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啦啦

hū lā lā [ hu la la]
注音 ㄏㄨ ㄌㄚ ㄌㄚ
词性 拟声词

词语释义

亦作'呼喇喇'。 象声词。多形容风声﹑流水声﹑鸟振翅声等。

词语解释

  1. 亦作“ 呼喇喇 ”。象声词。多形容风声、流水声、鸟振翅声等。

    《红楼梦》第八九回:“﹝ 寳玉 ﹞忽听得纸窗呼喇喇一派风声。” 贺敬之 丁毅 等《白毛女》第三幕第三场:“耳听得流水呼啦啦的响。”《花城》1981年第1期:“鸟群呼啦啦飞起。”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呼喇喇”。象声词。多形容风声、流水声、鸟振翅声等。

《红楼梦》第八九回:“﹝寳玉﹞忽听得纸窗呼喇喇一派风声。”
贺敬之丁毅等《白毛女》第三幕第三场:“耳听得流水呼啦啦的响。”
《花城》1981年第1期:“鸟群呼啦啦飞起。”

呼啦啦的网络释义

呼啦啦

  • 《呼啦啦》是一首校园民谣歌曲,作者是安迪。
  • 呼啦啦造句

    由于己方啦啦队的摇旗呐喊,使得球员们皆信心大增。
    车刚过一站,呼啦啦挤上来一堆人,我们十分庆幸,相视一笑。
    见敌兵逃跑,方阵忽然爆炸似的散开,各自为战,呼啦啦扑向溃兵。
    女孩坐下来要了一碗肉丝面,看来是真饿了,呼呼啦啦不大一会儿就把面吃光了。
    这棵白杨树的主干一个人还搂不过来,白中泛青的树皮上点衬着眼睛般的斑斑点点,枝干里流动着新鲜的树汁,末稍旧枝出新芽,亮哗哗的墨绿叶子在云端呼呼啦啦!高处架巢的小鸟在阳光下休憩,风儿扶着它的茸毛,睡得肯定很香。曦光晨眠。
    待顾客三四人一拨儿来了坐定,老板立即往炉子里添些木炭,挥几下竹扇,炉内的火焰便呼啦啦冒起来。
    这一站是大砻坊,此地虽早没了往日的繁华,不过也是大站,等车的人比前一站还多,车门刚一打开,呼啦啦一群人就喘着粗气涌了进来,车厢里立时便塞得满满的。
    的变化了,有的消失了,像成群结队翱翔于万里秋空的候鸟一般,呼啦啦地飞来,又急匆匆地逸去,许多重大活动,文字都没有记载,甚至皇皇正史上也尽付阙如。
    呼啦啦,呼啦啦,一时间天地昏暗,飞沙走石,那是虚日鼠与秦彝的战场,这时天地灵气忽然汇聚到一处,顿时狂风怒号沙土飞扬,巨石滚动,云雾消散。
    今天的事真是虚惊一场啊,先是浩浩荡荡来了一大堆的人,接着林老头上去一通说,然后就看到大军呼啦啦的又全跑了,“真是莫名其妙”。
    哦,可不,炒菜人手里欢快的锅铲声,随着呼啦啦的火苗声,奏出一碗碗爱尼风味的菜肴!
    圆滚滚的铁圆环滚走烦恼千万,翩翩飞的竹蜻蜓放飞梦想,呼啦啦的溜溜球带来快乐,还记得我们小时候的玩具吗?今天是六一,特别准许你玩一玩儿,要记得开心哟!
    一次带孩子去逛超市,刚进门,孩子就抓货架子上的东西,呼呼啦啦扔了一地,还抱着货架子乱啃,把牙齿都啃出了血。
    你一笑,雷公惊叫;你一叫,地动山摇;你一摇,火车倒跑,你一跑,发生海啸!呼啦啦的你,最近过的可好?若好,回复一个笑脸吧!
    那阵蓝色烟雾飘扬而起,波诡云谲,呼啦啦地形成了一支庞大的队伍,这身影我异常熟悉,正是当时前来救命的那一批水鬼,是死亡军团!“快把我的聪还来!”。
    像是印证了它的话,周围呼啦啦的晃出来三十多名玩家,抱着膀子斜头歪脑的笑着。
    如今大伞迸裂,一块块闪动着奇光异彩的精金美玉等物‘呼啦啦’的砸得长安城中房屋倒塌,不知多少人被打得头破血流。
    见敌兵逃跑,方阵忽然爆炸似的散开,人自为战,呼啦啦扑向溃兵。
    随着呼啦啦一声响,一条大“蜈蚣”飞上了蓝色的天空,它摇头摆尾地扑打着耳旁的“小燕子”。
    阳光踩遍了村庄的土地,阳光踩得荔枝树滋滋地响,踩得它呼啦啦地往外长出花骨嘟。

    汉字详情

    [hu]
    部首: 319
    笔画: 8
    五笔: KTUH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RHFD
    四角: 62049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口,乎声。本义:吐气,与“吸”相对)

