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汉

huá hàn [ hua han]
繁体 華漢
注音 ㄏㄨㄚˊ ㄏㄢˋ

词语释义

天河。

词语解释

  1. 天河。

    《宋书·乐志二》:“迎神奏《韶夏乐》歌词:‘渟波澄宿,华汉浮天。’”

引证解释

⒈ 天河。

《宋书·乐志二》:“迎神奏《韶夏乐》歌词:‘渟波澄宿,华汉浮天。’”

华汉的网络释义

华汉

  • 华汉(1902~1993),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1月2日(农历十月初八)出生于四川省高县罗场一个经营丝茶生意的小商人家庭。原姓欧阳,名本义,字继修,阳翰笙是他的主要笔名。华汉民国4年(1915年)就读高县城关第一高等小学堂,民国7年(1918年)跳级考入叙府联中(今宜一中),每学期成绩均名列前茅。民国9年(1920年)秋,他和李硕勋转学到成都省立第一中学学习。民国11年(1922年),他和李硕勋等在学校组织成立进步团体,领导学潮,受到反动当局通缉。同年,华汉去泸州川南师范学校拜访了早期共产党员恽代英。他们畅谈了七天七夜。后来他不止一次说:“恽代英是照耀我走上革命征途的第一盏明灯”。民国12年(1923年),他先后在北京、上海读书,对革命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次年10月考入上海大学社会系。同年(1924年)冬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民国14年(1925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其后,任上海大学党支部书记,上海闸北区委书记,参加筹备全国学联和工商学联合会的工作,参与组织了“五卅”运动和罢工、罢市、罢课斗争。民国15年(1926年)初,受党组织委派到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秘书、入伍生部政治部秘书和党总支书记,兼任政治教官,讲授国际时事课程。次年(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在叶挺同志指挥的第十一军二十四师任党代表,后任起义军总政治部秘书长。
  • 1925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社会系。曾参加“五卅”运动,任上海大学中共党支部书记,中共闸北区委书记,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国民革命军第四、六军政治部秘书,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任第十一军政治部秘书长,1928年入创造社,先后负责左联、文总组织部书记工作,抗日战争时期任文协理事、剧协及影协常务理事,政治部第三厅主任秘书,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剧艺社、上海联华影艺社主任委员,1949年后历任中华电影工作者协会主席,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副秘书长,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央统战部文化处长,周总理办公室副主任,中国文联副主席、秘书长、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中国影协、书协名誉理事,全国第一届人大代表,中共八大列席代表、十二大代表,全国文联全委。1925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 华汉著述丰厚,一生写下了700多万字的文艺作品。1983年5月,已届八十高龄的阳翰笙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故乡,写下《探望故园》、《重回宜宾》等诗篇。 
  • 阳翰笙于1993年6月7日在北京辞世,终年91岁。新华社所发悼词称他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战士、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和文艺界卓越领导人。”
  • 北国江南 (1963) .... 编剧 
  • 三毛流浪记 (1949) .... 编剧 
  • 万家灯火 (1948) .... 编剧 
  • 塞上风云 (1942) .... 编剧 
  • 夜奔 (1937) .... 编剧 
  • 生死同心 (1936) .... 编剧 
  • 生之哀歌 (1935) .... 编剧 
  • 逃亡 (1935) .... 编剧 
  • 铁板红泪录 (1933) .... 编剧 
  • 中国海的怒潮 (1933) .... 编剧 
  • 青年中国 (1940) .... 编剧 
  • 日本间谍 (1943) .... 编剧 
  • 草莽英雄 (1986) .... 原著 
  • 八百壮士 (1938) .... 编剧
    故居
  • 阳翰笙故居座落于高县罗场镇南华街,建于清乾隆年间,迄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故居呈三合头院落形成,座北朝南,总体由主体房、院坝、后花园组成,总占地面积1163平方米。主体房建筑面积约319平方米。 正房为悬山式布瓦穿斗结构建筑,面阔三间12.5米,深两间7.3米,中间不堂屋,左右次间为四间寝室(有阁楼)。大门为双开四抹隔扇门,属典型川南民居。故居内完整地保留了当年阳翰笙同志生前的居室、堂屋、书房等共11间。
  • 汉字详情

    huá,huà,huā [hua]
    部首: 223
    笔画: 6
    五笔: WXFJ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OPJ
    四角: 24401

