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

tóng zhì [ tong zhi]
注音 ㄊㄨㄥˊ ㄓˋ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同志 tóngzhì

(1) 志趣相同;志向相同

自有国同志者在。——· 林觉民《与妻书》
和他同志的多得很
congenial

(2) 指志趣相同的人

四卿及同志。——· 梁启超《谭嗣同传》
friend

(3) 为共同理想事业而奋斗的人,特指同一个政党的成员

党员同志
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
comrade

(4) 某些国家人民彼此之间的通称

同志,你的帽子掉了
a form of address

词语解释

  1. 志趣相同;志向相同。

    《国语·晋语四》:“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后汉书·卓茂传》:“初, 茂 与同县 孔休 、 陈留 蔡勋 、 安众 刘宣 、 楚国 龚胜 、 上党 鲍宣 六人同志,不仕 王莽 时,并名重当时。”《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妾久疏谈笑,亦有此心,郎君言及,足见同志耳。” 鲁迅 《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吃散发源于 何晏 ,和他同志的,有 王弼 和 夏侯玄 两个人,与 晏 同为服药的祖师。”

  2. 指志趣相同的人。

    《周礼·地官·大司徒》“五曰联朋友” 汉 郑玄 注:“同志曰友。” 宋 叶适 《司农詹公墓志铭》:“公率同志请於 周丞相 ,反覆极论,责以变通之理。”《红楼梦》第一二○回:“乐得与二三同志,酒餘饭饱,雨夕灯窗,同消寂寞。”

  3. 指为共同理想、事业而奋斗的人,特指同一个政党的成员。

    黄葆桢 《杨哲商烈士悼歌》之五:“春秋大復仇九世,同志寥落谁商量。”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答托洛斯基派的信》:“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 中国 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十八章:“新加入的党员和团员,虽然在社里经常跟 剑平 四敏 一起工作,却不知道他俩是他们的同志。”

  4. 同心人。指夫妻。

    南朝 宋 鲍照 《代悲哉行》:“览物怀同志,如何復乖别。”

  5. 指结为夫妇。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舟人妄想能同志,一月空将新妇呼。”

  6. 今用为彼此之间的通称。

    胡采 《序<在和平的日子里>》:“我以为, 杜鹏程 同志就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如:同志,上火车站往哪儿走?7.犹同性。性质相同。 明 杨慎 《冶容诲淫》:“冶,销也。遇热则流,遇冷则合,与冰同志。”

引证解释

⒈ 志趣相同;志向相同。

《国语·晋语四》:“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
《后汉书·卓茂传》:“初, 茂与同县孔休、陈留蔡勋、安众刘宣、楚国龚胜、上党鲍宣六人同志,不仕王莽时,并名重当时。”
《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妾久疏谈笑,亦有此心,郎君言及,足见同志耳。”
鲁迅《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吃散发源于何晏,和他同志的,有王弼和夏侯玄两个人,与晏同为服药的祖师。”

⒉ 指志趣相同的人。

《周礼·地官·大司徒》“五曰联朋友” 汉郑玄注:“同志曰友。”
宋叶适《司农詹公墓志铭》:“公率同志请於周丞相,反覆极论,责以变通之理。”
《红楼梦》第一二〇回:“乐得与二三同志,酒餘饭饱,雨夕灯窗,同消寂寞。”

⒊ 指为共同理想、事业而奋斗的人,特指同一个政党的成员。

黄葆桢《杨哲商烈士悼歌》之五:“春秋大復仇九世,同志寥落谁商量。”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答托洛斯基派的信》:“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
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十八章:“新加入的党员和团员,虽然在社里经常跟剑平四敏一起工作,却不知道他俩是他们的同志。”

⒋ 同心人。指夫妻。

南朝宋鲍照《代悲哉行》:“览物怀同志,如何復乖别。”

⒌ 指结为夫妇。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舟人妄想能同志,一月空将新妇呼。”

⒍ 今用为彼此之间的通称。

胡采《序<在和平的日子里>》:“我以为, 杜鹏程同志就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
性质相同。 明杨慎《冶容诲淫》:“冶,销也。遇热则流,遇冷则合,与冰同志。”

如:同志,上火车站往哪儿走?7.犹同性。

同志的国语词典

志趣、志向相同的人。

同志的网络释义

同志 (道同志合的人)

  • 同志原指志同道合的人,在我国古代,同志与先生、长者、君等词的涵义一样,都是朋友之间的称呼。春秋时期,左丘明在《国语·晋语四》中对同志一词作了解释:“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后汉书·刘陶传》曰:“所与交友,必也同志。”建国初期同志一词来源于苏联,意思是拥有共同志向的人。在国内,同志也被广泛的用作陌生人之间打招呼用的称呼,类似“师傅”。
  • 同志 (汉语词语)