    (2) 同本义 。生物体把体内的气体排出体外——与“吸”相对

    呼,外息也。——《说文》(外息,指呼气)

    阴盛则呼吸万物而藏之内也。——《书·大传》

    候呼引针。——《素问·离合真邪论》

    (3) 又如:呼哈(呼吸吞吐);呼噏(吐云纳气);呼息(呼吸,喘气);呼翕(呼气和吸气)

    (4) 大声叫喊

    呼,唤也。——《广韵》

    式号式呼。——《诗·大雅·荡》

    城上不呼。——《礼记·曲礼上》

    媵侍于户外,呼则闻。——《仪礼·士昏礼》

    呼河伯妇来。——《史记·滑稽列传》

    一人大呼。——《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夫起大呼。

    妇亦大呼。

    千百人大呼。

    (5) 又如:呼噪(嘈杂地叫喊;喧嚷);呼天(向天呼喊以求助);呼天吁地(呼喊天地以求救助)

    (6) 召唤

    呼张良与俱去。——《史记·项羽本纪》

    前者呼。——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奋呼攻打。——《广东军务记》

    忠烈大呼。——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7) 又如:呼之即来;一呼百诺

    (8) 称呼

    呼宋将军。—— 明· 魏禧《大铁椎传》

    不呼名。——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9) 又如:自呼其名;呼唱(大声唱名);呼称(称呼);呼谓(称呼,称谓)

    (10) 姓

    象词

    常用来形容迅疾、风声等 。如:呼呼(形容鼾声、风声、着火声);呼呼的(像风一样快);呼啦啦(多形容风声、流水声、鸟振翅声等)

    英文翻译

    breathe sigh, exhale; call, shout

    方言集汇

    ◎ 粤语:fu1
    ◎ 客家话:[梅县腔] fu1 [客语拼音字汇] fu1 [客英字典] fu1 [台湾四县腔] fu1 [海陆丰腔] fu1 [东莞腔] fu1 [沙头角腔] fu1 [宝安腔] fu1 [陆丰腔] fu1
    ◎ 潮州话:hu1 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一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荒烏平聲開口一等ho/xuxu
    lā,la [la]
    部首: 319
    笔画: 11
    五笔: KRUG
    仓颉: RQYT
    四角: 60018

    详细解释

    动词

    (1) 同“拉”。闲扯,闲谈 。如:啦呱(闲聊);人人都愿意和他啦。

    (2) 另见 la

    la

    语气词

    (1) 是语气词“了”( le)和“啊”( a)的合音,兼有语气词“了”和“啊”的作用。

    (2) 用在句末表示喜悦、赞叹、惊奇、气愤。如:我们胜利地完成任务啦!这个比方妙极啦!这可使人感到奇怪啦!你瞧,他连优良作风都丢啦!

    (3) 用在句末,表示情况已经变化或将要出现新的情况。如:队长!我没找到老杨,他上工地去啦;他又要演出啦。

    (4) 用在句末,表示肯定、解释、劝止。如:你都听明白啦;有错,改了就行啦;这就别提啦。

    (5)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如:你怎么啦?他往哪里走啦?

    (6) 用在列举的事项之后,表示停顿。如:口号声啦,锣鼓声啦,鞭炮声啦,响彻云霄;书啦,报纸啦,笔记本啦,钢笔啦,墨水啦,堆得满桌子都是。

    (7) 另见

    英文翻译

    final particle of asser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laa1
    ◎ 客家话:[梅县腔] la1 [宝安腔] la1 [客语拼音字汇] la1
    ◎ 潮州话:la1

    宋本广韵

    lā,la [la]
    部首: 319
    笔画: 11
    五笔: KRUG
    仓颉: RQYT
    四角: 60018

    详细解释

    动词

    (1) 同“拉”。闲扯,闲谈 。如:啦呱(闲聊);人人都愿意和他啦。

    (2) 另见 la

    la

    语气词

    (1) 是语气词“了”( le)和“啊”( a)的合音,兼有语气词“了”和“啊”的作用。

    (2) 用在句末表示喜悦、赞叹、惊奇、气愤。如:我们胜利地完成任务啦!这个比方妙极啦!这可使人感到奇怪啦!你瞧,他连优良作风都丢啦!

    (3) 用在句末,表示情况已经变化或将要出现新的情况。如:队长!我没找到老杨,他上工地去啦;他又要演出啦。

    (4) 用在句末,表示肯定、解释、劝止。如:你都听明白啦;有错,改了就行啦;这就别提啦。

    (5)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如:你怎么啦?他往哪里走啦?

    (6) 用在列举的事项之后,表示停顿。如:口号声啦,锣鼓声啦,鞭炮声啦,响彻云霄;书啦,报纸啦,笔记本啦,钢笔啦,墨水啦,堆得满桌子都是。

    (7) 另见

    英文翻译

    final particle of asser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laa1
    ◎ 客家话:[梅县腔] la1 [宝安腔] la1 [客语拼音字汇] la1
    ◎ 潮州话:la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