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1.一件一件地列举
[ lì shǔ ] :
〈动〉一个一个地举出来。
词语解释
犹历法。观测天象以推算年时节候的方法。
《汉书·律历志下》:“历数之起上矣。” 唐 柳宗元 《舜禹之事》:“﹝ 舜 ﹞合时月,正历数。”《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有一人姓 王 名 朔 ,亦善通五行历数之书。”
古谓帝王代天理民的顺序。历,也写作“厤”。
《论语·尧曰》:“咨,尔 舜 ,天之历数在尔躬。” 何晏 集解:“厤数谓列次也。” 邢昺 疏:“ 孔 注《尚书》云:谓天道。谓天厤运之数。帝王易姓而兴,故言厤数谓天道。”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平等寺》:“今天眷明德,民怀奥主,历数允集,歌讼同臻。” 唐 杜甫 《重经昭陵》诗:“草昧英雄起,謳歌历数归。” 清 侯方域 《拟思宗改元追复杨涟等官爵廷臣谢表》:“水德之传一传二,岂独神言赤帝之为 桓 为 灵 ,诚非历数。”
亦作“厤数”。岁时节候的次序。
《庄子·寓言》:“天有歷数,地有人据。”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是以鸡知将旦,不能究阴阳之歷数。”
推算岁时节候的方法。
《书·洪范》:“五纪……五曰厤数。” 孔 传:“厤数节气之度以为厤,敬授民时。” 孔颖达 疏:“筭日月行道所歷,计气朔早晚之数,所以为一岁之厤。”《后汉书·郅恽传》:“﹝ 郅惲 ﹞及长,理《韩诗》、《严氏春秋》,明天文歷数。” 清 王锡阐 《晓庵新法·自序》:“儒者不知歷数,而援虚理以立説。”
指帝王继承的次序。古代迷信说法,认为帝位相承和天象运行次序相应。
《论语·尧曰》:“ 尧 曰:‘咨!尔 舜 ,天之歷数在尔躬。’” 汉 蔡邕 《光武济阳宫碑》:“歷数在帝,践祚允宜。” 宋 范成大 《秦淮》诗:“经营暨六代,兹地称神州,乃知歷数定,昧者徒私忧。” 明 朱元璋 《免朝谒手诏》:“尔察歷数,观天文,择主就聘,首陈三策,朕实嘉行。”
亦作“厤数”。一一列举;逐个说出。
《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元年》:“因歷数大臣过失。” 宋 欧阳修 《论台谏官唐介等宜早牵复札子》:“昨所能黜臺諫五人,惟是 从诲 入臺未久,其他四人,出处本末,迹状甚明,可以歷数也。”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若 杜陵 长篇,有歷数月日事者,合为一章。《大雅》有此体。”《人民文学》1977年第7期:“﹝ 铁人 ﹞历数钻工们如何苦战。”
引证解释
⒈ 犹历法。观测天象以推算年时节候的方法。
引《汉书·律历志下》:“历数之起上矣。”
唐柳宗元《舜禹之事》:“﹝舜﹞合时月,正历数。”
《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有一人姓王名朔,亦善通五行历数之书。”
⒉ 古谓帝王代天理民的顺序。历,也写作“厤”。亦作“厤数”。
引《论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
何晏集解:“厤数谓列次也。”
邢昺疏:“孔注《尚书》云:谓天道。谓天厤运之数。帝王易姓而兴,故言厤数谓天道。”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平等寺》:“今天眷明德,民怀奥主,历数允集,歌讼同臻。”
唐杜甫《重经昭陵》诗:“草昧英雄起,謳歌历数归。”
清侯方域《拟思宗改元追复杨涟等官爵廷臣谢表》:“水德之传一传二,岂独神言赤帝之为桓为灵,诚非历数。”
⒊ 岁时节候的次序。
引《庄子·寓言》:“天有歷数,地有人据。”
晋葛洪《抱朴子·博喻》:“是以鸡知将旦,不能究阴阳之歷数。”
⒋ 推算岁时节候的方法。
引《书·洪范》:“五纪……五曰厤数。”
孔传:“厤数节气之度以为厤,敬授民时。”
孔颖达疏:“筭日月行道所歷,计气朔早晚之数,所以为一岁之厤。”
《后汉书·郅恽传》:“﹝郅惲﹞及长,理《韩诗》、《严氏春秋》,明天文歷数。”
清王锡阐《晓庵新法·自序》:“儒者不知歷数,而援虚理以立説。”
⒌ 指帝王继承的次序。古代迷信说法,认为帝位相承和天象运行次序相应。
引《论语·尧曰》:“尧曰:‘咨!尔舜,天之歷数在尔躬。’”
汉蔡邕《光武济阳宫碑》:“歷数在帝,践祚允宜。”
宋范成大《秦淮》诗:“经营暨六代,兹地称神州,乃知歷数定,昧者徒私忧。”
