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欠

hē qiàn [ he qian]
注音 ㄏㄜ ㄑ一ㄢˋ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呵欠 hēqiàn

(1) 困倦时往往情不自禁地张开大口吸气的现象

深深打了个呵欠
yawn

词语解释

  1. 人疲倦或初醒时,自然张口深深地呼吸。

    元 杨文奎 《儿女团圆》第三折:“我打了个呵欠。”《西湖游览志馀·才情雅致》引 明 莫璠 诗:“觉来一呵欠,色泽神亦充。”《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他便假装打了个呵欠。”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三幕:“说罢,连打了两个呵欠,闭上眼睛。”

引证解释

⒈ 人疲倦或初醒时,自然张口深深地呼吸。

元杨文奎《儿女团圆》第三折:“我打了个呵欠。”
《西湖游览志馀·才情雅致》引明莫璠诗:“觉来一呵欠,色泽神亦充。”
《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他便假装打了个呵欠。”
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三幕:“说罢,连打了两个呵欠,闭上眼睛。”

呵欠的国语词典

一种因血液内二氧化碳增多而引起的生理现象。人在疲倦或想睡觉时,张口深深吸气,然后呼出的反射动作。《文明小史.第二七回》:「他表兄更是妙人,衣服换过,靴子仍套在腿上,一个呵欠,烟瘾发作。」也作「哈欠」。

呵欠的网络释义

呵欠

  • 呵欠,指困倦时往往情不自禁地张开大口吸气的现象。它是一种因血液内二氧化碳增多而引起的生理现象。人在疲倦或想睡觉时,张口深深吸气,然後呼出的反射动作。见《文明小史》第二十七回:「他表兄更是妙人,衣服换过,靴子仍套在腿上,一个呵欠,烟瘾发作。」
  • 呵欠的翻译

    英语: yawn
    德语: Gähnen (S)​
    法语: bâillement

    呵欠造句

    看他坐在那里,无精打采,呵欠连连,准是昨夜打了一宿牌。
    春天迈着悄悄的脚步,悄悄的到了,青蛙睁开惺忪的睡眼,打着呵欠,从他的小窝里溜达出来。
    乡间神医号称女济公打嗝打呵欠给人治病。
    第二天早晨,她们起床下楼时都打着呵欠;但是她们撇奶油和挤牛奶的工作依然照常进行,干完了就进屋吃早饭。
    但还不到八点,这家伙就把我的门给敲开了,连同肩膀上那只呵欠连天的乌鸦。
    瑶瑶坐在书案前,双手托腮,眼睛望着说话的两个人看,嘴里呵欠连天。
    一个小时后,民警何强又在安检口发现一名青年男子精神萎蘼不振,一边走路一边打呵欠,遂上前对其进行盘查。
    总得来说,了解打呵欠可能对确诊疾病是一个有效的工具,如癫痫和偏头痛,这些疾病之前都会过度的打呵欠。科学家说。
    荆楚网打呵欠在人类之间是一种会“传染”的行为,而科学家通过研究惊奇地发现,猴子对同类的呵欠同样不能“免疫”。
    时川浪游解开了十字,打了个呵欠,正欲和凯因连络稍稍谈论军部和风京的善後问题,通讯仪才拿出来,白羽却上身探出窗台,脸孔微仰现出讶异和迷惑。
    实在起不来,直打呵欠头难抬;睡眼睁不开,双脚难移步难捱;好想再睡会儿,哪怕一秒也畅快;猛将盖被果断踹,咕噜翻身爬起来。祝:早起快乐!
    观众席中有人打了个呵欠,索然无味的抗议着。
    沈流云百无聊赖的打了个呵欠,看着面前精神百倍的三个人。
    今天世界睡眠日,授你最佳睡姿奖,为你睡眠画幅像,呵欠连天懒洋洋,呼噜打得实在响,口水流得舌头痒,钢牙磨得响当当,两眼通红白兔样,喃喃呓语诉衷肠!
    崭新的一天又来了,东方露出了鱼肚白,月亮累的直打呵欠,隐退回了自己的老巢,太阳早早的来临,来不及擦粉涂脂,带着微红的笑脸从海平线上窜了出来。
    秦萌萌看到周敏打呵欠当下对周敏说道“周姐,你怎么打呵欠了啊,是困了吗?”。
    聂远打了个呵欠,给小妹的头上来了个轻轻地栗凿“哦,光你一个人长,我们都不长,到时候我们还得反过头来叫你姐姐……”。
    一声开了,开门的是一个年轻的睡眼朦胧的公差,门开了还呵欠连天,伸着懒腰,“这么早来干啥?”。
    第一周的理论课程,最后就在两人呵欠连天的状态中,结束了。
    昨晚,两位市民因为打呵欠而遭罪,一个下颌骨脱位,一个肩部抽筋,先后去医院治疗。

    汉字详情

    hē,ā,á,ǎ,à,a [he,a,a,a,a,a]
    部首: 319
    笔画: 8
    五笔: KSKG
    仓颉: RMNR
    四角: 6102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弯

