吁嘘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叹息,唏嘘。
《宣和遗事》后集:“帝默然。左右又进酒食,命伶人作乐,帝吁嘘不能食。”
引证解释
⒈ 叹息,唏嘘。
引《宣和遗事》后集:“帝默然。左右又进酒食,命伶人作乐,帝吁嘘不能食。”
吁嘘的国语词典
悲伤叹息。
吁嘘的网络释义
吁嘘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xū
(1) (形声。从口,于声。本义:表示惊怪、不然、感慨等) 同本义
王曰:“吁!来!有邦有土,告尔祥刑。”——《书·吕刑》
吁!惊也。——《说文》
王曰:“吁,来!…”——《史记·周本纪》
吁!是何言欤?——《法言·君子》。注:“吁!骇叹之声。”
(2) 又如:吁咈(表示不以为然之意);吁咈都俞(吁咈,吁俞。用以赞美君臣间论政之和洽。见《书·尧典》);吁嗟(表示忧伤或有所感;表示赞美)
动词
(1) 叹息,叹气
香车辗尽关山日,弹罢琵琶只自吁。——《明珠记》
(2) 又如:吁唏(吁嘘。嘘唏,叹息);吁气(叹气);吁嗟(哀叹;叹息);吁嗟(慨叹);吁然(感叹的样子);吁叹(叹息;哀叹);吁嘻(感叹)
(3) 吐 。如:吁呵(口中默念);吁吸(嘘气与吸气;呼吸);吁呼(指吐气);吁荼(谓散发出温暖之气);吁气(呼气,吐气)
云何吁矣。——《诗·周南·卷耳》
(4) 另见
yū
象词
(1) 吆喝牲口的声音
(2) 另见
yù
动词
(1) 呼天而告
夫知保抱携持厥妇子,以哀吁天,徂厥亡出执。——《书·召诰》
(2) 又如:吁天(呼天而告);吁号(呼叫);呼吁(呼告请求援助或主持公道)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hi1 yi1 [梅县腔] hi1 [宝安腔] ji1 hi1 [客英字典] hi1 [台湾四县腔] hi1 wu1 [海陆丰腔] hi1 wu1
◎ 潮州话:u1 ru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訏 | 況于 | 曉 | 虞 | 平聲 | 虞 | 合口三等 | 遇 | 虞 | xĭu | hyo/xiu |
详细解释
shī
(1) 表示制止、鄙斥 。如:嘘!别把大娘吵醒了!;嘘!你不要胡说!;嘘,你有啥高招!
(2) 另见
xū
动词
(1) (形声。从口,虚声。本义:缓缓吐气;呵气)
(2) 同本义
嘘,吹也。——《说文》
出气缓曰嘘。——《声类》
仰天而嘘。——《庄子·齐物论》
嘘为雨露,噫为风雷。——刘禹锡《天论下》
龙嘘气成云。——韩愈《杂说》
(3) 又如:嘘咈(呼吸;呼气与吸气);嘘吸(吐纳呼吸);嘘呵(形容风扬火气;呵气使暖);嘘咻(形容喘气的样子);嘘歙(呼吸)
(4) 叹息
长嘘吸以于悒兮,涕横集而成行。——《楚辞·刘向·九叹·忧苦》
言未卒,因嘘唏服臆。——《史记·扁鹊佳》
魂梦天涯无暂歇,枕上长嘘。——《敦煌曲子词》
(5) 又如:嘘欷(哀叹抽泣声);嘘嗟(嗟叹);嘘叹(叹息)
(6) 〈方〉∶发出“嘘”(
)的声音来制止或驱逐 。如:把他嘘下台(7)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hi1 [宝安腔] h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