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常存

míng bù cháng cún [ming bu chang cun]
注音 ㄇ一ㄥˊ ㄅㄨˋ ㄔㄤˊ ㄘㄨㄣˊ

词语释义

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唐·杜甫《赠郑十八贲》诗:“古人日以远,青史字不泯。”

汉字详情

míng [ming]
部首: 337
笔画: 6
五笔: QKF
五行:
仓颉: NIR
四角: 276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2) 同本义

名,自命也。——《说文》

黄帝正名百物。——《礼记·祭法》

名之曰幽厉。——《孟子》

名公器也。——《庄子·天运》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 罗敷。——《乐府诗集》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名之者谁。——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自名“蟹壳青”。——《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名品(辨明品级)

(4) 称说;说出

不能名其一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5) 又如:不可名状;莫名其妙;名状(形容描述)

(6) 出名,有名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刘禹锡《陋室铭》

(7) 以私人名义占有

不名一钱。——王充《论衡》

(8) 通“明”。明白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老子·四十七章》

名词

(1) 名字;名称

请问名。——《仪礼·士昏礼》

记百名以上书于策。——《仪礼·聘礼》

慎器与名。——《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注:“爵号也。”

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周书·谥法》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2) 又如:名榜(名帖);名物(物品的名称及形状);名纸(名片);名象(泛指称谓、法制、器物等。名,指称;象,法象)

(3) 名门,名家 。如:名胤(名门的后裔);名迹(名家的手迹);名画(名家的图画);名书(名家的墨迹)

(4) 名人, 杰出的人 。如: 名彦(名人才士);名俊(俊杰,杰出的人);名场(名人聚会之所);名贤(名人贤士);名辈(名流)

(5) 名声,名誉,名望

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史记·滑稽列传》

名达于缙绅间。——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6) 又如:名宿(有名誉、负众望的读书人);名实(声誉与真才。或指名称与实质);名体(声名与实才)。如:名父(指人父有名望);名分(名望和身分)

(7) 功业,功名 。如:名心(求功名之心);名品(名位品级);名级(名位品级);名烈(功业);名业(功名业绩)

(8) 名义

名曰馆伴。(名义上是招待使者的官员。)——宋· 文天祥《后序》

(9) 又如:名分(名义);名田(以私名占有田地);名色(名义)

(10) 对人在数列中位置的规定 。如:第三名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诗·齐风·猗嗟》

形容词

(1) 有名的,著名的;名贵的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有仙则名。——唐· 刘禹锡《陋室铭》

(2) 又如:名姝(著名的美女);名宿(有名的老前辈);名素(一向有名望的人);名族(著名的家族;名字姓氏);名花(名贵的花。俗称美女、名妓为名花);名贵(著名而显贵的人;贵重难得的器物);名都(著名的都市)

(3) 大的

因名山升中于天。——《礼记·礼器》。注:“犹大也。”

环如因而赂一名都。——《战国策·秦策》。注:“大也。”

(4) 又如:名山(大山);名川(大河);名藩(重要的大藩镇);名器(大器)

量词

用于人的数量 。如:二十名工人;三十名学生

英文翻译

name, rank, title, posi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meng4 ming4
◎ 客家话:[沙头角腔] miang2 [海陆丰腔] miang2 [梅县腔] miang2 [东莞腔] miang2 [客英字典] miang2 [台湾四县腔] miang2 [客语拼音字汇] miang2 [陆丰腔] miang3 [宝安腔] miang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四清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武并清開平聲開口三等mĭɛŋmjeng/mieng
[bu]
部首: 105
笔画: 4
五笔: GII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F
四角: 10900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fǒu)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大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英文翻译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fau2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甫鳩平聲開口三等pĭəupiu/piou
cháng [chang]
部首: 318
笔画: 11
五笔: IPK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FBRLB
四角: 90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巾,尚声。本义:旗)

(2) 同本义

纪于太常。——《书·君牙》。传:“王之旌旗画日月曰太常。

载是常服。——《诗·小雅·六月》

(3) 裙子

叔旦泣涕于常,悲不能对。——《逸周书》

常,下裙也。——《说文》。朱骏声曰:“常裳二字,经传截然分开,并不通借。”

(4) 规则,规律

陈常于时夏。——《诗·周颂·思文》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 桀亡。——《荀子·天论》

(5) 又如:常古(旧法,常法);常故(旧例;常例);常式(法式)

