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吠形吠声
(1) “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的略称。比喻不明真相、只凭事物表面现象就冒然附和。亦作“吠影吠声”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汉 王符《潜夫论 贤难》:“谚曰:‘一犬吠形,百犬吠声’,世之疾此,固久矣哉!”
成语用法
吠形吠声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书面语。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吠影吠声”。
⒉ 后遂以“吠形吠声”或“吠影吠声”比喻不察真伪,盲目附和。
引汉王符《潜夫论·贤难》:“谚曰:‘一犬吠形,百犬吠声’,世之疾此,固久矣哉!吾伤世之不察真伪之情也。”
梁启超《管子传》第一章:“孟子当时或亦有为而发,为此过激之言。而后之陋儒,并孟子之所以自信者而亦无之,乃反吠影吠声。摭至迂极腐之末论,以詆謷管子。”
鲁迅《书信集·致杨霁云》:“叭儿们何尝知道什么是民族主义,又何尝想到民族,只要一吠有骨头吃,便吠影吠声了。”
⒊ 形容仅据似是而非的迹象进行渲染。
引黄远庸《最近之政局》:“在我不过一时风影,而人则已吠影吠声。”
吠形吠声的国语词典
一只狗看见人吠叫,其他的狗也跟著叫。比喻世人不辩真伪,盲目附和传说。也作「吠影吠声」。
吠形吠声的网络释义
吠形吠声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犬,从口。本义:狗叫)
(2) 同本义
吠,犬鸣也。——《说文》
邑犬君吠兮所怪也。——《楚辞·九章》
谚云:“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王符《潜夫论·贤难》
(3) 又如:吠声(狗叫声);吠日(很少见到太阳的狗,偶尔见到太阳出来就狂叫,喻少见多怪)
(4) 泛指动物鸣叫 。如:吠哈(哇鸣);吠嗥(野兽嚎叫)
(5) 恶言攻击 。如:吠尧(喻坏人攻击好人)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pui5 poi5 [台湾四县腔] poi5 pi5 [客语拼音字汇] poi4 [东莞腔] poi3 [沙头角腔] poi5 [宝安腔] poi3 [陆丰腔] poi6 [海陆丰腔] poi6 pui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吠 | 符廢 | 並 | 廢合 | 去聲 | 隊 | 合口三等 | 廢 | 蟹 | byad/bvay | bʰĭwɐt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同本义
形,象形也。——《说文》
物成生理谓之形。——《庄子·天地》
雷雨之动满形。——《易·屯》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礼记·乐记》
形色天性也。——《孟子》
形者,生之具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列子·说符》
形似酒尊。——《后汉书·张衡传》
鸟兽之形。
形若土狗。——《聊斋志异·促织》
因势象形。——明· 魏学洢《核舟记》
(2) 又如:形物(有形之物);条形;线形;方形;圆形;球形;梯形;三角形;正方形;多角形;多边形;口形;体形
(3) 形体,实体
可以隐形。——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无案牍之劳形。——唐· 刘禹锡《陋室铭》
山岳潜形。——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钩勒形廓。——蔡元培《图画》
(4) 又如:形寂(死亡);形响(形体和声响);形解(形体超脱现实;道教指尸解);有形;无形;整形;形生(身体与性命);形性(形体和性质);形训(用文字形体的分析来释字义)
(5) 容色,容貌
望远者,察其貌,而不察其形。——《谷梁传》
(6) 又如:形藏(模样、身分);形质(容貌与性情);形秽(容貌不洁)
(7) 各种自然环境或地表的自然特征
秦,形胜之国。——《史记》
(8) 又如:形便(地形有利);形要(形势险要);形局(地理格局)
(9) 情势,形势
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仆未之得验,然其形必然。——汉· 贾谊《铸钱》
不能者之形。——《孟子·梁惠王上》
鼎足之形。——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10) 又如:形服(迫于形势而屈服);形宜(按照形势所应注意之事)
(11) 通“型”。模型
冰炭不合形。——《韩非子·用人》
仪形虞、周之盛。——《汉书·王莽传上》
仪形文王,万邦作孚。——《潜夫论·德化》
动词
(1) 画图形
乃审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书·说命》
(2) 又如:形摹(描摹)
(3) 使之现形,显露,显示
形,见也。——《广雅》
然后心术形焉。——《礼记·乐记》。注:“犹见也。”
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孙子·虚实》
赵王不悦,形于颜色。——《战国策·赵策三》
归而形诸梦。——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4) 又如:形藏(秘密;隐私);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形见(显现;显形);形言(表现在言辞上)
(5) 比较,对照
令狐綯大怒,说他以己之长,形人之短,文人无行。——《西湖二集》
(6) 又如:相形见绌
(7) 描绘
虽有心略辞给,固未能缕形其所由然也。——汉· 枚乘《七发》
