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发扬
(1) 发展和提倡优良作风、传统等
词语解释
奋发,奋起。参见“ 发扬蹈厉 ”。
焕发。
《礼记·礼器》:“德发扬,詡万物。”《吕氏春秋·过理》:“容貌充满,颜色发扬。”《北史·齐纪中·显祖文宣帝》:“ 神武 以帝貌陋,神彩不甚发扬,曾问以时事,帝略有所辨,儻语一事,必得事衷。” 章炳麟 《文学总略》:“凡文理、文字、文辞,皆言文。言其采色发扬谓之彣;以作乐有闋,施之笔札谓之章。”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披心而噭,其声昭明,精神发扬,渐不为强暴之力,譎诈之术之所克制,而 中国 独何依然寂漠而无声也?”
宣布;宣扬。
《汉书·薛宣传》:“﹝ 王莽 ﹞发扬其罪,使使者以太皇太后詔赐主药。” 唐 韩愈 《贺册尊号表》:“乃以新秋首序,令月吉辰,发扬鸿休,膺受显册。” 金 王若虚 《王氏先茔之碑》:“ 王氏 之善庆,既当为之发扬,而参谋君孝德始终,尤不可不纪。” 明 唐顺之 《与华郎中补庵》:“虽两君不以余諉,而余固乐为之役也……但笔力凡駑,不能发扬盛事以风厉世人,是可愧耳。”
揭发;揭露。
《汉书·王嘉传》:“又数改更政事,司隶、部刺史察过悉劾,发扬阴私,吏或居官数月而退。”《后汉书·孔融传》:“《春秋》 鲁 叔孙得臣 卒,以不发扬 襄仲 之罪,贬不书日。”《资治通鉴·唐则天后垂拱四年》:“ 象贤 临刑,极口駡太后,发扬宫中隐慝,夺市人柴以击刑者。”
引荐;起用。
《后汉书·樊準传》:“臣愚以为宜下明詔,博求幽隐,发扬巖穴,宠进儒雅。” 唐 王建 《送张籍归江东》诗:“所念俱贫贱,安得相发扬。” 唐 黄滔 《赵起居启》:“ 滔 二纪飘零,三朝困辱,若不仰投门馆,虔佇发扬,则永携疑玉以汍澜,长伴哑鐘而泯默。” 康有为 《大同书》丙部:“皂隶虽役於官,然力抑其进上之途,则彼愈无发扬之望。”
散播。
晋 成公绥 《啸赋》:“随口吻而发扬,假芳气而远逝。” 唐 欧阳詹 《律和声赋》:“可谓我咏斯畅,我律斯藏,发扬六气,孕育羣方。”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五:“尖巧新颖,病在轻薄;发扬暴露,病在浅尽。”
犹抒发。
宋 欧阳修 《鸣蝉赋》:“或吟哦其穷愁,或发扬其志意。”
指阐发。
金 王若虚 《<道学发源>后序》:“自 宋 儒发扬祕奥,使千古之絶学一朝后续,开其致知格物之端,而力明乎天理人欲之辨。” 明 胡应麟 《诗薮·宋》:“﹝ 朱元晦 ﹞於骚则注释 灵均 ,於赋则发扬 司马 。”
发展;提高。
宋 曾巩 《代人祭李白文》:“意气飘然,发扬儔伟,飞黄駃騠,軼群絶类。” 鲁迅 《伪自由书·“多难之月”》:“但‘五四’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扬,‘五五’是革命政府成立的佳日。” 周恩来 《我的修养要则》:“适当的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的纠正自己的短处。” 秦牧 《艺海拾贝·鲜花百态和艺术风格》:“从历史上的这些例子,可见某个人的写作特点发扬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必然形成风格。”
10.高昂;激扬。
《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后 武王 伐 紂 ,前歌后舞,添弦一根,激烈发扬,谓之 武 弦。”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平、上、去、入四声,惟上声一音最别。……填词者每用此声,最宜斟酌。此声利於幽静之词,不利於发扬之曲。” 鲁迅 《且介亭杂文·忆韦素园君》:“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11.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
《太平广记》卷二六○引 唐 胡璩 《谭宾录·崔损》:“ 唐 崔损 性极谨慎,每奏对不敢有所发扬。”
12.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
毛泽东 《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今秋如能检查减租政策的实施程度,并实行彻底减租,就能发扬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加强明年的对敌斗争,推动明年的生产运动。” 毛泽东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希望各地同志根据这里所说的原则方针自己去用心思索,发扬自己的创造力。” 郭澄清 《大刀记》第十章:“那里,既能够发扬火力射杀敌人,又有利于出击冲锋,还可以急速撤退转移。”
13.犹言悠扬地吹奏。
《太平广记》卷二○四引 唐 袁郊 《甘泽谣·许云封》:“﹝笛﹞凡发扬一声,出入九息……其已夭之竹,遇至音必破。”《宋史·乐志八》:“黝牲纯洁,丝竹发扬。”
14.犹发达。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一幕:“室内陈设,都是极精致极名贵的,一望即知是个世禄之家;而且正在发扬的时候。”参见“ 发达 ”。
引证解释
⒈ 奋发,奋起。参见“发扬蹈厉”。
⒉ 焕发。
引《礼记·礼器》:“德发扬,詡万物。”
《吕氏春秋·过理》:“容貌充满,颜色发扬。”
《北史·齐纪中·显祖文宣帝》:“神武以帝貌陋,神彩不甚发扬,曾问以时事,帝略有所辨,儻语一事,必得事衷。”
章炳麟《文学总略》:“凡文理、文字、文辞,皆言文。言其采色发扬谓之彣;以作乐有闋,施之笔札谓之章。”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披心而噭,其声昭明,精神发扬,渐不为强暴之力,譎诈之术之所克制,而中国独何依然寂漠而无声也?”