    详细解释

    huā

    名词

    (1) (会意。从芔,从芌( )。“華”的本字,上面是“垂”字,象花叶下垂形。本义:花)

    (2) 通“花”,花朵

    华,荣也。——《说文》

    木谓之华,草谓之荣。——《尔雅·释草》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周南·桃夭》

    焜黄华叶衰。——《乐府诗集·长歌行》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又如:华英(指花);华叶(花与叶);华胜(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华实(花和果实;亦指开花结果)

    (4) 轻浮柔弱如花的脉象

    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素问》。王冰注:“谓似华虚弱,不可正取也。”

    动词

    (1) 开花

    桃李始华。——《淮南子·时则训》

    (2) 又如:华而不实(只开花不结果。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

    (3) 昏花

    僧问:“拨尘见佛时如何?”师曰:“莫眼华。”——《五灯会元》

    (4) 当中剖开

    瓜曰华之。——《尔雅》

    为国君者华之。——《礼记·曲礼》。注:“中裂之。”

    (5) 另见 huá;huà

    huá

    形容词

    (1) 华丽;光彩美丽

    金银华美之服。——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华堂之上。——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华衣乘马。——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2) 又如:华扁(华丽的匾额);华彩(华美;光彩);华服(华丽的服装);华舆(华美的车辆或轿子);华筵(华美的筵席);华观(华丽的观阙,即宫门前的望楼);华毂(华丽的车)

    (3) 豪华

    况我大魏天王,个为华侈。——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4) 称美之词。通常用于跟对方有关的事物 。如:华名(美名);华宗(对同族或同姓者的美称);华笺(对他人来信的敬称);华缄(对他书信的美称或敬称)

    (5) 灰白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赤壁怀古》

    (6) 又如:华首(头发花白。指老人);华颠(白发);华鬓(鬓发花白);华发(花白头发)

    (7) 年轻;年少 。如:华年

    (8) 浮华

    处其实,不居其华。——《老子》

    (9) 又如:华辞(虚浮巧饰的言辞);华誉(不实的声誉);华风(浮华的文风)

    (10) 汉语 。如:华言(指中原地区的语言。后泛指汉语)

    (11) 荣华;光耀 。如:华伍(指达官贵人);华序(显要的官阶);华使(显贵的官吏);华秩(显位;高阶)

    (12) 显耀 。如:华近(显贵而亲近君上的官职);华要(显要尊贵的官职);华省(显贵而职务上能亲近君主的官署);华重(显贵而重要的官职)

    (13) 繁盛

    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红楼梦》

    (14) 又如:华滋(草木茂盛的样子)

    (15) 鲜美

    其民华食而脂肥。——《素问》。王冰注:华谓鲜美,酥酪骨肉之类也。

    (16) 彩色。特指雕绘或装饰 。如:华轩(饰有文采的曲栏);华衮(古代王公贵族的多采的礼服。常用以表示极高的荣宠);华纳(有雕饰的台阶。纳,即纳陛);华幄(帝王所居的华丽的帷帐)

    名词

    (1) 中国 。如:来华访问;华中;华北

    (2) 我国古称华夏,今称中华。省称“华” 。如:华夷(华是汉族,夷指非汉族的其他少数名族);华风(指汉族或中原的风俗)

    (3) 光辉;光彩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王勃《卿云歌》

    (4) 又如:华景(明亮的阳光);华月(皎洁的月亮);华焕(光彩绚丽);华魄(光彩;亦指皎洁的月光)

    (5) 泉中的矿物由于沉积而形成的物质 。如:钙华;硅华

    (6) 借升华而得的化学品 。如:硫华;锌华

    (7) 车盖 。如:华芝(车盖。因车盖的外形象芝而得名)

