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噪一时

míng zào yī shí [ ming zao yi shi]
繁体 名噪一時
注音 ㄇ一ㄥˊ ㄗㄠˋ 一 ㄕˊ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名噪一时 míngzào-yīshí

(1) 指名气在一个时期内引起轰动

名噪一时,草草收场
gain considerable fame among one's contemporaries for a time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清 宣鼎《夜雨秋灯录三集 科场》:“朱半仙,时文中之能手也,名噪一时。”

成语用法

名噪一时作谓语、定语;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

引证解释

⒈ 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

清宣鼎《夜雨秋灯录三集·科场》:“朱半仙,时文中之能手也,名噪一时。”
马可《不学蓬雀学鲲鹏》诗:“我的艺术顾问是那名噪一时的老鸹。”

名噪一时的国语词典

在某时间内非常出名。

如:「她因参加奥运的游泳比赛,打破世界纪录而名噪一时。」

名噪一时的网络释义

名噪一时

  • 名噪一时(míng zào yī shí),成语,意思是一时名声很大。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出自《万历野获编·国师阅文偶误》。
  • 名噪一时的翻译

    俄语: 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своё время громкой известностью

    名噪一时造句

    英国的蒙哥马利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名噪一时。
    这篇文章使他名噪一时,但他的高傲令读者忍无可忍,只是这种嚣张的气焰与文章的风格恰恰相得益彰。
    这个名噪一时的风云人物,原来是个骗子。
    券商、信托坐庄黯淡,基金对市场操纵被规范,新的坐庄模式也孕育而生,那便是产业资本坐庄,而当时名噪一时的“德隆系”被誉为此类神话的代表。
    只狐狸图案,后经高人做法处理,这就是名噪一时。
    知识犹如海洋,那些在海面上手舞足蹈和拍击作响的人,往往要比默默无闻鉴入未经考查的海底去探寻宝藏的采珠者更加名噪一时,并更引人注目。
    自己也没给宋远桥丢脸,武当山上这五年来,自己勤学苦练,终为侪辈第一,便是名噪一时的宋青书,比之自己,亦稍有不如。
    这个禁制乃是数万年前当时名噪一时的‘幻影剑仙’剑尘子。
    曾名噪一时的软件公司科利华,竟然沦落到拍卖其办公大厦的境地。
    王经理现在虽然名噪一时,但在刚出社会时,他也曾经明珠暗投,无人赏识。
    而外部就没什消息了,名噪一时的燕月楼因其楼主的离奇死亡,所有成员的突然失踪而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当时在河南禹县神垕的皇家窑场里,工匠们烧出了天青、天蓝、月白、玫瑰紫等一些罕见窑变色彩,也凭借着这些变幻无穷的颜色,使钧瓷名噪一时。
    席殊书屋、明君书店、思考乐书局等曾在京沪名噪一时的民营连锁书店,都因为欠款、欠薪相继关门或被收购。
    不错,当年作为渠道商的富豪确实是以销售现代内存而名噪一时。
    也正是因为服部正成在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本能寺”之变事件后,秘密保护了德川家康将军,使得伊贺流忍者在当时名噪一时。
    这话怎么讲呢,您知道孔子、墨子没有寸土之地,但却可以君临天下;没有一官半职,却名噪一时。
    就算他医术好又怎么样?还是全用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上了,亏得他爷爷还是当年名噪一时的神医,一世英名全毁在他这个不争气的孙子上了!
    可怜这个名噪一时的日本顶尖高手,也被杨法武摔了一个四腿朝天。
    此子初出江湖便连除当时的武林十恶中的四恶,名噪一时,然后不久又接连与江湖“十杰”。
    她们都是名噪一时的高级交际花,过着极度奢华、糜烂的生活。

    汉字详情

    míng [ming]
    部首: 337
    笔画: 6
    五笔: QKF
    五行:
    仓颉: NIR
    四角: 276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2) 同本义

    名,自命也。——《说文》

    黄帝正名百物。——《礼记·祭法》

    名之曰幽厉。——《孟子》

    名公器也。——《庄子·天运》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 罗敷。——《乐府诗集》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名之者谁。——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自名“蟹壳青”。——《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名品(辨明品级)

