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尨

fèi méng [ fei meng]
注音 ㄈㄟˋ ㄇㄥˊ

词语释义

亦作'吠厖'。 吠叫的狗。语本《诗.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词语解释

  1. 亦作“ 吠厖 ”。吠叫的狗。语本《诗·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金 王琢 《七月十五夜看月》诗:“歷树有惊鹊,悄隣无吠厖。” 元 曹伯启 《九日省舅氏郭西独行因书所见》诗之一:“田家桑梓碧幢幢,过客鞭声引吠尨。” 明 刘基 《凉夜》诗:“瀟瀟凉雨泻簷瀧,聒聒鸣蛙似吠厖。”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吠厖”。吠叫的狗。

语本《诗·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金王琢《七月十五夜看月》诗:“歷树有惊鹊,悄隣无吠厖。”
元曹伯启《九日省舅氏郭西独行因书所见》诗之一:“田家桑梓碧幢幢,过客鞭声引吠尨。”
明刘基《凉夜》诗:“瀟瀟凉雨泻簷瀧,聒聒鸣蛙似吠厖。”

吠尨的网络释义

吠尨

  • 吠尨,读音fèi máng,是汉语词汇,解释为吠叫的狗。
  • 汉字详情

    fèi [fei]
    部首: 319
    笔画: 7
    五笔: KDY
    五行:
    仓颉: RIK
    四角: 63084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犬,从口。本义:狗叫)

    (2) 同本义

    吠,犬鸣也。——《说文》

    邑犬君吠兮所怪也。——《楚辞·九章》

    谚云:“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王符《潜夫论·贤难》

    (3) 又如:吠声(狗叫声);吠日(很少见到太阳的狗,偶尔见到太阳出来就狂叫,喻少见多怪)

    (4) 泛指动物鸣叫 。如:吠哈(哇鸣);吠嗥(野兽嚎叫)

    (5) 恶言攻击 。如:吠尧(喻坏人攻击好人)

    英文翻译

    bark

    方言集汇

    ◎ 粤语:fai6
    ◎ 客家话:[客英字典] pui5 poi5 [台湾四县腔] poi5 pi5 [客语拼音字汇] poi4 [东莞腔] poi3 [沙头角腔] poi5 [宝安腔] poi3 [陆丰腔] poi6 [海陆丰腔] poi6 pui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二十廢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符廢廢合去聲合口三等byad/bvaybʰĭwɐt
    lóng,máng,méng,páng [long,mang,meng,pang]
    部首: 342
    笔画: 7
    五笔: DNEE
    五行:
    仓颉: IKUH
    四角: 43014

    详细解释

    máng

    名词

    (1) (会意。从犬,从彡( shān)。“彡”表示毛饰。本义:多毛的狗)

    (2) 同本义

    无使尨也吠。——《诗·召南·野有死麕》

    (3) 〈形〉 通“庞”。高大

    虎见之,尨然大物也。——唐· 柳宗元《三戒·黔之驴》

    (4) 另见 méng

    méng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shaggy haired dog; variegated

    方言集汇

    ◎ 粤语:mong4 mung4 pong4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mong2 mang2 [梅县腔] mang2 [海陆丰腔] mong2 mang2 [客英字典] mong2 mang2 [宝安腔] mong2 mang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四江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莫江平聲開口二等mrung/meongmɔ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