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手

chā shǒu [ cha shou]
注音 ㄔㄚ ㄕㄡˇ

词语释义

叉手 chāshǒu

(1) 一种礼节。两手交叉齐胸,俯首到手,犹如后世之作揖。又作“抄手”

叉手施礼
cup one hand in the other before the chest

(2) 合十

put the palms together

词语解释

  1. 两手在胸前相交,表示恭敬。

    《孔丛子·论势》:“游説之士挟强 秦 以为资,卖其国以收利,叉手服从,曾不能制。”《后汉书·马援传》:“岂有知其无成,而但萎腇咋舌,叉手从族乎?”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则见他叉手忙将礼数迎,我这里万福先生!”《水浒传》第四四回:“那大汉叉手道:‘感蒙二位大哥解救了小人之祸。’”

  2. 抄手。两手交笼于袖内。

    《三国志·魏志·赵俨传》“徵为驃骑将军,迁司空”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儼 叉手上车,发到 霸上 ,忘持其常所服药。” 宋 苏轼 《袁公济和刘景文登介亭复次韵答之》:“文如翻水成,赋作叉手速。” 元 杨弘道 《幽怀久不写一首赠彦深》诗:“抠衣无几何,叉手一韵成。”

  3. 佛教的一种敬礼方式。两掌对合于胸前。

    唐 王维 《能禅师碑》:“思布髮以奉迎,愿叉手而作礼。” 宋 陈师道 《寄滕县李奉议》诗:“曲躬叉手前致言,畜眼未见耳不闻。”《西游记》第五九回:“ 行者 叉手向前,笑道:‘嫂嫂切莫多言。’”

  4. 张开两手成叉形。

    《红楼梦》第二一回:“ 黛玉 赶到门前,被 寳玉 叉手在门框上拦住。”

叉手的国语词典

拱手。十指交错放在胸前,为一种表示恭敬的姿势。

叉手的网络释义

叉手 (中国古建木构件)

  • 亦称斜垃,从抬架式构架巾最土层短梁粱叉至脊檩问斜撑的木陶件。北魏前已使用。明清后渐废
  • 支撑在侏儒柱两侧的斜杆,用以固定脊槫,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北魏宁懋石室以见。唐、宋、辽、金、元建筑中仍用。明代偶有应用,但断面尺寸很小。清代几乎不用。山东人称房梁两端组成“人”字、托起檩条的两块木头。
  • 叉手造句

    一般是行揖礼,连带有叉手和唱喏。
    凡降人气,如人十十五五,皆叉手低头;又云,如人叉手相向。
    在唐代晚期,司马是个品级很低而又没有实权的闲官,所以,官职低下的柳宗元不论走到哪儿都得屈身事人,叉手行礼。
    自唐至宋,汉人一般行揖礼,连带有叉手和唱喏。
    艾受命忘身,束马悬车,自投死地,勇气陵云,士众乘势,使刘禅君臣面缚,叉手屈膝。
    等船非常接近鲸鱼时,鱼叉手就以鱼叉向牠投射。
    叉手工具,用于搬运卷轴。
    艾受命忘身,束马县车,自投死地,勇气陵云,士众乘势,使刘禅君臣面缚,叉手屈膝。
    就我看来,这就像用数学的扭结理论或者拓扑学来论证你许愿时交叉手指一样困难。
    从立面形式上,正脊垂脊及戗脊为叠瓦脊,大门为版门,直棂窗,斗拱为偷心造五铺作斗拱,梁架用叉手。
    光叉手不说话也不行,叉手的时候还要唱喏。
    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
    布袋和尚笑嘻嘻地把布袋放下,叉手而立。
    柱头卷杀为倒钟形,大殿下方,石砌了须弥座台基……这样的风格,让大殿看上去大气庄重,而大殿外间的叉手扶脊、斗拱结构等,无不工艺精巧、匠心独到。
    一进院正房进深三架,前后单步梁,三架梁上叉手、驼峰俱存,后部有木板屏风,抱头梁下有穿插枋,镂空雕花。

    汉字详情

    chā,chà,chǎ,chá [cha,cha,cha,cha]
    部首: 228
    笔画: 3
    五笔: CYI
    五行:
    吉凶:
    仓颉: EI
    四角: 77403

    详细解释

    chā

    动词

    (1) (指事。小篆为“又”(即手)上加一点,指出叉手的动向。本义:交错,交叉)

    (2) 手指相交错。也泛指一般的交错、交叉

    叉,手指相错也。——《说文》。段注:“谓手指与物相错也。凡布指错物间而取之曰叉,因之凡岐头皆曰叉。”

    凡八叉手而八韵成。——《全唐诗话》

    (3) 又如:叉手

    (4) 刺;扎取 。如:叉了一槽干草;叉鱼

    名词

    (1) 古代的一种兵器,头有分杈

    红漆了叉。——元· 睢景臣《哨遍·高祖还乡》

    (2) 叉子

    挺叉来往。——《文选 ·潘岳·西征赋》。注:“叉,取鱼叉也。”