  • 同志原指志同道合的人,在我国古代,同志与先生、长者、君等词的涵义一样,都是朋友之间的称呼。春秋时期,左丘明在《国语·晋语四》中对同志一词作了解释:“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后汉书·刘陶传》曰:“所与交友,必也同志。”
  • 建国初期同志一词来源于苏联,意思是拥有共同志向的人。在国内,同志也被广泛的用作陌生人之间打招呼用的称呼,类似“师傅”。
  • 另外,中国同性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用“同志”互相称呼。
  • 同志,是对同学之间一种友好的称呼,表现了对人的一种尊敬,具有亲切的内涵。
  • 同志的翻译

    英语: comrade, (slang)​ homosexual, CL:
    法语: camarade, homosexuel, gay, lesbienne

    同志造句

    同志们暂且把伤病员安置在老乡的家中。
    我们应彻底纠正一些同志患得患失的毛病。
    雷锋同志用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誓言。
    雷锋同志的光辉形象时时闪现在我们的心中。
    在敌人的法庭上,王若飞同志大义凛然,慷慨陈词。
    小王同志因作战勇敢,受到团部的嘉勉。
    犯了错误改正了,仍然是个好同志。
    雷锋同志从来不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
    我们要学习雷锋同志舍己为人的精神。
    有些老革命同志老当益壮,继续为社会主义事业发挥余热。
    同志之间开展批评要和风细雨,不能简单粗暴。
    帮助犯错误的同志,要采取和风细雨的态度,不能搞倾盆大雨。
    犯了错误,迷途知返,仍然是好同志。
    方志敏同志宁死不屈,表现出崇高的革命气节。
    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
    王若飞同志面对敌人的枪口傲然挺立,威武不屈。
    张华同志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使我们深受感动。
    人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悼念焦裕禄同志。
    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做好事。
    雷锋同志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

    汉字详情

    tóng,tòng [tong]
    部首: 319
    笔画: 6
    五笔: MGKD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BMR
    四角: 77220

    详细解释

    tóng

    动词

    (1) (会意。从冃,从口。冃( mào),重复。本义:聚集)

    (2) 同本义

    同,合会也。——《说文》

    同重体合类。——《墨子·经上》

    同人亲也。——《易·杂卦》

    六曰同衣服。——《周礼·大司徒》

    (3) 又如:云同(云彩聚集);同天(共存于人世间);同合(使相一致;融会);同流(诸水合流)

    (4) 相同,一样,共同(侧重于同样,齐一)

    同事之人,不可不审察也。——《韩非子·说林上》

    鸟兽不可与同群。——《论语·微子》

    同予者何人。——宋· 周敦颐《爱莲说》

    同于真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同于幻耶。

    (5) 又如:同心戮力(同心合力);同功一体(功绩地位一样);同号(称号相同;运算符号相同);同忾(相同的愤慨);同义(仁义或道义相同);同义字(意义相同的字);同源字(音、义相同或相近)

    (6) 参与;一起干某事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孙子·谋攻》

    (7) 又如:同举(一同举荐);同乐(一同娱乐);同栖(一同栖息);同休(同享福禄);同枕(共枕而卧);同利(共享利益);同车(同乘一车);同室(同居一室)

    (8) 共,共一个

    上下同欲者胜。——《孙子·谋政》

    俗之同病。——清· 刘开《问说》

    同社诸君子。——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以同姓为吾后。——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9) 又如:同福(共同的福禄)

    (10) 齐一;统一

    死去方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宋· 陆游《示儿》

    副词

    (1) 共同。到一处

    同行十二年。——《乐府诗集·木兰诗》

    同是宦游人。——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少同学。——明· 魏禧《大铁椎传》

    既同寝。

    (2) 又如:同参(共同参与);同晷(同受日光照耀);同奖(共同辅助);同庆(共同庆贺);同进(一同前进);同举(一同举荐);同来同去;同吃同住;同宿;同游

    名词

    (1) 中国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六礼之一。每隔十二年,诸侯一齐来朝见天子叫“同”