    (4) 称说;说出

    不能名其一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5) 又如:不可名状;莫名其妙;名状(形容描述)

    (6) 出名,有名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刘禹锡《陋室铭》

    (7) 以私人名义占有

    不名一钱。——王充《论衡》

    (8) 通“明”。明白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老子·四十七章》

    名词

    (1) 名字;名称

    请问名。——《仪礼·士昏礼》

    记百名以上书于策。——《仪礼·聘礼》

    慎器与名。——《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注:“爵号也。”

    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周书·谥法》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2) 又如:名榜(名帖);名物(物品的名称及形状);名纸(名片);名象(泛指称谓、法制、器物等。名,指称;象,法象)

    (3) 名门,名家 。如:名胤(名门的后裔);名迹(名家的手迹);名画(名家的图画);名书(名家的墨迹)

    (4) 名人, 杰出的人 。如: 名彦(名人才士);名俊(俊杰,杰出的人);名场(名人聚会之所);名贤(名人贤士);名辈(名流)

    (5) 名声,名誉,名望

    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史记·滑稽列传》

    名达于缙绅间。——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6) 又如:名宿(有名誉、负众望的读书人);名实(声誉与真才。或指名称与实质);名体(声名与实才)。如:名父(指人父有名望);名分(名望和身分)

    (7) 功业,功名 。如:名心(求功名之心);名品(名位品级);名级(名位品级);名烈(功业);名业(功名业绩)

    (8) 名义

    名曰馆伴。(名义上是招待使者的官员。)——宋· 文天祥《后序》

    (9) 又如:名分(名义);名田(以私名占有田地);名色(名义)

    (10) 对人在数列中位置的规定 。如:第三名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诗·齐风·猗嗟》

    形容词

    (1) 有名的,著名的;名贵的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有仙则名。——唐· 刘禹锡《陋室铭》

    (2) 又如:名姝(著名的美女);名宿(有名的老前辈);名素(一向有名望的人);名族(著名的家族;名字姓氏);名花(名贵的花。俗称美女、名妓为名花);名贵(著名而显贵的人;贵重难得的器物);名都(著名的都市)

    (3) 大的

    因名山升中于天。——《礼记·礼器》。注:“犹大也。”

    环如因而赂一名都。——《战国策·秦策》。注:“大也。”

    (4) 又如:名山(大山);名川(大河);名藩(重要的大藩镇);名器(大器)

    量词

    用于人的数量 。如:二十名工人;三十名学生

    英文翻译

    name, rank, title, posi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meng4 ming4
    ◎ 客家话:[沙头角腔] miang2 [海陆丰腔] miang2 [梅县腔] miang2 [东莞腔] miang2 [客英字典] miang2 [台湾四县腔] miang2 [客语拼音字汇] miang2 [陆丰腔] miang3 [宝安腔] miang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四清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武并清開平聲開口三等mĭɛŋmjeng/mieng
    zào [zao]
    部首: 319
    笔画: 16
    五笔: KKKS
    五行:
    仓颉: RRRD
    四角: 6609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

    (2) 同本义

    (3) 又如:噪呤(鸣叫);噪天(鸟名。即云雀)

    (4) 大声喧嚷

    以毁谤言之,贞良见妒,高奇见噪。——汉· 王充《论衡》

    (5) 又如:噪逐(叫骂驱逐);噪儿巴喝(方言。哇啦哇啦乱嚷);噪呼(喧哗叫嚷);噪喧(喧闹);噪刺刺(沸沸扬扬);噪嘴(多嘴);噪噪(乱嚷嚷;议论纷纷);噪噪切切(弦乐器大弦和小弦发出不同的声音)

    英文翻译

    be noisy; chirp loudly

    方言集汇

    ◎ 粤语:cou3
    ◎ 客家话:[梅县腔] cau5 [宝安腔] cau5 [客英字典] cau5 [台湾四县腔] cau5 [海陆丰腔] cau5
    ◎ 潮州话:cau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三十七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蘇到去聲開口一等sauh/sawsɑu
    [yi]
    部首: 105
    笔画: 1
    五笔: GGLL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M
    四角: 10000

