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了包着走

chī bù liǎo bāo zhe zǒu [ chi bu liao bao zhe zou]
注音 ㄔ ㄅㄨˋ ㄌ一ㄠˇ ㄅㄠ ˙ㄓㄜ ㄗㄡˇ

词语释义

亦作"吃不了兜着走"。

词语解释

  1. 见“ 吃不了兜着走 ”。

    《金瓶梅词话》第十三回:“我教你吃不了包着走。”

引证解释

⒈ 见“吃不了兜着走”。

《金瓶梅词话》第十三回:“我教你吃不了包着走。”

汉字详情

chī [chi]
部首: 319
笔画: 6
五笔: KTNN
五行:
仓颉: RON
四角: 6801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口,乞声。本义:口吃,结巴) 同本义

吃,言蹇难也。——《说文》

昌为人吃。——《汉书·周昌传》

(2) 又如:吃子(口吃的人);吃吃(形容口吃或有话说不出口)

动词

(1) (形声。从口,契声。本义:吃东西。按:“吃”在古代一般不当“吃东西”讲。“吃东西”的意义古代写作“喫”。汉字简化后“喫”写作“吃”)

(2) 吃东西。与“喝”形成对照

友闻白羊肉美,一生未曾得喫,故冒求前耳。——《世说新语·任诞》

临岐意颇切,对酒不能吃。——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

(3) 又如:吃面包;吃喝;吃用(泛指吃、穿等生活资料和用费);吃相(吃喝时的姿态、样子)

(4) 饮;喝 。如:吃血(饮血酒);吃茶(喝茶)

(5) 吸;吸收 。如:这种纸不吃墨

(6) 忍受;遭受 。如:吃辛吃苦(忍受辛苦);吃比(受到处罚);吃受(忍受)

(7) 表示被动,用法同“被” 。如:吃惊受怕(受惊骇);吃孽(遭殃);吃板子(挨板子);吃拳(被拳打);吃笑(被耻笑)

(8) 指在某一出售食物的地方吃 。如:吃食堂

(9) 指依赖某种事物来生活 。如:吃荤饭(靠包揽词讼和敲勒索为生);吃野食(偷情);吃门户饭(旧指靠妓院生活);吃生意饭(靠经商为生);吃自在饭(吃现成饭)

(10) 用;费 。如:吃力(费力,用力;累;疲倦)

(11) 歼灭或摧毁一大部分 。如:又吃掉敌军一个师

(12) 犹跌 。如:吃交(跌交);吃乔(吃交;跌交);吃蹶(跌倒;摔倒)

(13) 欺压 。如:吃人(比喻旧社会剥削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穷人)

(14) 浸入水中 。如:吃载(船只的载重量。吃:吃水,船身入水的深度);吃水十二尺深的船

介词

被;让;由于

自从嫁得你哥哥,吃他忒善了,被人欺负,才得到这里。——《金瓶梅》

英文翻译

eat; drink; suffer, endure, bear

方言集汇

◎ 粤语:gat1 hat1 hek3 jaak3
◎ 客家话:[海陆丰腔] kiet7 kit8 ngiet7 ngat7 [客语拼音字汇] cid5 gid5 kiad5 kid6 [梅县腔] ket7 [东莞腔] nget7 [客英字典] ngiet7 ket7 ngat7 [宝安腔] ngiet7 [台湾四县腔] kiet7 kit8 ngiet7 ngat7 [陆丰腔] ket7
◎ 潮州话:ngeg4(ngurk) [揭阳、潮阳]ngiag4(ngiak)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九迄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居乙質B開入聲開口三等眞Bkĭĕtkivt/kiot
[bu]
部首: 105
笔画: 4
五笔: GII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F
四角: 10900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fǒu)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大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英文翻译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fau2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甫鳩平聲開口三等pĭəupiu/piou
liǎo,le [liao,le]
部首: 106
笔画: 2
五笔: BNH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NN
四角: 17207

详细解释

le

助词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完成 。如:我已经问了老王;人老了,身体差了;头发白了;这双鞋太小了。

语气词

(1) 表示肯定语气 。如:明天又是星期六了;要过新年了,人们都很高兴。

(2) 表示促进或劝止 。如:快躲了;别吵了!闪开了!