⒊ 宣布;宣扬。
引《汉书·薛宣传》:“﹝王莽﹞发扬其罪,使使者以太皇太后詔赐主药。”
唐韩愈《贺册尊号表》:“乃以新秋首序,令月吉辰,发扬鸿休,膺受显册。”
金王若虚《王氏先茔之碑》:“王氏之善庆,既当为之发扬,而参谋君孝德始终,尤不可不纪。”
明唐顺之《与华郎中补庵》:“虽两君不以余諉,而余固乐为之役也……但笔力凡駑,不能发扬盛事以风厉世人,是可愧耳。”
⒋ 揭发;揭露。
引《汉书·王嘉传》:“又数改更政事,司隶、部刺史察过悉劾,发扬阴私,吏或居官数月而退。”
《后汉书·孔融传》:“《春秋》鲁叔孙得臣卒,以不发扬襄仲之罪,贬不书日。”
《资治通鉴·唐则天后垂拱四年》:“象贤临刑,极口駡太后,发扬宫中隐慝,夺市人柴以击刑者。”
⒌ 引荐;起用。
引《后汉书·樊準传》:“臣愚以为宜下明詔,博求幽隐,发扬巖穴,宠进儒雅。”
唐王建《送张籍归江东》诗:“所念俱贫贱,安得相发扬。”
唐黄滔《赵起居启》:“滔二纪飘零,三朝困辱,若不仰投门馆,虔佇发扬,则永携疑玉以汍澜,长伴哑鐘而泯默。”
康有为《大同书》丙部:“皂隶虽役於官,然力抑其进上之途,则彼愈无发扬之望。”
⒍ 散播。
引晋成公绥《啸赋》:“随口吻而发扬,假芳气而远逝。”
唐欧阳詹《律和声赋》:“可谓我咏斯畅,我律斯藏,发扬六气,孕育羣方。”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五:“尖巧新颖,病在轻薄;发扬暴露,病在浅尽。”
⒎ 犹抒发。
引宋欧阳修《鸣蝉赋》:“或吟哦其穷愁,或发扬其志意。”
⒏ 指阐发。
引金王若虚《<道学发源>后序》:“自宋儒发扬祕奥,使千古之絶学一朝后续,开其致知格物之端,而力明乎天理人欲之辨。”
明胡应麟《诗薮·宋》:“﹝朱元晦﹞於骚则注释灵均,於赋则发扬司马。”
⒐ 发展;提高。
引宋曾巩《代人祭李白文》:“意气飘然,发扬儔伟,飞黄駃騠,軼群絶类。”
鲁迅《伪自由书·“多难之月”》:“但‘五四’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扬,‘五五’是革命政府成立的佳日。”
周恩来《我的修养要则》:“适当的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的纠正自己的短处。”
秦牧《艺海拾贝·鲜花百态和艺术风格》:“从历史上的这些例子,可见某个人的写作特点发扬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必然形成风格。”
⒑ 高昂;激扬。
引《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后武王伐紂,前歌后舞,添弦一根,激烈发扬,谓之武弦。”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平、上、去、入四声,惟上声一音最别。……填词者每用此声,最宜斟酌。此声利於幽静之词,不利於发扬之曲。”
鲁迅《且介亭杂文·忆韦素园君》:“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⒒ 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
引《太平广记》卷二六〇引唐胡璩《谭宾录·崔损》:“唐崔损性极谨慎,每奏对不敢有所发扬。”
⒓ 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
引毛泽东《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今秋如能检查减租政策的实施程度,并实行彻底减租,就能发扬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加强明年的对敌斗争,推动明年的生产运动。”
毛泽东《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希望各地同志根据这里所说的原则方针自己去用心思索,发扬自己的创造力。”
郭澄清《大刀记》第十章:“那里,既能够发扬火力射杀敌人,又有利于出击冲锋,还可以急速撤退转移。”
⒔ 犹言悠扬地吹奏。
引《太平广记》卷二〇四引唐袁郊《甘泽谣·许云封》:“﹝笛﹞凡发扬一声,出入九息……其已夭之竹,遇至音必破。”
《宋史·乐志八》:“黝牲纯洁,丝竹发扬。”
⒕ 犹发达。参见“发达”。
引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一幕:“室内陈设,都是极精致极名贵的,一望即知是个世禄之家;而且正在发扬的时候。”
发扬的国语词典
宣扬、提倡。
发扬的网络释义
发扬
反义词
发扬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fā
动词
(1) (形声。本义: 放箭)
(2) 同本义
發,射发也。——《说文》
壹发五豝。——《诗·召南·驺虞》
发彼有的。——《诗·小雅·宾之初筵》
循声而发。——《礼记·射义》
矢四发。——《汉书·匈奴传》
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史记·李将军列传》