    详细解释

    数词

    (1) (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2) 同本义

    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说文》

    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淮南子·诠言》

    抱一而天下试。——《老子》

    故一人有事于四方。——《书·君奭》。传:“天子也。”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汉·贾谊《过秦论》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杀死大臣郭崇韬,时谣言纷起,人心惶惶。屯驻在贝州(现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现河南省安阳市)。邢州(现河北省邢台市)、沧州驻军相继作乱。)——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 又如:一境(一个地方);一丝(一根蚕丝);一碗水往平处端(办事公正不偏袒);一拳正打在心窝(一下说到要害处);一人做一人当(敢做就敢于承认,绝不连累别人);一客不烦二主(托一人能办的事,就不再打扰第二个人);一动不如一静(动不如静好);一言抄百语(总而言之);一缘一会(天缘凑合);一路功名(仕途顺利,官运亨通);一盘一盒(礼物);一清如水(静悄悄地没有人影);一毫不爽(一点不差);一息恹恹(疾病缠身,气息微弱)

    (4) 序数的第一位

    一战而举鄢、郢。(第一仗就攻下了楚国的重要城市鄢、郢。一战,第一战。指楚顷襄王二十年即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攻下楚国的鄢、郢二都的战争。举,攻下。鄢,地名,在今湖北省宜城县境。郢,地名,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境。)——《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5) 又如:一紧二慢三罢休(指先紧后慢、最后不了了之的官场办事作风);一来二去(经过一段时间的周折);一品锅(一种里面杂放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的“砂锅”);一甲(科举殿试第一至第三名,赐进士及第);一更;一品(犹言一等;第一等);一等一(第一等中的第一名)

    (6) 若干份中的一份或整数以外的零头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

    (7) 又如:一脚(动物身体的四分之一,一条腿的部分);丈一、丈二;百一;一份(整体分为若干份的一部分);一杆子(方言。犹言一部分);一得(得到一件或一个);一端(指物件的一头)

    (8) 表示动作一次或短暂

    一至楚。——《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初一交战。——《资治通鉴》

    抚尺一下。——《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9) 又如:一拿一个着(一下子就拿住);一气一个死(气得要命);一忽觉转(一觉醒来);一时半霎(指时间极短);一个眼闪(一会儿工夫);一之为甚(一次已经过分了。用来劝人不要重犯错误)

    (10) 某一个 。如:忽见一个从前方来;一天;一次;一夜(指某夜);一能(某一项专长或技能)

    (11) 每;各 。如:一桌十人;一日三餐

    (12) 另;又 。如:蝉一名知了

    形容词

    (1) 全;满

    一肌一容(一:全部。指宫女的整个肌肤容貌)。——唐·杜牧《阿房宫赋》

    传一乡。——宋·王安石《伤仲永》

    洞庭一湖。——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长烟一空。

    欢动一城。——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通订一舟。——明·魏学《核舟记》

    (2) 又如:一罟(全部;一点不留);一是(全赁);一凭(任凭;完全凭仗);一抹(全部);一听(听任);一划(一派);一床(全部);一力(竭力);一创(整个);一到处(到处;四处);一条提(全部;统统);一抹光(一律免除或不予追究);一到处(遍地里);一肩儿(所承担的全部责任)

    (3) 相同;一样 。如:一个稿子(一模一样);一便价(一式的;一律的);一似(好像;似同);一同(相同;一样);一理(同一准则)

    (4) 齐一;联合 。如:一缴过儿(一起);一搭儿(一答里。一起;一块儿);一合儿(一同;一起);一就(一并;一起);一心(同心;齐心);一堆(一起;一块);一淘(一道;一路);一派(一齐);一体(一起;一块)

    (5) 统一

    以一中外之心,以色觊觎之望。——《子谦全传》

    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

    (6) 又如:一正(统一法度政令);一匡(使得到匡正);一法(统一的法令);一是(犹言统一的标准);一量(统一度量);一统天下(统一全国)

    (7) 专一

    用心一世。——《荀子·劝学》

    (8) 又如:一德无暇(一心一意,没有一点虚情假意);一心一计(一心一意)