    奠此中国,四夷来同。——王安石《赠贾魏公神道碑》

    (2) 中国古代土地面积单位,地方百里为同

    且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3) 中国古代爵一类的酒器

    (4) 姓

    介词

    (1) 引进共同行动者 。

    (2) 如:我同你去;我同她说话

    (3) 给,为

    合共还他三十六,还要同他做一年。——《中国歌谣资料》

    连词

    (1) 和,表示并列关系 。

    (2) 如:我同农民;教师同塾师

    (3) 另见 tòng

    tòng

    (2) ——见“胡同” hútòng

    (3) 另见 tóng

    英文翻译

    same, similar; together with

    方言集汇

    ◎ 粤语:tung4
    ◎ 客家话:[梅县腔] tung2 [海陆丰腔] tung2 [客英字典] tung2 [台湾四县腔] tung2 [客语拼音字汇] tung2 [陆丰腔] tung3 [沙头角腔] tung2 [东莞腔] tung2 [宝安腔] tung2
    ◎ 潮州话:dang5(tâng) tong5(thô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一東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徒紅東一平聲開口一等dungdʰuŋ
    zhì [zhi]
    部首: 440
    笔画: 7
    五笔: FN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GP
    四角: 4033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心,士声。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意为心愿所往。本义: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2) 同本义

    志,意也。——《说文》

    志,德义之府也。——《国语·晋语》

    夫志,气之帅也。——《孟子》

    在心为志。——《毛诗序》

    思虑为志。——《春秋·说题辞》

    志者,臧也。——《荀子·解蔽》

    志者,欲之使也。——《鬼谷子·阴府》

    诗言志,歌永言。——《书·舜典》

    父在观其志。——《论语·学而》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汉书·班超传》

    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身将老寂寞,志欲死闲暇。——唐· 韩愈《县斋有怀》

    (3) 又如:志志诚诚(真心实意);志局(意志和器量);志干(意志坚强);志意(意志);志坚如钢;有志者事竟成;志分(志向与才分);志虑(志向思虑);志抱(志向和抱负);志尚(志向;理想);志况(志趣);志好(志趣好尚);志略(志气谋略);志局(志气器量);志介(志气和节操);志高气扬(志气高昂而自得)

    (4) 记事的文章 。如:风土志;志乘(志书)

    (5) 心情

    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

    (6) 又如:志情(心情);志意(志愿;思想;精神);志识(思想意识;见解);志度(气度);志思(情志,怀抱)

    (7) 神志

    罔兮不乐,怅然失志。——《神女赋》

    (8) 通“帜”。旗帜

    卫宫设兵张旗志。——《史记·叔孙通传》

    沛公以周昌为职志。——《史记·张丞相传》。索隐:“志,旗帜也。”

    不用麾志,举矛为行伍。——《华阳国志》

    (9) 皮肤上生的班痕。后作“痣”

    约左目重瞳子,腰有紫志。——《梁书》

    动词

    (1) 有志;立志;专心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2) 又如:志于学(专心求学);志道(有志于道);志古(笃信古道)

    (3) 记着

    疆志而用命。——《国语·晋语七》

    一经目辄志于心。——《新唐书·褚亮传》

    博闻彊志。(知识广博,记诵的事多。闻,学识。彊,同“强”。志,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4) 又如:永志不忘

    (5) 向慕

    老生惜岁月,烈士志功名。——陆游《感秋》

    (6) 记载,记录

    《齐谐》者,志怪者也。——《庄子·逍遥游》。释文:“志,记也。”

    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周礼·春官·保章氏》

    就是张华的《博物志》,也不过志其一二。——《醒世恒言》

    (7) 又如:志书(记事的书);志乘(记载历史的书);杂志

    (8) 叙述

    汝将行,盍志而子美德乎?——《荀子·尧问》

    动词

    (1) (形声。言形志声。本义:记忆)

    (2) 同本义

    誌,记誌也。——《说文新附》

    誌,记也。——《字诂》

    亮少警敏,博见图史,一经目辄志于心。——《新唐书》

    (3) 又如:志而不忘(牢记心中,永远不会忘怀)

    (4) 记录

    太古之事灭矣,孰志之哉?——《列子》

    (5) 又如:志异(记载奇异之事);志怪(记载怪异之事);志记(史书中的志和记)

    (6) 做记号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晋· 陶潜《桃花源记》

    (7) 又

    寻向所志。

    名词

    (1) 标记;记号

    襄阳土俗,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南齐书·韩孙伯传》

    (2) 又如:志桩(刻有尺度的木桩)

    (3) 记事的文章或书籍 。如:墓志;地方志;志表(墓表);志铭(墓志名)

    英文翻译

    purpose, will, determination; annals

    方言集汇

    ◎ 粤语:zi3
    ◎ 客家话:[梅县腔] tje5 [宝安腔] zi5 [客语拼音字汇] zi4 [东莞腔] zi5 [客英字典] zhi5 [陆丰腔] zhi5 [沙头角腔] zi5 [台湾四县腔] zih5 [海陆丰腔] zhi5
    ◎ 潮州话:z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七志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職吏去聲開口三等tɕĭəcjih/tji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