明朱元璋《免朝谒手诏》:“尔察歷数,观天文,择主就聘,首陈三策,朕实嘉行。”
⒍ 亦作“厤数”。一一列举;逐个说出。
引《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元年》:“因歷数大臣过失。”
宋欧阳修《论台谏官唐介等宜早牵复札子》:“昨所能黜臺諫五人,惟是从诲入臺未久,其他四人,出处本末,迹状甚明,可以歷数也。”
清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二:“若杜陵长篇,有歷数月日事者,合为一章。 《大雅》有此体。”
《人民文学》1977年第7期:“﹝铁人﹞历数钻工们如何苦战。”
历数的国语词典
天运、气数。《文选.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昔炎精幽昧,历数将终。」也作「历数」。
历数的网络释义
历数
历数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謪,厤(
)声。从“止”,表示与脚、行走有关。本义:经过)(2) 同本义
历,过也。——《说文》
深践戎马之地, 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历齐河。——清· 姚鼐《登泰山记》
已历三世。——《三国志·诸葛亮传》
身不历农亩之劳。——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历两京左右通政。——清· 张廷玉《明史》
(3) 又如:身历(亲身经历);历时(所经过的时间);历劫(佛教用语。指世界经历多次成、住、坏、空的生灭过程。劫,为宇宙在时间上的一成一毁);历岁(经过一年);历载(经历多年);历远(经历长久);历纪(经历的世代)
(4) 行;游历
伏轼撙衔,横历天下。——《战国策》
遍历名山,博采方术。——前蜀· 杜光庭《李筌》
(5) 又如:历聘(游历天下以求聘用);历国(游历各国);历行(遍行,走遍);历块(穿过一国如过一小块土地。比喻迅速);历说(游说)
(6) 超越;超过
礼,朝廷不历位而相与言,不逾阶而相揖也。——《孟子》
(7) 又如:历位(逾越位次);历阶(越阶而上);历涉(度越)
(8) 担任;先后担任各种官职
历十二官,处事无纤毫过差。——唐· 韩愈文
(9) 又如:历仕(做官);历官
先后连任官职);历职(先后连续任职);历正(古代主管天文历法的官
(10) 选择,选定 。如:历吉日(选择吉祥的日子)
(11) 发出;流露
兹历情以陈辞兮,荪详聋而不闻。——《楚辞》
(12) 审视;察看;推算
历象日月星辰。——《汉书》
(13) 又如:历物(分别研究事物之理);历家(专门观测推算历象的人)
(14) 扰乱,触犯 。如:历法(违犯法纪);历乱(胡乱,杂乱无序)
副词
(1) 尽;遍
今予其敷心腹肾肠,历吉尔百姓于朕志。——《书·盘庚下》
历验各种僵石。——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2) 又如:历心(尽心,重视);历行(遍行,走遍);历问(遍问);历阅(遍读)
(3) 逐一;逐个地
历观文囿,泛览辞林。——萧统《文选序》
(4) 又历历可听;历历在目
形容词
(1) 分明,清晰
口齿自清历。——左思《娇女》。又如:历然在目
(2) 稀疏。
赤垆历彊肥。——《管子·地员》
(3) 又如:历齿(牙齿稀疏)
名词
(1) 历法,历术
君子以治历明时。——《易·革》
天文阴阳历算。——《后汉书·张衡传》
(2) 历书,按当年的日、周和月顺序载有天文学等资料的出版物
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孔雀东南飞》
(3) 又如:航海历
(4) 次第,依次而定
命宰历卿大夫至于庶民土田之数,而赋牺牲,以共山林名川之祀。——《礼记·月令》。注:“历,犹次也。”
(5) 所有以前的、先前的
持历朝圣训授君。——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6) 又如:历世(历代,过去的各个朝代);历叶(历代;以往各代);历稔(历年,连年)
(7) 通“鬲”。釜鬲
铜历为棺。——《史记·滑稽列传》
(8) 通“枥”
伏历千驷。——《汉书·梅福传》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lêh8 (lêh)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shǔ
动词
(1) (形声。从攴(
),娄声。本义:点数;计算)(2) 同本义