    (3) 又如:鱼叉;粪叉;叉竿(带叉头的竿)

    (4) 两短直线相交所成的图形 。如:打个叉

    (5) 另见 chá;chǎ;chà

    chá

    动词

    (1) 挡住,卡住

    那大师傅就叉着门,不叫我们走。——《儿女英雄传》

    (2) 另见 chā;chǎ,chà

    chǎ

    动词

    (1) 分开,成叉形 。如:叉着腿站着;拇指和食指叉成个“八”字

    (2) 另见 chā;chá;chà

    chà

    动词

    (1) 用同“岔”。分岔 。如:劈叉;叉路(岔道);叉港(与大河相通的小河)

    (2) 使前进、谈话的方向偏向另一边 。如:急忙叉开说;路没选中,一下叉到别地方去了

    (3) 另见 chā;chá;chǎ

    英文翻译

    crotch; fork, prong

    方言集汇

    ◎ 粤语:caa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ca1 [陆丰腔] ca1 [梅县腔] za5 ca1 [宝安腔] ca1 [客英字典] ca1 [台湾四县腔] ca1 [沙头角腔] ca1 [海陆丰腔] ca1 [东莞腔] ca1
    ◎ 潮州话:cê1 ca1 (chhe tsha)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三佳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楚佳佳開平聲開口二等ʧʰaichre/chae
    shǒu [shou]
    部首: 432
    笔画: 4
    五笔: RTGH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Q
    四角: 205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2) 同本义

    手,拳也。——《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

    艮为手。——《易·说卦》

    三阴在手。——《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

    则不手拜。——《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

    头至手曰拜手。——《公羊传·宣公六年》注

    携手同行。——《诗·邶风·北风》

    携手同归。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邶风·击鼓》

    (3) 又如:手纽(手铐);手杻(手铐之类的刑具);手脚了得(手脚厉害,指有武功);手帕交(旧时妓女间的结拜姐妹);手击子(和尚念经时手中所敲的有柄小磬);手本(下属见上司所呈的名帖);手式(犹手势,以手作势示意);手灵(手指灵巧);手械(手铐);手梏(手铐);手格(徒手搏斗);手理(手掌的纹路)

    (4) 某些有代替人手作用的机械部分或动物的感触器 。如:扳手;触手;机械手

    (5) 专司某事或擅长某种技艺的人

    得快射手八百。——《宋书·黄回传》

    (6) 又如:国手;能手;助手;多面手;第一把手;水手;拖拉机手;弹药手;手作(手工业者;手艺,本领)

    (7) 笔迹

    天子识其手,问之,果为书。——《汉书·郊祀志上》

    (8) 又如:手墨(亲手写的墨迹);手痕(手迹;笔迹);手卷(只能卷舒供案头欣赏而不能悬挂的长卷)

    (9) 手艺;本领

    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 宋· 姜夔《满江红》

    (10) 又如:手爪(手艺,技艺;手指);手熟(手艺纯熟);手戏(百戏杂技的一种);手高(手段高强);手里有活(手里有些功夫);手长的(手快或手段灵活的人)

    (11) 手中;手里。指控制掌握的范围 。如:手掌(手掌心。比喻所控制的范围);手上(指某人统治、管理或当家的时期);手底下(管辖之下,管理之下)

    副词

    (1) 亲自,亲手

    匪手携之。——《诗·大雅·抑》

    今存基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又如:手钞(亦作“手抄”。亲手抄录)

    动词

    (1) 拿着,执持

    庄公升坛, 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2) 又如:手瓮(可用手提的盛水陶器);手袂(以手执人衣袖。表示离别依依不舍之情);手谈(下棋);手笔(谓执笔写作);手照(手持的照明用具);手罩(手持的风灯);手磬子(僧尼所用的手持打击乐器);手烛(手执之烛);手镘(以手持镘。作泥水工);手炮(手掷的炸药包)

    (3) 用手击杀

    博豺狼,手熊罴。——司马相如《上林赋》

    (4) 又如:手格(徒手格击);手战(徒手搏斗);手搏(徒手搏斗。指角力、摔跤、拳击之类的搏斗)

    (5) 取

    宾载手仇。——《诗·小雅·宾之初筵》。传:“取也。”

    (6) 又如:人手一册;手影戏(用手向灯取影,显出种种形象的一种技艺)

    量词

    用于技能;本领 。如:他露了两手绝招

    形容词

    (1) 亲手所写的 。如:手命(亲手所写的文书);手教(亲自教育);手批(官员亲手批示的公文);手奏(亲手写的奏章)手疏(亲手书写奏章)

    (2) 小巧的,便于携带的 。如:手册;手杖

    英文翻译

    hand

    方言集汇

    ◎ 粤语:sau2
    ◎ 客家话:[梅县腔] shu3 shiu3 [海陆丰腔] shiu3 [客英字典] shiu3 [宝安腔] su3 siu3 [客语拼音字汇] su3 [陆丰腔] shiu3 [台湾四县腔] su3 [沙头角腔] su3 [东莞腔] siu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十四有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書九上聲開口三等ɕĭəusjux/sj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