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兵

lì bīng [ li bing]
繁体 厲兵
注音 ㄌ一ˋ ㄅ一ㄥ

词语释义

磨砺兵器,使锋利。

词语解释

  1. 磨砺兵器,使锋利。

    《战国策·秦策一》:“於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於战场。”《史记·张仪列传》:“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 唐 韩愈 《乌氏庙碑铭》:“积粟厉兵,出入耕战。” 宋 岳飞 《奏乞复襄阳札子》:“臣今以厉兵饰士,惟竢报可指期北向。”参见“ 厉兵秣马 ”。

引证解释

⒈ 磨砺兵器,使锋利。参见“厉兵秣马”。

《战国策·秦策一》:“於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於战场。”
《史记·张仪列传》:“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
唐韩愈《乌氏庙碑铭》:“积粟厉兵,出入耕战。”
宋岳飞《奏乞复襄阳札子》:“臣今以厉兵饰士,惟竢报可指期北向。”

厉兵的国语词典

磨利兵器。

厉兵的网络释义

厉兵

  • 厉兵是一个汉语词汇,
  • 拼音为lì bīnɡ,
  • 基本意思是磨砺兵器,使锋利。
  • 厉兵造句

    听到消息,战士们秣马厉兵,不长时间就做好了战斗准备。
    自开战以来,我军日日厉兵秣马,准备迎敌。
    宋江带领的这一队兵马,来到隘口,并已盛食厉兵,只等官军开来挨打了。
    随著春节假期接近,旅游业者无不厉兵秣马,准备抢食这块旅游大饼。
    我们早已厉兵秣马,准备在这次运动会上夺取团体赛冠军了。
    各生产单位正厉兵秣马,为春运高潮的到来作准备。
    我军厉兵秣马,已完成备战工作。
    曹操在北方站稳脚跟以后,积极厉兵秣马,准备南下。
    冬天,村民厉兵秣马,修渠、整地、积肥,准备开春大战一场。
    考试时间愈来愈近,大家都厉兵秣马,作最后的冲刺。
    严阵以待的近义词是枕戈待旦、厉兵秣马。
    在这设备完善的体育场,本校足球队员正厉兵秣马,准备挑战明年的全国杯。
    中华棒球代表队厉兵秣马,准备在这次的亚洲杯一展身手。
    冬,十月,特分为二营,特居北营,流居东营,缮甲厉兵,戒严以待之。
    全队秣马厉兵准备同邻校比赛。
    在四川,朵彩、俞兆林、顶瓜瓜、金考拉等实力大牌先后厉兵秣马,强势上阵,拿出秘密武器,今年准备大干一场。
    北路契丹国国主耶律阿保机斗志昂扬,一心要打到中原,十年里秣马厉兵,若无李克用北边死死相抗,也早被契丹兵打到中原腹地。
    然而,汉、唐、新三国总是念念不忘夏、商、周侵占本国土地的事情,元气恢复之后,各国不约而同地秣马厉兵,准备收复失地。
    同志们,我秣马厉兵这么多天,终于到了走出根据地的时候了!记住这次行动的目的。
    则不同。这个词极有可能是欧洲中部的日耳曼人厉兵秣马准备对付罗马人的时候学会的,而那时,古英语的时代还没开始。

    汉字详情

    [li]
    部首: 206
    笔画: 5
    五笔: DDNV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MMS
    四角: 71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是“砺”的本字。从厂( hàn),象山崖形,表示与山石有关。本义:磨刀石)

    (2) 同本义

    段注:“旱石者,刚于柔石者也。字亦作厲、作礪。” 朱骏声曰:“精者曰厎,粗者曰厉。汉书地理志,述禹贡砥厉砮丹;诗公刘,取厉取锻,礼内则,刀砺;西山经,苕水其中多砥厉;中山经,阴山多砺石。”

    涉渭为乱,取厉取锻。——《诗·大雅》。 陆德明《经典释文》:“厉,本又作砺。”

    (3) 祸患;危险

    降此大厉。——《诗·大雅·瞻卬》

    (4) 又如:厉阶(祸端)

    (5) 恶鬼

    晋侯梦大厉。——《左传·成公十年》

    (6) 疠,瘟疫,传染病

    盗贼公行,而天厉不戒。——《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漆身为厉。——《史记·范蔡传》

    鲜不为厉。——文天祥《正气歌》

    (7) 河岸,水旁;边

    有狐绥绥,在彼淇厉。——《诗·卫风·有狐》

    (8) 带,衣带的下垂部分

    垂带而厉。——《诗·小雅·都人士》

    鞶厉游缨。——《左传·桓公二年》

    带之垂者谓之厉。——《小尔雅·广服》

    (9) 通“癞”( lài)。恶疮

    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史记·刺客列传》

    (10) 姓

    动词

    (1) 磨,磨快

    厉,磨也。——《广雅》

    砥厉廉隅。——《礼记·儒行》

    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荀子·性恶》

    砺所以致刃也。——《说苑·建本》

    缀甲厉兵。——《战国策·秦策》

    束载厉兵秣马。——《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2) 又如:厉兵(磨砺兵器,使锋利);厉兵秣马(磨快兵器喂饱马。指作好战斗准备);厉身(磨砺自身)

    (3) 砥砺,磨练

    参之谷梁氏以厉其气。——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4) 又如:厉行(砥砺操行);厉操(砥砺节操)

    (5) 同“励”。振奋

    坚甲厉兵以备难。——《韩非子·五蠹》

    矫翼厉翮。——扬雄《解嘲》

    (6) 又如:厉翼(奖励辅佐君王的左右臣子);厉节(激厉其气节,高其气节);厉武(振奋武备);厉精(振奋精神);厉精更始(振奋精神,从事革新)