    (8) 时光 。如:年华,岁华,韶华

    (9) 声望

    客游梁朝,则声华籍甚。——《文选·任彦升·宣德皇后令》

    (10) 精华

    物华天宝。——王勃《滕王阁序》

    (11) 又如:华甸(精华荟聚之区。常以指京都、中原、中国);华英(精华);华髓(精髓)

    (12) 文才

    昔庚无规才华清英。—— 刘勰《文心雕龙》

    (13) 瓜类植物的果实

    天子树瓜华,不敛藏之种也。——《礼记》

    (14) 光环

    薄云敝日时,由于无数水滴的衍射,在太阳、月亮或其他发光体四周形成的一组或几组小半径的同心彩色光环

    (15) 矿脉或煤层已发生氧化或分解的露头

    (16) 另见 huā;huà

    huà

    名词

    (1) 山名,华山 。在陕西省东部,北临渭河平原,属秦岭东段。华山又称太华山,古称“西岳”,海拔1997米,有壁立千仞之势。如:华嵩(华崧。华山与嵩山的并称。常用以比喻崇高或高大)

    (2) 姓。如:华佗;华扁(古代名医华陀、扁鹊的并称)

    (3) 另见 huā,huá

    英文翻译

    flowery; illustrious; Chinese

    方言集汇

    ◎ 粤语:waa4
    ◎ 潮州话:何娃1 何娃5〈姓〉何娃5 ,hua1 hua5 <姓>hua5

    宋本广韵

    hàn [han]
    部首: 331
    笔画: 5
    五笔: ICY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EE
    四角: 3714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水難(省去隹)声。音熯。本义:水名。即汉水)

    (2) 同本义,又叫汉江,长江的最大支流

    汉, 汉水也。上流曰漾。——《说文》

    徐偃王处 汉东。——《韩非子·五蠹》

    达于汉阴。——《列子·汤问》

    汉之阴。

    收众汉南。——《资治通鉴》

    (3) 又如:汉女(传说中的汉水女神);汉津(汉水);汉阴(汉水南岸。水南岸背太阳叫阴,水北岸面太阳叫阳);汉渚(汉水水边;汉水)

    (4) 银河。也称云汉、银汉、天汉

    星汉灿烂。——曹操《步出门夏门行》

    (5) 又如:汉沂(银河边);汉清(即清汉,天河)

    (6) 朝代名,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共历24帝,统治406年

    匈奴留 汉使。——《汉书·李广苏建传》

    不知有汉。——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其实汉贼。——《资治通鉴》

    废汉自立。

    (7) 又如:汉宇(汉室。指汉朝。也称汉家);汉军(汉朝的军队;元、清时称以汉人编成的军队);汉风(汉代的威风或诗风);汉唐(汉代和唐代。因两代的文治武功都很盛,故常常并称)

    (8) 民族名。汉族的简称 。如:汉民族(即汉族);汉礼(汉族礼仪)

    (9) 汉族人 。如:汉军旗(汉族依照满洲兵制编入汉军各旗的人);汉旅(汉人军队);汉儿(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对汉人的称呼)

    (10) 男子的俗称 。如:醉汉(喝醉了的男子);单身汉(没有妻子的人);莽汉(粗鲁冒失的男子);老汉;壮汉

    (11) 国名

    (12) (公元 221—263)三国之一。史称季汉,又称蜀汉。刘备所建

    (13) (公元 304—329)东晋十六国之一。西晋时刘渊称汉,后改为赵,史称前赵

    (14) (公元311—347)东晋十六国之一。西晋时李雄称帝,国号成,至李寿时,改号为汉,史称成汉,也称后蜀

    (15) (公元917—971)五代十国之一。刘隐称帝,国号汉,史称南汉

    英文翻译

    Chinese people; Chinese language

    方言集汇

    ◎ 粤语:hon3

    宋本广韵

    华汉的同拼音词语

    华汉的拼音相近

    意思相近

    分类信息

    含十二生肖词语

    描写季节的词语

    拼音首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