举荐);同乐(一同娱乐);同栖(一同栖息);同休(同享福禄);同枕(共枕而卧);同利(共享利益);同车(同乘一车);同室(同居一室)
(8) 共,共一个
上下同欲者胜。——《孙子·谋政》
俗之同病。——清· 刘开《问说》
同社诸君子。——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以同姓为吾后。——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9) 又如:同福(共同的福禄)
(10) 齐一;统一
死去方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宋· 陆游《示儿》
副词
(1) 共同。到一处
同行十二年。——《乐府诗集·木兰诗》
同是宦游人。——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少同学。——明· 魏禧《大铁椎传》
既同寝。
(2) 又如:同参(共同参与);同晷(同受日光照耀);同奖(共同辅助);同庆(共同庆贺);同进(一同前进);同举(一同举荐);同来同去;同吃同住;同宿;同游
名词
(1) 中国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六礼之一。每隔十二年,诸侯一齐来朝见天子叫“同”
奠此中国,四夷来同。——王安石《赠贾魏公神道碑》
(2) 中国古代土地面积单位,地方百里为同
且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3) 中国古代爵一类的酒器
(4) 姓
介词
(1) 引进共同行动者 。
(2) 如:我同你去;我同她说话
(3) 给,为
合共还他三十六,还要同他做一年。——《中国歌谣资料》
连词
(1) 和,表示并列关系 。
(2) 如:我同农民;教师同塾师
(3) 另见
tòng
(2) ——见“胡同”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tung2 [海陆丰腔] tung2 [客英字典] tung2 [台湾四县腔] tung2 [客语拼音字汇] tung2 [陆丰腔] tung3 [沙头角腔] tung2 [东莞腔] tung2 [宝安腔] tung2
◎ 潮州话:dang5(tâng) tong5(thôn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同 | 徒紅 | 定 | 東一 | 平聲 | 東 | 開口一等 | 東 | 通 | dung | dʰuŋ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说文》从三“鹿”,从“土”,表示鹿群行扬起尘土的意思。楷书简去重迭的部分,只保留一个“鹿”。现行简化字“尘”,也是一个从“小”从“土”的会意字。本义:尘土)
(2) 同本义
湫隘嚣尘。——《左传·昭公三年》。注:“土也。”
尘埃也。——《庄子·逍遥游》
而游于尘垢之外。——《庄子·齐物论》
朱尘筵些。——《楚辞·招魂》
满面尘灰烟火色。——唐· 白居易《卖炭翁》
渭城朝雨浥轻尘。—— 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 又如:浮尘;降尘;灰尘(尘土);一尘不染;尘封(盖满灰尘);尘涓(尘埃与一滴水。比喻细微);尘芥(尘土与草芥。比喻无价值的东西);尘沙(因风飞扬的灰沙)
(4) 喻庸俗肮脏或指庸俗肮脏的事物
春不得避风尘。——晁错《论贵粟疏》
惊尘蔽天。——马中锡《中山狼传》
(5) 又如:尘陋(凡俗浅陋)
(6) 尘世,人世间,俗间。又称:尘间;尘浊;尘市;尘域;尘堀;尘区;尘海 。如:红尘(旧称繁华的社会,也泛指人世间);尘凡(凡尘;尘世)
(7) 踪迹;业迹 。如:步后尘;前尘(遗尘。从前的或从前经历的事)
(8) 重量单位。十埃为“尘”
(9) 姓
动词
(1) 蒙上灰尘,弄脏
无将大车,祗自尘兮。——《诗·小雅·无将大车》
(2) 又如:尘颜(尘容);尘黩(玷污);尘面(尘污的脸面);尘目
谦词,有污尊目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chi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