咄叱

duō chì [ duo chi]
注音 ㄉㄨㄛ ㄔˋ

词语释义

1.呵责。 2.叹惜声。

词语解释

  1. 呵责。

    《淮南子·览冥训》:“故不招指,不咄叱。” 汉 王充 《论衡·论死》:“病困之时,仇在其旁,不能咄叱。” 宋 秦观 《三老堂》诗:“群姦慑謦欬,众废起咄叱。” 明 宋濂 《吴德基传》:“视民如子,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

  2. 叹惜声。

    《南史·贼臣传·侯景》:“ 景 闻之大惧泣下,覆面引衾卧,良久方起,叹曰:‘咄叱!咄叱!误杀乃公。’”

引证解释

⒈ 呵责。

《淮南子·览冥训》:“故不招指,不咄叱。”
汉王充《论衡·论死》:“病困之时,仇在其旁,不能咄叱。”
宋秦观《三老堂》诗:“群姦慑謦欬,众废起咄叱。”
明宋濂《吴德基传》:“视民如子,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

⒉ 叹惜声。

《南史·贼臣传·侯景》:“景闻之大惧泣下,覆面引衾卧,良久方起,叹曰:‘咄叱!咄叱!误杀乃公。’”

咄叱的网络释义

咄叱

  • 咄叱是一个汉语词语,
  • 拼音是:duō chì,
  • 释义:1、呵责。2、叹惜声。
  • 汉字详情

    duō [duo]
    部首: 319
    笔画: 8
    五笔: KBMH
    五行:
    仓颉: RUU
    四角: 62072

    详细解释

    (1) (形声。从口,出声。本义:呵叱声) 同本义

    咄,相调也。——《说文》

    咄,相诃也。——《字林》

    咄,啐也。——《苍颉篇》

    咄!口无毛。——《汉书·东方朔传》。注:“叱咄之声。”

    郭舍人疾言骂之曰:“咄!老女子!何不疾行!”——《史记》

    咄!你是个破落户。——《水浒传》

    (2) 又如:咄叱(呵责);咄啐(呵斥);咄骂(呵斥辱骂)

    英文翻译

    noise of rage, cry out in anger

    方言集汇

    ◎ 粤语:cyut3 deot1
    ◎ 客家话:[梅县腔] zot8 [海陆丰腔] chot7 (dot7) (doi2) [客英字典] chot7 tut7 [台湾四县腔] zot7 (dot7) (doi2) [客语拼音字汇] dod5 [宝安腔] zot7
    ◎ 潮州话:zuag4(tsuak) [潮州]zuêg4(tsuek) [饶平]cuag4(tshuak)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一沒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當没入聲合口一等tuvt/tuottuət
    chì [chi]
    部首: 319
    笔画: 5
    五笔: KXN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RP
    四角: 6401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口,匕( )声。本义:大声呵斥)

    (2) 同本义

    叱,呵也。——《说文》

    大呵为叱。——《苍颉篇》

    迮而吐之曰叱。——《通俗文》

    手剑而叱之。——《公羊传·庄公十二年》

    大儿初醒,夫叱大儿声。——《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如:叱咤(怒喝);叱教(严格指教);叱辱(斥责侮辱)

    (4) 呼喊;吆喝

    回车叱牛牵向北。——白居易《卖炭翁》

    (5) 又如:叱名(呼名,报名);叱令(喝令);叱叫(大声呼喝);叱嚷(叫嚷)

    (1) 斥声或叫声

    喑恶叱咤。——《史记·淮阴侯传》

    (2) 又如:叱叱(呼喝声;大声指责的声音);叱咄(怒斥声)

    英文翻译

    scold, shout at, bawl out

    方言集汇

    ◎ 粤语:cik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fa5 [宝安腔] fa5 [海陆丰腔] fa5 [台湾四县腔] fa5 [客语拼音字汇] cid5 qid5
    ◎ 潮州话:duah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五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罗马字
    昌栗質A入聲開口三等眞Achjit/tc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