數,计也。——《说文》
以岁之上下数邦用。——《周礼·廪人》
递数之不能终其物。——《礼记·儒行》
善数不用筹策。——《老子》
珠可历历数也。——明· 魏学洢《核舟记》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三国志·诸葛亮传》
(3) 又如:从一数到十;数拾(查点;收拾);数白道黑(卖弄口舌);数白论黄(计较银钱。白:白银。黄:黄金);数筹定点(数筹码计算时间);数东瓜,道茄子(尽情谈论各种事情);数米而炊,称柴而爨(比喻吝啬之极);数数儿;数不胜数;数课(计算并予登记);数墨(计算书本上的文字)
(4) 比较起来最突出 。如:数一数二;数不着;数得上
(5) 枚举;列举
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6) 又如:不可胜数;历数其罪;数之于前
(7) 数落;责备
数,责也。——《广雅》
后世其追数吾过乎。——《列子·周穆五》
使韩仓数之。——《战国策·秦策》
日暮,至豪民第门,捽使跪,数之曰。——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8) 又如:数驳(方言。责备;教训);数骂(数落责骂);数说;数骂(责骂);数让;数道(责难,责备);数喇(数落;数说)
(9) 诉说,称说
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荀子·劝学》
(10) 又如:数贫嘴(油嘴肖舌;耍嘴皮子);数黄道黑(数黄论黑。指说长道短)
(11) 另见
shù
名词
(1) 数目;数量
窃怜爱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战国策·赵策》
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又如:报数(报告数目);数计(以数字来计算);数珠儿(念珠);可被2除尽的数;自然数、整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或复数;基数;单数;复数
(3) 底细 。如:心里没有数;心中都有个数
(4) 道数,方法
故为国之数,务在垦草。——《商君书》
(5) 技艺,如博弈的技艺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孟子·告子上》
(6) ∶算术,古代六艺之一
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周礼·地官·大司徒》
(7) 气数;命运
卫青不败由天幸, 李广无功缘数奇。—— 唐· 王维《老将行》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 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 秦相较,或未易量。—— 宋· 苏洵《六国论》
(8) 又如:数奇(命运不佳;遭遇不顺);数命(命运);数尽禄终(死亡);数劫(厄运)
(9) 策略;权术
以计求便,以数取利。——汉· 王充《论衡》
(10) 规律;必然性
汉世外戚,自 东、 西京十有余族,非徒豪横盈极,自取灾故,必于贻衅后主,以至颠败者,其数有可言焉。——《后汉书》
(11) 道理
夫以疏远与近爱信争,其数不胜也。——《韩非子》
(12) 礼数;仪节
今嬖宠之丧,不敢择位,而数于守适。——《左传·庄公十八年》
(13) 特指方术,如占卜之类
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楚辞·卜居》
(14) 又如:数家(精于术数的人);数术(术数)
数量词
(1) 几个,若干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 操军必矣。——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2) 又如:数四(犹三四,表示为数不多);数粒(几粒);数人;数十,数百,数千,数万;数本(几棵;几株);数众(佛教称其教徒人数为“众”,有若干僧则称若干众);数武(几步);数射(几射。射:一箭能及的距离);数家(几派;几家;几户)
(3) 另见
shuò
(1) 屡次:数见不鲜(亦称“屡见不鲜”)。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ii5 su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