    (9) 纯一不杂 。如:一青(犹纯青);一抹黑(形容一团漆黑);一纯(心地纯一)

    (10) 独 。如:一目(独眼);一取(独取);一眼(一只眼睛。特指独存一眼);一尊(独尊)

    副词

    (1) 都,一概

    一匡天下。——《史记·货殖列传》

    (2) 又如:一划(一律);一回(一概);一弄(一切;全体);一抹光(全都包括在内);一往(一概;一律);一括(犹言总括);一是(一概)

    (3) 很;甚 。如:一无性天(非常虚伪);一力价(极力地);一撮儿(极其;百般)

    (4) 始终 。如:一象(一像。一向;从来);一起(一向;向来);一行(一向;一直);一了(一直;从来);一往(犹一向)

    (5) 一经

    诚一开口。——《史记·魏公子列传》

    俗之一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黄鹤一去不复返,——唐·崔颢《黄鹤楼》

    禄山一出。——宋·苏轼《教战守》

    一出门。——《聊斋志异·促织》

    (6) 又如:一膺新命(一旦接受朝廷的任命);一觉(一旦);一头(一旦);一投(方言。一等到;一旦)

    (7) 犹一一 。如:一略数(谓一一略举);一听(一一倾听)

    名词

    初次,第一次;开始 。如:一箭上垛(比喻旗开得胜,首次就达到目的);一生人(初次卖做奴婢的女子);一头里(原来;起先);一成(初次制成的);一回生(初见陌生);一见如旧(一见如故。初次相见意气相投,有如故交);一初(开始;起初);一征(初次征战);一听(初听)

    英文翻译

    one; a, an; alone

    方言集汇

    ◎ 粤语:jat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jit7 [客语拼音字汇] yid5 [海陆丰腔] rit7 [宝安腔] jit7 [客英字典] jit7 [台湾四县腔] jit7 [梅县腔] jit7 [东莞腔] jit7 [陆丰腔] jit7
    ◎ 潮州话:zêg8(chêk) ig4(ik)【揭阳】êg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五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於悉質A入聲開口三等眞Aqjit/itʔĭĕt
    shí [shi]
    部首: 429
    笔画: 7
    五笔: JFY
    五行:
    仓颉: ADI
    四角: 640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2) 同本义

    时,四时也。——《说文》

    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释名》

    谓其三时不害。——《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

    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梁惠王上》

    时事之征也。——《左传·闵公二年》

    时者,所以记岁也。——《管子·山权数》

    四时者,天之吏也。——《淮南子·天文》

    四时和谓之宝烛。——《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

    敬授人时。——《书·尧典》。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左传·桓公六年》

    (3) 又如:时气(时令,气候);时若(四时和顺);时食(四季应时的食品);时耕(春耕);时夏(夏季);时暑(夏天的炎热);时景(春景);时禽(随节候而出现的鸟);时享(宗庙四时的祭祀);时序(季节的顺序,时间的先后);时祀(按四季所举行的祭祀);时田(四时田猎。指古代帝王、贵族四时到野外打猎,并行军事训练);时令病(在一定季节流行的疾病);时衣(四时的衣服);时芳(应季节而开放的花)

    (4) 时辰 ,计时单位,一昼夜的十二分之一(古时一昼夜分为十二时)

    时,时辰也。十二时也。——《韵会》

    觯俟时而酌。——《仪礼·既夕记》。注:“朝兮也。”

    以时启闭。——《周礼·阍人》

    时数辞违。——《太玄·玄数》

    一日思亲十二时。——黄庭坚《思亲汝州作》

    时已过午,奴辈适至。——《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从已时直杀到未时,周瑜虽得利,只恐寡不敌众,遂下令鸣金收住船只。——《三国演义》

    (5) 又如:报时;此日此时;时辰钟(时钟,钟表);晡时(下午四时左右);午时(白天11点至1点);子时(夜间11点至1点)