    他很大方地呵一呵腰,就走出去了。——茅盾《子夜》

    (2) 另见 ā;a;hē;kē

    动词

    (1) (形声。从口,可声。本义:怒责,大声发怒地喝斥)

    (2) 同本义

    訶,大言而怒也。从言,可声,字亦作呵。——《说文》

    訶,怒也。——《广雅·释诂二》

    纵而弗呵虖。——《汉书·食货志》。注:“责怒也。”

    青邶之山有鸟焉,其音若呵。——《山海经·南山经》

    呵,责也。——《玉篇》

    王出而訶之。——《韩非子·内储说下》

    厉声以呵。——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如:呵咄(大声斥责;吆喝);呵怒(怒斥);呵格(喝斥殴打);呵索(呵叱搜查);呵辱(辱骂);呵逐(斥骂驱逐);呵问(责问;盘究)

    (4) 喝道,喝令行人让路

    武夫前呵,从者塞途。——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5) 又如:呵引(呵道);呵卫(喝道护卫的人);呵道(亦作“呵导”。古时贵人外出时,引路差役喝令行人让路)

    (6) 呼叫 。如:呵噪(众声呼叫);呵吓(喧哗)

    (7) 嘘气;哈气  。如: 呵手(向手嘘气使暖);呵冻(冬天手指冻僵或笔砚成冰,呵气使温暖或融解);呵砚(天寒嘘气使砚中墨汁解冻)

    (8) 喝

    次日早辰,小鸦儿吃了几个冷饼,呵了两碗热水,依旧挑了担子出去。——《醒世姻缘传》

    你不吃,呵嗏儿罢。——《金瓶梅词话》


    表示惊讶 。如:呵,这小伙子真棒!呵会(幸会)

    象词

    (1) 笑声

    有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韦庄《菩萨蛮》词

    (2) 又如:呵呵(笑声);呵呵大笑

    (3) 另见 ā;a;hā;kē

    (1) ——译音用字。如:呵罗单,古国名,故地在今苏门答腊岛

    (2) 另见

    ā

    叹词

    (1) 表示惊异或赞叹。同“啊”

    呵,青春,愿你光芒四射。——郭小川《致青年公民》

    (2) 另见 a;hā;hē;kē

    a

    助词

    (1) 表示感叹或惊讶的语气

    安家立业了,日子过好了,可是不能忘本呵。——周立波《暴风骤雨》

    (2) 另见 ā;hā;hē;kē

    英文翻译

    scold; laughing sound; yawn

    方言集汇

    ◎ 粤语:ho1 ho2
    ◎ 客家话:[陆丰腔] ha1 [梅县腔] ho1 ho5 ha5 [台湾四县腔] ho1 [客英字典] ho1 o1 [海陆丰腔] ho1 [客语拼音字汇] ho1 ho4 ko1 ko2 [宝安腔] ko1 ho1 | o1
    ◎ 潮州话:o1 ho1 a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七歌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虎何平聲開口一等ha/xa
    qiàn [qian]
    部首: 427
    笔画: 4
    五笔: QWU
    五行:
    仓颉: NO
    四角: 278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张着口打呵欠。小篆字形下面是人(儿),上面象人呼出的气。本义:打呵欠)

    (2) 同本义

    欠,张口气悟也。——《说文》

    肾为欠。——《素问·宣明五藏论》

    君子欠伸。——《仪礼·士相见礼》。注:“志倦则欠。体倦则伸。”

    惊觉欠伸。——《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如:呵欠(哈欠)

    (4) 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稍微向上移动

    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红楼梦》

    (5) 又如:欠体(欠身)

    (6) 亏欠;欠债

    须欠郑大官人典身钱。——《水浒传》

    (7) 又如:拖欠(欠款不还);欠折(短少;亏损);欠负(谓亏欠租税等);欠票(即欠据)

    (8) 缺少

    欠为人师。——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甚妙,但似欠四字耳。——陆游《老学庵笔记》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三国演义》

    (9) 又如:欠缺悬隔(粮食不足而距运粮地又很远);缺欠(缺乏);欠通(对事理不够通达。亦指文字不够通顺)

    (10) 不如

    行路少年知不知,襄阳全欠旧来时。—— 施肩吾《大堤新咏》

    (11) 想念

    爹爹,大娘欠你,送辣面与你吃。——《警世通言》

    (12) 又如:欠挂(牵挂)

    (13) 损人的 。如:嘴欠(指喜欢说别人闲话);手欠(指趋向于打破或翻弄别人东西)

    形容词

    (1) 痴呆

    君瑞真个欠,我道你,佯小心,妆大胆。——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英文翻译

    owe, lack, be deficient; KangXi radical number 76

    方言集汇

    ◎ 粤语:him3
    ◎ 客家话:[客英字典] kiam5 [沙头角腔] kiam5 [客语拼音字汇] kiam4 [宝安腔] kiam5 [东莞腔] kiam5 [海陆丰腔] kiam5 [梅县腔] kiam5 [陆丰腔] kiam5 [台湾四县腔] kiam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五十七釅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去劔去聲開口三等khiamh/qiammkʰĭɐ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