(6) 封建社会宣扬的所谓恒久不变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即伦常;纲常 。如:常伦(伦常);三纲五常

量词

古代长度单位。一丈六尺为常

寻舒两肱也,倍寻谓之常。——《小尔雅·广度》

蒲筵常。——《仪礼·公食礼》。注:“丈六尺曰常,半常曰寻。”

酋予常有四尺。——《考工记》

争寻常以尽其民。——《左传·成公十二年》

不过墨丈寻常之间。——《国语·周语》

寻常之沟。——《庄子·庚桑楚》

形容词

(1) 恒久;长久不变

常,质也。——《广雅》

未变常也。——《易象下传》。虞注:“恒也。”

鲁邦是常。——《诗·鲁颂·閟宫》

天命靡常。——《诗·大雅·文王》

日月以为常。——《国语·越语》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墨子·尚贤》

圣人无常师。——唐· 韩愈《师说》

(2) 又如:常德(始终不变的品德);常心(固执不变的心);常安(永久的平安)

(3) 一般;普通;正常

其有常。——《诗·唐风·鸨羽》

则维其常。——《诗·小雅·十月之交》

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唐· 韩愈《杂说》

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盖常理也。——宋· 沈括《梦溪笔谈》

(4) 又如:常时(平时;平日);常言(平常的话;普通的话)

(5) 一定 。如:常刑(一定的刑罚);常序(一定的次序)

副词

(1) 经常,常常

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列子》

汉王急,推堕 孝惠、 鲁元车下; 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史记·项羽本纪》

良因异之,常习诵之。——《史记·留侯世家》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唐· 韩愈《杂说》

(2) 又如:常见面;常则是(经常是,总是);常时(时常,常常);常参官(日常参朝的官吏);常惺惺(佛教语。指头脑经常或长久保持清醒);常经(经常);常赁(经常受雇于人)

(3) 通“尝”。曾经

子常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权成。——《庄子·人间世》

主父常游于此。——《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常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荀子·天论》

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史记·高祖本纪》

项伯常杀人,从良匿。——《史记·留侯世家》

英文翻译

common, normal, frequent, regular

方言集汇

◎ 粤语:soeng4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hong2 [陆丰腔] shong3 [梅县腔] shong2 [东莞腔] song2 [客语拼音字汇] song2 [台湾四县腔] song2 [沙头角腔] song2 [宝安腔] song2 [海陆丰腔] shong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陽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市羊陽開平聲開口三等zjangʑĭaŋ
cún [cun]
部首: 344
笔画: 6
五笔: DHB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KLND
四角: 4024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本义:生存;存在)

(2) 同本义

存,存在也。——《尔雅》。注:“存即在。”

有天子存。——《公羊传·隐公三年》

虽存乎人者。——《孟子·告子上》

以其存心也。——《孟子·离娄下》

召寇则无以存矣。——《吕氏春秋·应同》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汤问》

而吾以捕蛇独存。——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又如:存济(存活;活命);存殁(活着的和死去的)

(4) 恤问,劳问

存,恤问也。——《说文》

无一介之使以存之。——《战国策·秦策》。注:“劳问也。”

(5) 又如:存候(存问,问候);存问(安慰,问候);存抚(存问安抚);存养(安抚养育)

(6) 访问;问候

存问长老。——《汉书·文帝纪》。注:“省视也。”

臣乃市井鼓刀者,而公子亲数存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7) 又如:存见(探望慰问);存访(探望问候);存谕(存问、慰谕)

(8) 抚育;保护 。如:存神(存养精神);存孤(恤养孤儿)

(9) 思念;怀念

五曰存爱。——《礼记·大传》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0) 又如:存眷(思念,关注);存想(考虑,思索,想像);存注(意念,注意力);存追(追念,追慕)

(11) 关心;关怀 。如:存神(留神);存顾(关心照顾);存覆(关怀爱护);存润(关怀接济)

(12) 储存;保存;保全

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13) 又如:存志(保全志向);封存(封闭起来保存);存安(使之保全)

英文翻译

exist, live, be; survive; remain

方言集汇

◎ 粤语:cyun4
◎ 客家话:[梅县腔] sun2 cun2 [海陆丰腔] cun2 sun2 [客语拼音字汇] sun2 [陆丰腔] sun3 [客英字典] sun2 cun2 [宝安腔] sun2 [沙头角腔] sun2 [台湾四县腔] cun2 sun2 [东莞腔] sun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三魂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徂尊平聲合口一等zuon/dzuondzʰuə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