暮见火而俱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宋· 欧阳修《归田录》
度不中而轻发。——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 百发百中; 发矢(射箭); 发箭(射箭);发功(指射技)
(4) 出发;上路
发,去也。——《广雅》
履我发兮。——《诗·齐风·东方之日》
朝发枉诸。——《楚辞·离骚·涉江》
顷之未发。——《战国策·燕策》
卿与子敬、 程公便前发。——《资治通鉴》
兰舟催发。——宋· 柳永《雨霖铃》
(5) 又如:发足(起程,出发)发程(起程,上路;动身启程);发逐(出发追逐);发迈(出发远行)
(6) 打开;开启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聊斋志异·促织》
(7) 又如:发日(公文的启封日期);发书(拆开诏书或书信)
(8) 征发;征调
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西门豹治邺》
(9) 又如:发召(征调);发调(征调);发徭(征派徭役)
(10) 发生;发出
使人发书于赵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怀怒未发。——《战国策·魏策》
变遂发。——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11) 又如:发念(萌生念头);发意(产生某种意念);发兴(发生)
(12) 发布;宣告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立于王之朝。——《孟子·梁惠王上》
遂发命,遽兴姜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13) 又如:发政(发布政令)
(14) 抒发;发泄
发狂吟。——《三国演义》
发其志士之悲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15) 又如:发郁(发泄郁结在心头的烦闷);发忿(发泄愤恨的情绪);发挥(抒发)
(16) 派遣
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史记·项羽本纪》
二世元年四月,发闾左适戍 渔阳九百人。——《史记·陈涉世家》
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资治通鉴》
(17) 又如:发师(派遣军队、出兵);发导(派遣向导)
(18) 挖掘
于败石丛草处,探石发穴。——《聊斋志异·促织》
(19) 又如:发冢(掘墓);发硎(发掘整理);发揭(发掘,揭开)
(20) 花开放
野芳发而幽香。——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21) 又如:发秀(开花);发彩(指开花)
(22) 送出;交付。与“收”相对;发出
发五十金。——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3) 又如:发电报
(24) 因得到大量财富而兴旺 。如:暴发(突然发财得势)
(25) 发酵,膨胀 。如:面发了;发一发干菜
(26) 卖出 。如:发兑(批发;卖出);发脱(卖出;打发;除去)
(27) 繁育;生长 。如:发孚(发芽);发鲜(发芽);发荣滋长(草木繁茂的萌发生长)
(28) 施行;开始 。如:发头(开始;起头);发讲(开始讲解);发始(开始);发严(开始严阵待命)
(29) 阐发 。如:发微(阐发微妙之处);发义(阐发义理);发题(阐发题意);发蕴(阐发奥秘之情)
(30) 显现;显露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告子下》
凄凄切切,呼号奋发。——宋· 欧阳修《秋声赋》
(31) 又如:发色(呈现色彩);发迷(显现迷惘的神情);发梦(显现梦境)
(32) 表现 。如:发华(表现出文彩);发威(显示威风);发藻(显示文采)
(33) 散发;发给 。如:发越(散发,播散);发辉(散发光辉)
(34) 举事;发难 。如:发谪(举发;谴责);发衅(挑起争端);发举(兴起,举事)
(35) 倡始;提出 。如:发端
(36) 启发;开导 。如:发悟(启发使领悟);发机(启发机杼。多指诗文的构思和布局)
(37) 提拔;举荐 。如:发困(举荐处于困境的人);发荐(发迹,被荐举)
(38) 传扬;张扬 。如:发闻(传播;显扬;传扬名声);发德(使道德显扬)
(39) 揭露;暴露
(40) 又如:发奸(揭发坏人坏事);发潜(揭发潜伏的坏人坏事);发举(揭发,检举)
(41) 点燃;燃烧起来 褺
同时发火。——《资治通鉴》
(42) 又如:发爨(烧火做饭);发薪(点燃柴草)
(43) 疾病发作 。如:发脾寒(患疟疾病);发痧(患中暑或霍乱等急性病)
(44) 制作;拟定 。如:发天葩(比喻制作新奇的文章)
(45) 歌唱;表演;演奏 。如:发调(发出曲调);发猛(高亢清扬的乐声);发梁(歌声绕梁不绝)