(8) 形成,成为某种形象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楚辞·天问》
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故祸不萌。——《管子》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hin2 [宝安腔] hin2 [梅县腔] hin2 [台湾四县腔] hin2 [沙头角腔] hin2 [东莞腔] hin2 [陆丰腔] hin3 [海陆丰腔] hin2 [客语拼音字汇] hin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㓝 | 戸經 | 匣 | 青開 | 平聲 | 青 | 開口四等 | 青 | 梗 | gheng/heng | ɣieŋ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犬,从口。本义:狗叫)
(2) 同本义
吠,犬鸣也。——《说文》
邑犬君吠兮所怪也。——《楚辞·九章》
谚云:“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王符《潜夫论·贤难》
(3) 又如:吠声(狗叫声);吠日(很少见到太阳的狗,偶尔见到太阳出来就狂叫,喻少见多怪)
(4) 泛指动物鸣叫 。如:吠哈(哇鸣);吠嗥(野兽嚎叫)
(5) 恶言攻击 。如:吠尧(喻坏人攻击好人)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pui5 poi5 [台湾四县腔] poi5 pi5 [客语拼音字汇] poi4 [东莞腔] poi3 [沙头角腔] poi5 [宝安腔] poi3 [陆丰腔] poi6 [海陆丰腔] poi6 pui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吠 | 符廢 | 並 | 廢合 | 去聲 | 隊 | 合口三等 | 廢 | 蟹 | byad/bvay | bʰĭwɐt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耳,殸(
)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2) 同本义
声,音也。——《说文》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礼记·乐记》
声依永律和声。——《虞书》
凡声阳也。——《礼记·郊特牲》
苍蝇之声。——《诗·齐风·鸡鸣》
有闻无声。——《诗·小雅·车攻》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柳宗元《永州八记》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孟子·梁惠王下》
(3) 又如:声叉(声音不正常);声嘶(声音破哑);声如洪钟(形容人语音响亮,有如大钟的声音);声振林木(形容歌声的高亢清远,足以使林木摇动);声动梁尘(形容歌声洪亮动人)
(4) 音乐;诗歌
不大声以色。——《诗·大雅·皇矣》
赵王窃闻 秦王善为 秦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孟子·梁惠王下》
(5) 又如:声色货利(音乐、女色、货物、财利。泛指旧时统治阶级所追求的物质享受);声诗(乐歌);声尘(音乐)。又专指古代指挥作战的钲、铙、鼓等乐器的声音
变非声章,弗能移也。——《国语》
(6) 声望,声名(名声)
文王有声。——《诗·大雅·文王有声》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臣闻古人有辞天下而无恨色者,臣闻其声,于王而见其实。——《吕氏春秋·过理》
(7) 又如:声气(名声;名气);声名煊赫(名声显赫);声芳(美好的声名);声施(名声流传);声烈(显赫的名望);声名人(有名望的人);声位(声望与地位)
(8) 口信;消息;传说
界上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致问?——《汉书·赵广汉传》
(9) 又如:声传(传闻之事);声论(犹舆论);声闻(音讯,讯息)
(10) 声威;声势
声威天下。——《战国策·齐策》。注:“势也。”
(11) 又如:声教(声威与教化);声焰(声势气焰);声振寰宇(名声威势振动天下。形容声威极盛);声乡(犹声势);声张势厉(声势煊赫);声势重灼(声威气势逼人);声势赫奕(声威气势盛大显赫);声势汹汹(形容气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12) 汉字的声调 。如:声病(诗、词、曲的声调、平仄,不合于规定的律则、标准);声颡(腔调);声律(诗赋文章的声韵与格律);声比(音调相谐);声文(泛指音调);声曲(音声曲调);声度(犹声调);声客(犹言声调)
(13) 言语,口音
与人罕言,语类楚声。—— 明· 魏禧《大铁椎传》
(14) 又如:声嗽(言语)
(15) 指汉字的声母。汉字字音的一部分,指一个汉字音节开头的音 。如:声旁(分析汉字形体的术语。指形声字结构中表示读音的部分,与形旁相对而言);声纽(音韵学术语。即声母。汉字音节开头的辅音);声符(即声旁)
动词
(1) 发声 。如:不声不响;声张(作声;张扬);声哄(哄闹);声咳(咳嗽声);声唤(呻吟,因痛苦而叫喊);声屈(喊冤)
(2) 声称,宣扬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如:声云(犹声言);声兵(宣布出兵);声述(声明陈述);声叙(明白陈述)
(4) 吟咏;乐歌 。如:声伎(指歌舞等技艺)
(5) 听
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味。——清· 谭嗣同《仁学》
量词
(1) 表示声音发出次数的单位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又如:几声抽泣;几声鸟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