    (6) 时间;时候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庄子·养生主》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心屈。——汉· 贾谊《论积贮疏》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女时昔作儿,生小出野里。——《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7) 又如:费时(耗费时间);多时(很长时间);时晌(时饷。时间);时子(时候);时目(时下的眼光);时出(得其时而出)

    (8) 时尚,时俗

    李氏子 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唐· 韩愈《师说》

    (9) 时运;命运

    死之短长,时也。——《左传》

    杀身有地初非惜,报国无时未免愁。——宋· 陆游《登慧照寺小阁》

    (10) 又如:时衰(时运衰落);时道(时运;机会);时蹇(时运不佳)

    (11) 时机;机会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 李白《行路难》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孟子·梁惠王上》

    (12) 又如:失时;时乖运蹇

    (13) 动词的时态 。如:过去时;将来时

    (14) 钟点 。如:三时三十分十五秒

    (15) 片刻,一会儿或瞬间 。如:一时找不到;时暂(短暂时间);时霎(片刻,很短的时间);时复间(一时间,暂时)

    (16) 岁月,光阴

    时不久留。——《吕氏春秋》

    (17) 指时势或时局

    救时应仗出群才。——秋瑾《黄海舟中》

    (18) 又如:时化(时势的变化);时艰(时局的艰难困苦)

    (19) 代,朝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吕氏春秋·察今》

    变法者因时而他。——《吕氏春秋·察今》

    (20) 又如:时世(时代,时局);时年(时代)

    (21) 气候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今天时顺正,死者尚稀。——清· 方苞《狱中杂记》

    (22) 姓

    形容词

    (1) 合时宜的,适时的

    时雨降矣。——《庄子》

    (2) 又如:时豪(穿着入时;时髦);时谚;时文;时服(当时通行的服装;时兴的服装)

    (3) 当时的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4) 又如:时忌(当时的忌讳);时辈(当时的名流、贤达);时彦(当时的英才);时人(当时的人);时势;时语(当时的口语);时豪(当时的豪强);时俊(当代或当时的贤俊)

    (5) 通“是”。善,好

    尔酒既旨,尔殽既时。——《诗·小雅·怡弁》

    副词

    (1) 相当于“常常”、“经常”

    时与出游猎。——《史记·吕太后本纪》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陶潜《归去来兮辞》

    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2) 又如:时闻(常常聆听);时常(常常;经常);时形(经常出现)

    (3) 相当于“有时”、“偶尔”

    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明· 徐宏祖《游黄山记》

    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明史·海瑞传》

    (4) 按时,到时候

    谨食之,时而献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5) 叠用,表示时而这样,时而那样;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 。如:时冷时热

    (6) 当时,这时,那时

    时秦昭王与楚婚。——《史记》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后汉书·张衡传》

    时大风雪。——《资治通鉴》

    代词

    表示近指,相当于“此”、这”

    时,是也。——《尔雅》

    黎民于变时雍。——《书·尧典》。传:“是也。”

    孝友时格。——《仪礼·士冠礼》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诗·周颂·噫嘻》

    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荀子·非十二子》

    奉时辰牡,辰牡孔硕。——《诗·秦风·驷》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资治通鉴·唐纪》

    动词

    (1) 适时;合于时宜

    风雨之不时。——《荀子》

    (2) 又如:时菊(应时开的菊);时雪(应时的雪);时味(应时的美味);时果(应时的水果);时物(应时的作物);时花(应时开的花);时鸟(应时而鸣的鸟);时材(应时的才能);时风(应时的风);时馐(应时的美味);时稼(应时的作物)

    (3) 通“伺”。伺候;等待

    孔子时其亡无而往拜之。——《论语·阳货》

    时其饥饱,达其怒心。——《庄子·人间世》

    来丹遂执剑从黑卵,时黑卵之醉偃于牖下,自颈至腰三斩之。——《列子·汤问》

    (4) 又如:时行(等待时机而行;及时而作);少时(稍等)

    (5) 处,处于

    宜于时通,利以处穷。——《荀子》

    (6) 承,承受

    纳于百揆,百揆时叙。——《书·舜典》

    英文翻译

    time, season; era, age, period

    方言集汇

    ◎ 粤语:si4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hi2
    ◎ 潮州话:si5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