(3) 表示感叹语气 。如:好了!别闹了!

(4) 另见 liǎo

liǎo

动词

(1) (象形。从子,无臂。小篆字象婴儿束其两臂形。初生的婴儿,往往束其两臂而裹之。本义:束婴儿两臂)

(2) 手弯曲

了,尥也。从子无臂象形。——《说文》。按,犹交也。手之挛曰了,胫之絷曰尥。

凡物二股或一股结纠紾缚不直伸者曰了戾。——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3) 又如:了尥(手腿弯曲,引申指二物纠结绞缠不直伸的样子)

(4) 假借为“憭”、“悟”。懂得,明白其意思

嫌人不了。——《尔雅·释丘》注

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世说新语》

(5) 如:了法(领悟法理);了得事(懂行);了利(清楚,明白);了然(明白,清楚)

(6) 结束,了结

小乔初嫁了。—— 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 又如:了还(了却,偿还);了局(结局;结束);了了(了结了);了劣(了账;了结);了休(终止,了结)

形容词

(1) 聪敏,颖慧

小而聪了,大未必奇。——《后汉书·孔融传》

了,快也。秦曰了。——《方言二》

(2) 又如:了慧(聪明);了干(精明干练)

(3) 清楚,明晰 。如:了利(清楚;明白);了辩(对答清楚敏捷)

(4) 明亮,光亮

收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清· 纳兰性德《琵琶仙》

副词

(1) 完全,全然——与“无”、“不”连用,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示范围,相当于“完全”、“完全” 。如:了无恐色;了不相涉;了不可得(到最后也得不到)

(2) 放在动词之后,与“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 。如:办得了;你来得了来不了?

(3) 另见 le

英文翻译

to finish; particle of completed ac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liu5
◎ 客家话:[梅县腔] liau3 [台湾四县腔] liau3 le3 [客英字典] liau3 [海陆丰腔] liau3 le3 [陆丰腔] liau3 [沙头角腔] liau3 [东莞腔] liau3 [客语拼音字汇] liau3 [宝安腔] liau3
◎ 潮州话:liou2/liao2 liou3/liao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十九篠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盧鳥上聲開口四等leux/levlieu
bāo [bao]
部首: 202
笔画: 5
五笔: QNV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PRU
四角: 2771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形,外边是“勹”。中间是个“巳”( )字,“象子未成形”。“勹”就是“包”的本字。本义:裹)

(2) 用纸、布等裹东西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诗·召南·野有死麕》

草木渐包。——《书·禹贡》

包有鱼。——《易·姤》

包之以虎皮。——《礼记·乐记》

(3) 又如:纸包不住火;包缠(包裹缠绕)

(4) 包含,包容。里面含有

举一滴可包陵谷。——唐· 李朝威《柳毅传》

皆包在诸谷中。——宋· 沈括《梦溪笔谈》

(5) 又如:把小费包在内;包函(包有,含有);包吞(包含);包荒(掩饰;遮盖;原谅,宽容)

(6) 包围。四面围住

河水分流,包山而过。——《水经注·河水》

(7) 又如:包络(包围环绕)

(8) 保证,担保

包你没事。——萧德祥《杀狗劝夫》

(9) 又如:包换;包退;包赔;包管(保证;保险;保单);包票

(10) 约定专用

烂倾新酿酒,包载下江船。——梅尧臣《村豪诗》

(11) 又如:全包(全部占有);包饭;包厢;包程;包机

(12) 承担,即答应负责办好 。如:包销;包办;包产;包工;包医;包教

(13) 镀上一层 。如:包金;包银

(14) 做 。如:包饺子

名词

(1) 装东西的袋子 。如:书包;旅行包;行李包

(2) 包裹起来的东西 。如:药包;邮包;包复(包袱。用布包起来的包裹)

