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叉腰
(1) 大指与其余四指分开,按在腰旁
词语解释
大指和其余四指分开,紧按在腰间。
章炳麟 《新方言·释言》:“侈谓敛手持胁。今人谓敛手持腰曰叉腰。叉为通词,侈为别词。” 吴组缃 《山洪》十二:“﹝ 三官 ﹞一手握着渔叉,一只手叉腰,站的稳稳的。”
引证解释
⒈ 大指和其余四指分开,紧按在腰间。
引章炳麟《新方言·释言》:“侈谓敛手持胁。今人谓敛手持腰曰叉腰。叉为通词,侈为别词。”
吴组缃《山洪》十二:“﹝三官﹞一手握着渔叉,一只手叉腰,站的稳稳的。”
叉腰的国语词典
手肘弯曲,五指放置腰间。
叉腰的网络释义
叉腰
叉腰的翻译
叉腰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chā
动词
(1) (指事。小篆为“又”(即手)上加一点,指出叉手的动向。本义:交错,交叉)
(2) 手指相交错。也泛指一般的交错、交叉
叉,手指相错也。——《说文》。段注:“谓手指与物相错也。凡布指错物间而取之曰叉,因之凡岐头皆曰叉。”
凡八叉手而八韵成。——《全唐诗话》
(3) 又如:叉手
(4) 刺;扎取 。如:叉了一槽干草;叉鱼
名词
(1) 古代的一种兵器,头有分杈
红漆了叉。——元· 睢景臣《哨遍·高祖还乡》
(2) 叉子
挺叉来往。——《文选 ·潘岳·西征赋》。注:“叉,取鱼叉也。”
(3) 又如:鱼叉;粪叉;叉竿(带叉头的竿)
(4) 两短直线相交所成的图形 。如:打个叉
(5) 另见
chá
动词
(1) 挡住,卡住
那大师傅就叉着门,不叫我们走。——《儿女英雄传》
(2) 另见
chǎ
动词
(1) 分开,成叉形 。如:叉着腿站着;拇指和食指叉成个“八”字
(2) 另见
chà
动词
(1) 用同“岔”。分岔 。如:劈叉;叉路(岔道);叉港(与大河相通的小河)
(2) 使前进、谈话的方向偏向另一边 。如:急忙叉开说;路没选中,一下叉到别地方去了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ca1 [陆丰腔] ca1 [梅县腔] za5 ca1 [宝安腔] ca1 [客英字典] ca1 [台湾四县腔] ca1 [沙头角腔] ca1 [海陆丰腔] ca1 [东莞腔] ca1
◎ 潮州话:cê1 ca1 (chhe tsha)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釵 | 楚佳 | 初 | 佳開 | 平聲 | 佳 | 開口二等 | 蟹 | 佳 | ʧʰai | chre/chae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肉,要声。本作“要”。本义:紧接肋或胸以下的部分;胸和髋之间的身体的一部分)
(2) 同本义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后汉书》
(3) 又如:腰板(人的腰和背。多就姿势而言。亦借指体格);腰腿(腰部和腿部的活动能力)
(4) 肾脏的俗称 。如:猪腰
(5) 指所穿衣服在身体的腰部的部分 。如:裤腰
(6) 缝在衣服里面的或旁边开口的小袋 。如:我腰里还有些钱
(7) 指某物的中部或中间部分
半山腰
(8) 又如:腰房(两进院子中间的房子);腰封(束在礼品中间的绢带,上面写明送礼者和收礼人的名号);腰门(中门);山腰;锅炉炉腰
(9) 驿站 。如:腰站;腰顿
动词
(1) 佩在腰上
腰白玉之环。——《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腰金衣紫(腰挂金印,身穿紫袍,指做了大官);腰舟(古人以瓠系在腰间,用以渡水,谓“腰舟”);腰佩(古代系在腰间以别官阶的一种佩件);腰扇(古代佩在腰间可以折叠的团扇);腰袱(系在腰间的包袱。多用以藏钱)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eu1 jau1 [东莞腔] jau1 [沙头角腔] jau1 [客英字典] jau1 [海陆丰腔] rau1 [梅县腔] jau1 [宝安腔] jau1 [陆丰腔] jau1 [客语拼音字汇] yau1 ye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要 | 於霄 | 影 | 宵A | 平聲 | 蕭 | 開口三等 | 宵A | 效 | qjeu/ieu | ʔĭɛ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