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音
词语释义
吴音
(1) 指吴语,吴方言
词语解释
吴 地的语音; 吴 语。
《宋书·顾琛传》:“先是, 宋 世 江 东贵达者, 会稽 孔季恭 、 季恭 子 灵符 、 吴兴 丘渊之 及 琛 , 吴 音不变。” 唐 顾况 《南归》诗:“乡关殊可望,渐渐入 吴 音。” 陶牧 《季夏忆吴门景物寄内》诗:“愁边节物知难遣,别久 吴 音渐欲忘。”
吴 地的音乐。
宋 范成大 《吴郡志·风俗》:“ 吴 音,清乐也,乃古之遗音。唐初古曲渐缺,管絃之曲多讹失,与 吴 音转远。” 清 曹寅 《高鹤修琴友索赠时寓僧楼即事戏之》诗:“雅识 吴 音妙,微风縹緲间。”
引证解释
⒈ 吴地的语音; 吴语。
引《宋书·顾琛传》:“先是, 宋世江东贵达者, 会稽孔季恭、季恭子灵符、吴兴丘渊之及琛,吴音不变。”
唐顾况《南归》诗:“乡关殊可望,渐渐入吴音。”
陶牧《季夏忆吴门景物寄内》诗:“愁边节物知难遣,别久吴音渐欲忘。”
⒉ 吴地的音乐。
引宋范成大《吴郡志·风俗》:“吴音,清乐也,乃古之遗音。唐初古曲渐缺,管絃之曲多讹失,与吴音转远。”
清曹寅《高鹤修琴友索赠时寓僧楼即事戏之》诗:“雅识吴音妙,微风縹緲间。”
吴音的网络释义
吴音 (吴地方言)
吴音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会意。从口,从矢。矢(
),象头的动作。合起来表示晃着头大声说话。本义:大声说话,喧哗) 同本义不吴不敖,胡考之休。——《诗·周颂·丝衣》。传:“吴,哗也。”
形容词
〈方〉∶大 。如:吴魁(大而平的盾);吴榜(大棹,划船工具。亦指船)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吾 | 五乎 | 疑 | 模 | 平聲 | 虞 | 開口一等 | 模 | 遇 | ngo/ngu | ŋ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指事。从言含一。甲骨文“言、音”互用,金文、小篆在“言中加一横,表示所发之音。本义:声音)
(2) 同本义
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说文》
八音。一说笙、祝、鼓、箫、琴、埙、钟、磬也。——《白虎通·礼乐》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成文,谓之音。——《礼记·乐记》
夫音,乐之舆也。——《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鸡狗之音相闻。——《庄子》
北音清越。——宋· 苏轼《石钟山记》
鸟兽音迹。——清· 姚鼐《登泰山记》
(3) 又如:音颡(喉咙);音强(指声音的强弱。也叫响度或音势。音的强弱,因发音体振动时之振幅大小而异,振幅大者则音强,振幅小者则音弱);音制(音调高下疾徐的节奏);音频(人类耳朵能产生反应的声音频率范围)
(4) 音乐
莫不中音。——《庄子·养生主》
赵王好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如:音律;音调
(6) 泛指语言、消息、讯息等 。如:佳音;音讯(言信,消息)
(7) 字的音读
乡音无改。——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盖音谬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8) 又如:音韵(指“汉”字字音中的声、韵、调)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im1 [陆丰腔] jim1 [沙头角腔] jim1 [客英字典] jim1 [梅县腔] jim1 [东莞腔] jim1 [宝安腔] jim1 [台湾四县腔] jim1 [客语拼音字汇] yim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音 | 於金 | 影 | 侵B | 平聲 | 侵 | 開口三等 | 深 | 侵B | ʔĭĕm | qim/y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