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咤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亦作“ 叹吒 ”。叹息感慨。《三国志·蜀志·杨仪传》:“於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於五内。”《周书·萧詧传》:“未尝不盱衡扼腕,叹咤者久之。” 唐 陆龟蒙 《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一百韵》:“低头增叹吒,到口復嗢咽。”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上仙》:“便闻案上作叹咤声,似一健叟。”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叹吒”。叹息感慨。
引《三国志·蜀志·杨仪传》:“於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於五内。”
《周书·萧詧传》:“未尝不盱衡扼腕,叹咤者久之。”
唐陆龟蒙《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一百韵》:“低头增叹吒,到口復嗢咽。”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上仙》:“便闻案上作叹咤声,似一健叟。”
嘆吒:由于愤激而慨叹。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下》:“怀玉(李怀玉 )抱冤无诉,於狱中垒石象佛,默期冥报,时近腊日,心慕同儕,嘆吒而睡。”
《资治通鉴·魏高贵乡公甘露三年》:“吴主大怒,上马带鞬执弓欲出,曰:‘孤大皇帝适子,在位已五年,谁敢不从者!’侍中近臣及乳母共牵攀止之,不得出,嘆咤不食,駡全后曰:‘尔父憒憒,败我大事!’”
叹咤的网络释义
叹咤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欠(另一繁体从“口”),“難”省声。欠,打呵欠,与出气有关。本义:叹息)
(2) 同本义
叹,吞叹也。一曰太息也。——《说文》
禽子再拜而叹。——《墨子·备梯》
戏而不叹。——《礼记·坊记》
望洋向若而叹。——《庄子·秋水》
皆叹惋。——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默叹曰。——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婉贞微叹曰。——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叹借者之用。——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3) 又如:叹气嗐声(唉声叹气);叹恨(叹息抱恨);叹憾(叹息遗憾);叹笑(叹息讥笑);叹悔(叹息后悔);叹喟(叹息);叹嗟(叹息);叹想(叹息怀念);叹诧(叹息诧异);长叹;叹一口气
(4) 赞叹,赞美
默叹。——《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亟叹其技。——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5) 又如:叹重(赞叹敬重);叹奖(称赞奖励);叹嘻(赞叹);叹骇(赞叹骇异);叹为观止(赞叹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叹异(惊叹)
(6) 吟诵
叹,吟也。——《说文》
智勇盖当代,弛张使我叹。——《文选·卢谌·览古诗》
一唱而三叹。——《礼记·乐记》
(7) 又如:叹诵(吟诵)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口,宅声。本义:吃东西时口中作声)
(2) 同本义
毋咤食。——《礼记·曲礼上》
(3) 痛惜
痛惜曰咤也。——《一切经音义》引《通俗文》
(4) 怒吼
那行者一生性急, 那里容得, 大咤一声, 现了本相。——《西游记》
(5) 又如:咤叱(叱咤,怒斥);咤叱喑鸣(厉声怒喝)
(6) 慨叹,叹息声
哀咤良久。——唐· 李朝威《柳毅传》
(7) “吒”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za1 [客英字典] za5 cet8 [台湾四县腔] za5 ca5 [梅县腔] za5 [海陆丰腔] za5 ca5
◎ 潮州话:za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奓 | 陟加 | 知 | 麻二開 | 平聲 | 麻 | 開口二等 | 麻 | 假 | tra/tea | ţ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