(3) 因碰撞而引起的肿块 。如:脑门儿上碰了个包;脚上起了个包

(4) 一种带馅的蒸熟的食物 。如:菜包;汤包

(5) 毡制的圆顶帐篷 。如:蒙古包

(6) 姓

量词

(1) 包装好的一堆单件

五官掾献橘数包。——《后汉书·杨由传》

(2) 又如:一包香烟

英文翻译

wrap, pack, bundle; package

方言集汇

◎ 粤语:baau1
◎ 客家话:[梅县腔] bau1 [台湾四县腔] bau1 [客英字典] bau1 [陆丰腔] bau1 [客语拼音字汇] bau1 [东莞腔] bau1 [沙头角腔] bau1 [宝安腔] bau1 [海陆丰腔] bau1
◎ 潮州话:ba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五肴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布交平聲開口二等pauprau/peau
zhuó,zháo,zhāo,zhe [zhuo,zhao,zhe]
部首: 636
笔画: 11
五笔: UDHF
五行:
仓颉: TQBU
四角: 80605

详细解释

zhāo

动词

(1) (著的俗字)

(2) 放置

文成示温, 温以着坐处。—— 晋· 陶潜《晋故西征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3) 又如:着盐(搁盐;炒菜放盐);板上着碗

(4) 安顿

更有南堂堪着客,不忧门外故人车。——宋· 苏轼《南堂》

(5) 围棋的下子;下棋落子

某有仆能棋,欲试数着不敢?——元· 蒋正子《山房随笔》

(6) 又如:棋高一着;高着

名词

(1) 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一步;策略

三十六着,走为上着。——《水浒传》

(2) 又如:失着(失策);着儿(计策;手段);着着(一步一步地,逐渐地;亦指样样;每一样);三十六着,走为上着

形容词

(1) 是;对 。用于答语,表示同意

着!着!着!就是这么着。——《儿女英雄传》

(2) 又如:着,咱们就这么办

(3) 另见 zháo; zhe; zhuó

zháo

动词

(1) (著的俗字)

(2) 触及某物;接触 。如: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3) 燃烧

以火煮令一着一灭。——《物类相感志》

(4) 又如:火着得很旺;着火点(可燃物质开始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5) 指灯发光 。如:天一黑,灯都着了

(6) 遇;受到

庭花着雨晴方见,野客叩门去始知。——宋· 陆游《午寝》

(7) 又如:着雨;着水;着恼(生气;发怒);着疑(怀疑;起疑心)

(8) 进入睡眠状态 。如:他躺下就着了;着着(睡得很熟的样子)

(9) 觉得

惟有垂泪,十分着急。——《镜花缘》

(10) 又如:为此着恼;越寻思越着昏

(11) 中,恰好合上

依方位,百下百着。——《西游记》

(12) 又如:着手(上当,落入圈套);着道儿(中计;上当);着魔(比喻迷恋某种事物到了几乎失去理智的地步)

(13) 得当,对

只因用人不着,半路被贼人劫将去了。——《水浒全传》

(1) 用在动词后,表示已经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

鸡猪鱼蒜,逢着就吃;生老病死,时至则行。——《因话录》

(2) 又如:猜着了;打着了

(3) 另见 zhāo; zhe; zhuó

zhe

助词

(1) (著的俗字)

(2) 用在谓语之后,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的持续

道着姓名人不识。——唐· 白居易《恻恻吟》

(3) 又如:他们正说着话呢;门敞着

(4) 用在句末,表示命令、祈使或一般告语

这短命,等得我苦也!老娘先打两个耳刮子着。——《水浒全传》

(5) 又如:听着;快着点儿

(6) 加在某些动词后面,使变成介词。如:沿着;挨着;朝着

(7) 用在某些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的比较等。如:着呢

(8) 用在某些名词后,表示“呢”