(46) 感到 。如:发虚(饿得发慌);发软;发晕
(47) 行动 。如:发止(行止;进退);发乔(做出滑稽可笑的动作)
(48) 发源;发端 。如:发轸(比喻事物的起始、开端);发岁(一年起始)
(49) 发性,使性子 。如:发业(发怒;作孽);发村(撒野;发脾气);发野(撒野;蛮不讲理)
(50) 流露感情 。如:发中(发自内心)
(51) 通“拨(
)”。除去;错乱居干之道,菑栗不迤,则弓不发。——《周礼·考工记·弓人》
毋逝我梁,毋发我笱。——《诗·邶风·谷风》
(52) 通“法”。效法,遵守
法者不可不恒也,存亡治乱所从出,圣君所以为天下大仪也,君臣上下贵贱皆发焉。——《管子·任法》
〈量>
(1) 在小武器打靶比赛中每个射手规定的发射次数 。如:一次20发
(2) 计算子弹、炮弹的单位。如:一发炮弹
(3) 另见
fà
名词
(1) 头发,人头上的毛 ?
巽为寡发。——《易·说卦》
其华在发。——《素问·大节藏象论》
穷发之下。——《庄子·逍遥游》
束发而就大学。——《大戴礼记·保傅》
结发成夫妻。——《苏武古诗》。注:“结发始成人也。谓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时取笄冠为义也。”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宋· 范仲淹《渔家傲》
(2) 又如:理发;脱发;怒发冲冠(形容怒极)
(3) 草木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庄子》
山以草木为发。——《地理书》
(4) 通“旆(
)”。古代旐末形如燕尾的垂旒;旗帜的通称武王载发,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遏。——《荀子·议兵》
(5) 另见
fèi
动词
(1) 通“废”。崩坏;停止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老子》
君夜发不可以朝。——《晏子春秋》
景公饮酒,酲,三日而后发。
(2) 又如:发药(停止用药)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昜(
)声。金文字形,像用双手举起“玉”,是会意字。本义:高举)(2) 同本义
扬,飞举也。——《说文》
扬,举也。——《小尔雅》
杜篑洗而扬觯。——《礼记·檀弓》
盥洗扬斛。——《礼记·乡饮酒义》
南扬弓。——《仪礼·乡射礼》
扬其波。——《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扬鞭语曰。——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大风扬积雪。——清· 姚鼐《登泰山记》
扬帆去。——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3) 又如:扬楫(行船);扬袂(举袖);扬眉(举目);扬旌(高举军旗);扬麋(扬眉);扬觯(举起酒器);扬鞭(挥鞭);扬臂(振臂);扬徽(挥动军旗);扬刃(挥动锋刃)
(4) 假借为“飞”。飞起,升高
只因朝廷无驾驭,遂令草泽有鹰扬。——《水浒全传》
飘风起兮扬尘埃,走鬯罔兮乍东西。——汉· 王逸《九思·逢尤》
(5) 又如:扬蕤(彩带飘舞);扬尘(激起尘土);扬饭(扬去饭的热气)
(6) 通过风或气流处理 以便扇去废物
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诗·小雅·大东》
(7) 又如:用连枷打谷后,他们又扬谷
(8) 提高声音
不吴不扬。——《诗·鲁颂·泮水》
(9) 又如:扬言(大声地说);扬音(谓发出高亢的声音);扬歌(高声歌唱);扬嚷(高声叫嚷)
(10) 发扬,发挥
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礼记·乐记》
扬文欲其明。——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11) 振作,昂扬
振声激扬。——《后汉书·张衡传》
(12) 显示;夸耀
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汉书》
(13) 又如:扬美(称扬优点);扬清(谓称扬美德);扬善(宣扬好人好事);扬称(赞扬)
(14) 传播 。如:扬铃打鼓(喧嚷得大家都知道);扬条(揭发别人阴私;传扬别人短处);扬芳(传播芳香);扬馨(播散香气)
(15) 仰
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礼记·玉藻》
名词
(1) 眉毛及其上下部分
清扬婉兮。——《诗·齐风·猗嗟》
问我何所得,乐色填清扬。——《唐·卢仝》
(2) 过长过高的树枝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王维《春中田园作》
(3) 古九州之一 。辖今苏、皖、赣、浙、闽诸省
(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