    (7) 激励,勉励

    故明主厉廉耻,招仁义。——《韩非子·用人》

    亲秉旄钺,以厉三军。——陈寿《三国志》

    (8) 又如:厉世(激励世人);厉俗(激励世俗);厉诚(激励忠诚);厉崇(勉励推重);厉抚(勉励抚慰);厉志(激励意志)

    (9) 连衣涉水

    越壑厉水。——司马相如《上林赋》

    (10) 又如:厉揭(提起衣服涉水);厉涉(连衣涉水);厉度(涉水而过)

    (11) 策,鞭打

    厉马登高登高堤。——曹植《白马篇》

    (12) 警惕

    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汉书》

    (13) 疾飞

    鹰隼横厉。——《汉书·息夫躬传》

    (14) 害;虐害;损害

    今也滕有仓禀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孟子·滕文公上》

    (15) 得传染病

    苗死,民厉。——《管子》

    (16) 变为恶鬼

    国为虚厉。——《庄子》

    形容词

    (1) 严厉(威严不随和)

    子温而厉。——《论语·述而》

    色厉而内荏。——《论语·阳货》

    行峻而言厉。——韩愈《答尉迟生书》

    袁正色厉声。——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乘其厉声以呵。——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应元厉声曰。——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2) 又如:声色俱厉;厉言(声色严厉地说话);厉音(声音严厉);厉气(严厉的神色);厉禁(圈定范围,禁止他人侵入。后也用作严禁的意思);厉直(严肃正直);正颜厉色;厉肃(厉然。严肃)

    (3) 邪恶 。如:厉妖(邪恶怪异之物);厉疾(灾疫。厉疫)

    (4) 猛烈

    余寒犹厉。——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5) 又如:厉厉(寒风猛烈貌);厉风(大风;烈风)

    (6) 恶,凶恶

    今梦黄熊入于寝门,其何厉鬼也?——《左传·昭公七年》

    (7) 危险

    有厉告自邑。——《易·夬·卦辞》

    (8) 味道浓烈

    厉而不爽些。——《楚辞·招魂》

    英文翻译

    whetstone; grind, sharpen; whet

    方言集汇

    ◎ 粤语:lai6
    ◎ 潮州话:li6 (lĩ)

    宋本广韵

    bīng [bing]
    部首: 201
    笔画: 7
    五笔: RGW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OMC
    四角: 72801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 gǒng,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2) 同本义

    兵,械也。——《说文》

    掌五兵。——《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

    陈五兵。——《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

    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匡谬正俗》

    离为戈兵。——《易·说卦》

    修尔车马,弓矢戎兵。——《诗·大雅·抑》

    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荀子·议兵》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梁惠王上》

    兵者,凶器也。——《国语·越语》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兵者,国之爪也。——《墨子·七患》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汉· 贾谊《过秦论》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史记·项羽本纪》

    (3) 又如: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兵器甲胄的总称。引申指战争);兵解(古代方士以为学道者死于兵刃,供兵刃解脱躯壳以成仙,称为兵解);兵戈(干戈。借以指战争)

    (4) 士兵的群体,即整个军队

    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於胜败哉?——《列子·虚实》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战国策·赵策四》

    举兵伐徐,遂灭之。——《韩非子·五蠹》

    赵亦盛设兵待 秦, 秦不敢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兵果败。—— 汉· 刘向《列女传》

    (5) 如:兵柄(军权);兵备道(明代的官名。分巡道的首长,兼管军务,负责管区内的治安);兵房(县衙中六房之一,掌兵事);兵马制置(即制置使。唐大中五年始置,负责边防军务。宋初不常设,后为对金作战,设置渐多)

    (6) 士卒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资治通鉴》

    瑜得精兵五万。——《资治通鉴》

    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 晋兵。——《资治通鉴》

    (7) 又如:雄兵百万;草木皆兵;当兵;兵来将敌水来土堰(不管对方使用何种策略,都自有对付的办法)

    (8) 军事;武力;战争

    兵者,国之大事。——《孙子兵法·计篇》

    夫兵,犹火也。——《左传·隐公四年》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礼记·礼运》

    (9) 又如:兵交(交战);兵端(战争的发端);兵燹(因战火引起的焚烧毁坏);兵栏(军营周围的栅栏);兵纪(军事要事);兵冲(军事要冲)

    (10) 用兵策略,战略

    故士兵伐谋,其次伐交。——《孙子·谋攻》

    故兵无常势。——《孙子·虚实》

    (11) 牌戏名

    (12) 国际象棋16个棋子中价值最小的棋子

    (13) 中国象棋中红方的价值最小的五个棋子之一——蓝方相应的为“卒”

    动词

    (1) 用兵器攻击,刺杀

    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

    (2) 又如:兵诛(用兵器诛杀)

    (3) 伤害

    反以自兵。——《吕氏春秋·侈乐》

    (4) 又如:兵荒(战争造成的饥荒及其他灾祸);兵寇(乱兵或乱兵的侵扰)

    英文翻译

    soldier, troops

    方言集汇

    ◎ 粤语:bing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bin1 [客英字典] bin1 [海陆丰腔] bin1 [梅县腔] bin1 [陆丰腔] bin1 [客语拼音字汇] bin1 [宝安腔] bin1 [沙头角腔] bin1 [东莞腔] bin1
    ◎ 潮州话:bian1 (pia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二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甫明庚三開平聲開口三等pĭɐŋpieng/p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