吾师,你却如何正等得这贼首着?——《水浒传》

(9) 另见 zhāo;zháo;zhuó

zhuó

动词

(1) (着为著的俗字)

(2) 穿

恂常私着胡服。——《资治通鉴》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说着了小服,从西门进来了。——《二刻拍案惊奇》

(3) 又如:着衣(穿衣);着绯(穿红色官服。古代官服颜色不同,表示官吏品级的高低。唐制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后常以“著绯”指当了中级官员)

(4) 附着;加…于上

血脉不复归,必燥着母脊。——《三国志·方伎传》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汉· 贾谊《论积贮疏》

始欲着推字。——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5) 又

又欲着敲字。

手足无可着处。——《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6) 又如:着生植物(植物学名词。即附生植物);着浅(搁浅)

(7) 接触;挨上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着手为摩挲。——韩愈《石鼓歌》

此手那可使箸贼!——《世说新语·雅量》

野船着岸又春草,水鸟带飞夕阳。——唐· 朱庆馀《南湖》

(8) 又如:着地(贴着地面);着末(撩拨;沾染);着肉(贴身);着莫(引惹;牵缠);着脚(涉足)

(9) 安置,放置

以犀柄尘尾着柩中,因恸绝。——《世说新语·伤逝》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

(10) 差使;打发

姑娘那边这两年不时着人问信。——《镜花缘》

蒋爷叫小童着官人将 邓车解到知府衙门收入监中。——《小五义》

(11) 又如:着叠(打发);着人前来领取

(12) 关切

怎比得玉天仙知心着意。——吴昌龄《张天师》

(13) 又如:着己(亲近;贴心);着紧(紧要;重要;抓紧;赶紧;着意;留意);着趣(知趣)

(14) 生长;增添

画蛇着足无处用,两鬓雪白趋尘埃。——韩愈《感春》

王伦那厮不肯胡乱着人,因此我们弟兄们看了这船样,一齐都心懒了。——《水浒传》

(15) 又如:着迹(留有痕迹。多用以比喻艺术作品有斧凿之迹而不自然,没有达到浑然一体的境地)

(16) 用

每至公坐,广谈, 仲治不能对;退,着笔对 广, 广又不能答。——《世说新语·文学》

江绕屋,水随船,买得风光不着钱。——徐积《谁学得》

(17) 开

来时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18) 结

春根夏苗秋着子。——苏轼《周教授索枸杞因以诗赠》

(19) 命令 。旧时公文用语

着先赴礼部,即照前次试题各补诗赋一卷,仍发誊录。——《镜花缘》

老爷大怒,已告知县主,着公差捉拿题诗人与小姐了。——清· 崔象川《白圭志》

(20) 又如:着令(命令;责成)

(21) 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莫愁春已过,看着又新春。——司空图《退居漫题》

名词

(1) 泛指服装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晋· 陶潜《桃花源记》

(2) 酒器

着,殷尊也。——《礼记》

(3) 着落 。又如:吃穿无着,寻找无着

(4) 另见 zhāo;zháo;zhe

英文翻译

make move, take ac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zau1 zau2 zoek3 zoek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hok8 tiok8 do3 [客英字典] chok8 [陆丰腔] chok8 chok7 [东莞腔] cok8 zok7 [宝安腔] cok8 [梅县腔] zhok7 chok8 [沙头角腔] cok8 ziok7 [台湾四县腔] cok8 tiok8 do3
◎ 潮州话:多腰4 多腰8 ,diêh4/dioh4(tieh/tioh) diêh8/dioh8(tiêh/tiôh)

宋本广韵

zǒu [zou]
部首: 716
笔画: 7
五笔: FHU
五行:
仓颉: GYO
四角: 408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金文字形象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象人脚。合起来表示人在跑。本义:跑)

(2) 同本义

走,趋也。——《说文》

来朝走马。——《诗·大雅·緜》

某将走见。——《仪礼·士相见礼》

险其走。——《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若蝉之走明火也。——《吕氏春秋·期贤》

在位者皆反走辟。——《大戴礼记·诸侯迁庙》

扁鹊望 桓侯而还走。——《韩非子·喻老》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韩非子·五蠹》

夸父与日逐走。——《山海经·海外北经》

双兔傍地走。——《乐府诗集·木兰诗》

飞沙走砾。——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愈约。——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几欲先走。——《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如:走马观花;走堂的(跑堂的);走塘的(跑堂的);走百病(元宵节妇女出游,认为可驱邪除祟);走骤(飞奔。疾驰);走丸(如丸迅速旋转);走解(在跑动的马背上表演特技);走三家不如坐一家(比喻专心一事,比较容易成功)

(4) 逃跑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梁惠王上》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

已而燕军攻 安平,城坏, 齐人走,争涂。——《史记·田单列传》

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战国策·燕策一》

田荣即引兵归,逐其王假, 假亡走 楚。——《史记·项羽本纪》

老官,走了牛也!走了牛也!——《西游记》

(5) 又如:走避(逃去,避开);走北(战败而逃);走匿(逃走躲避)

(6) 往。奔向某地

渔者走渊,木者走山。——《淮南子》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 咸阳。—— 唐· 杜牧《阿房宫赋》

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史记·李将军列传》

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晁错《论贵粟疏》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孟子》

若蝉之走明火也。——《吕氏春秋》

走诉行御史台。——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7) 又如:走起(起身,起床);走转(逃转,返回;转,转圈儿)。又如:走奔(快步前往);走晤(走访,前往相见);走趟(走,前往);走谒(前往拜见);走趋(奔往;前往)

(8) 泄漏

不是旧话儿走了风,却是甚的!——《西游记》

(9) 又如:走作(超出范围或改变原来的样子);走泄(走漏;泄露);走阳(精泄不止;遗精);走话(说话泄露秘密);走火入魔(因过分沉溺于某种事情,而方法又不正确,以致身心受到伤害)

(10) 丧失,失去

沟不要深,则不走肥。——《沈氏农书》

(11) 又如:走油(旧法用桐油漆饰器物,油饰融褪,称为“走油”);走板(唱歌时不合节拍);走失(丧失;丢去);走泄(放泄,流失)

(12) 步行 。如:走班(行走的序列);走差(服役奔走)

(13) 遵循;沿着 。如:走群众路线;走水路

(14) 拜访,访问 。如:走娘家;走亲戚

(15) 旅游 。如:走遍全国

(16) ∶滚开,离开 。如:走吧,你这号人物,在这一带是没有人要的

(17) 改变 。如:走作(走样;出错);走了大褶儿(出了大错);走色(变色;褪色);走局,走味(失却原味);走相(走样)

名词

(1) 泛指兽类

上无逸飞,下无遗走。——汉· 张衡《西京赋》

(2) 车轮

以车两走,轴间广大以圉。——《墨子》

(3) 仆人,有时含蔑称意

我议欲板筑,群走皆不怡。——《建德新墙》

(4) 又如:走吏(供奔走的小吏);走史(走使。指仆役);走胥(小吏);走脚(跑腿)

英文翻译

walk, go on foot; run; leave

方言集汇

◎ 粤语:zau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eu3 [客英字典] zeu3 [沙头角腔] tsieu3 [梅县腔] zeu3 [台湾四县腔] zeu3 [陆丰腔] zeu3 [东莞腔] zeu3 [宝安腔] ziu3 [客语拼音字汇] zeu3
◎ 潮州话:za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十五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子苟上聲開口一等cux/zovtsə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