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文半白

bàn wén bàn bái [ ban wen ban bai]
注音 ㄅㄢˋ ㄨㄣˊ ㄅㄢˋ ㄅㄞˊ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1.亦作"半文不白"。 2.文言和白话夹杂。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毛泽东《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主要的缺点就是古文多,半文半白的味道很大。”

成语用法

半文半白作谓语、定语;指说话或文章。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半文不白”。文言和白话夹杂。

毛泽东《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现在许多同志的文章,空话连篇的也有,但比较少;主要的缺点就是古文多,半文半白的味道很大。”
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四三章:“他的讲话,不象是活人在传达自己的思想、见解,倒象收音机在放送一种半文不白的缺乏文采的文章。”

半文半白的网络释义

半文半白

  • 半文半白,读音bàn wén bàn bái,汉语成语,意思是文言和白话夹杂,出自《一本褪色的相册》。
  • 半文半白的翻译

    日语: 文語と口語(こうご)が蕑(い)り艕(ま)じる

    半文半白造句

    听着杨康半文半白的一番话,包小伟似懂非懂,但是。
    小说背景在宋朝,以古典章回体形式写出,半文半白,纯文学小说。
    我的头有些晕,仔细地想着刚才看到的那些内容,什么话都说不出,端木一云的文字有些奇怪,一会儿文言,一会儿白话,可能当时人们的书面语就是半文半白的吧。
    格兰特的英语,在关卓凡笔下化成半文半白的中文。
    虽然走的是半文半白的路子,但并不难懂,相反,还别有一番韵致。
    张光飞:其实是根据我前夜的梦写的!篇幅精短,本来想写成诗的省点笔墨,不知怎的,写成半文半白不今不古,没头没尾的四不像文体。
    更多章节在《航海三国》,并在修改已发章节的半文半白的词句为现代汉语,使读者阅读更为流畅。
    王鹏想到自己可能练成神功,再加上他一直研究的那个圆环也被毁了,他倒也没什么其他的心思了,只望能早点参透这篇半文半白的文章早日练成神功。

    汉字详情

    bàn [ban]
    部首: 108
    笔画: 5
    五笔: UFK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FQ
    四角: 90500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从八,从牛。“八”是分解的意思;牛大,易于分割,所以取“牛”会意。本义:一半,二分之一)

    (2) 同本义

    半,物中分也。——《说文》

    今汉有天下太半。——《汉书·高帝纪上》

    士卒食半。——《汉书·项籍传》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出师表》

    半匹红绡一丈绫。——唐· 白居易《卖炭翁》

    身已半入,只露尻尾。——《聊斋志异·狼三则》

    (3) 又如:太半(三分之二);半日;半工;半升

    (4) 中 。如:半山腰;半大;半路;半道;半截腰

    (5) 部分的,不完全的

    犹抱琵琶半遮面。——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6) 又如:半自动;半老头;半工半读;半半拉拉;半死;半信半疑;一知半解

    (7) 比喻极少的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史记·魏公子列传》

    (8) 又如:一星半点;半歇(一会儿);半星儿(半点儿);半丝麻线(些微私弊)

    英文翻译

    half

    方言集汇

    ◎ 粤语:bun3
    ◎ 客家话:[沙头角腔] ban5 [东莞腔] ban5 [梅县腔] ban5 [宝安腔] ban5 [客英字典] ban5 [陆丰腔] ban5 [客语拼音字汇] ban4 [海陆丰腔] ban5 [台湾四县腔] ban5
    ◎ 潮州话:buan3 (pùa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二十九換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博慢去聲合口一等puanh/puannpuɑn
    wén [wen]
    部首: 438
    笔画: 4
    五笔: YYGY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YK
    四角: 004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2) 同本义

    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说文》

    五章以奉五色。——《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

    美于黼黼文章。——《荀子·非相》

    茵席雕文。——《韩非子·十过》

    织文鸟章,白旆央央。——《诗·小雅·六月》

    斑文小鱼。——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3) 又如:文驾(彩车);文斑(杂色的斑纹);文旆(有文彩的旗帜);文绣(绣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刺花图案);文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文鳞(鱼鳞形花纹)

    (4) 字,文字(“文”,在先秦时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分别讲,“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笼统地说,都泛指文字)

    饰以篆文。——《后汉书·张衡传》

    分文析字。——《汉书·刘歆传》

    夫文,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二年》

    距洞数百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明· 魏学洢《核舟记》

    文曰“初平山尺”。

    (5) 又如:甲骨文;金文;汉文;英文;文迹(文字所记载的事迹);文书爻(有关文字、文凭之类的卦象);文异(文字相异);文轨(文字和车轨);文狱(文字狱);文钱(钱。因钱有文字,故称);文状(字据,军令状);文引(通行证;路凭);文定(定婚)

    (6) 文章(遣造的词句叫做“文”,结构段落叫做 “章”)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孟子·万章上》

    好古文。——唐· 韩愈《师说》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能述以文。——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摘其诗文。——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7) 又如:文价(文章的声誉);文魔(书呆子);文会(旧时读书人为了准备应试,在一起写文章、互相观摩的集会);文移(旧时官府文书的代称);文雄(擅长写文章的大作家);文意(文章的旨趣);文义(文章的义理);文情(文章的词句和情思);本文(所指的这篇文章);作文(写文章;学习练习所写的文章);文魁(文章魁首);文价(文章的声价);文什(文章与诗篇)

    (8) 美德;文德

    圣云继之神,神乃用文治。——杜牧《感怀诗一首》

    (9) 又如:文丈(对才高德韶的老者的敬称);文母(文德之母);文武(文德与武功);文命(文德教命);文惠(文德恩惠);文德(写文章的道德);文薄(谓文德浅薄);文昭(文德昭著)

    (10) 文才;才华。亦谓有文才,有才华

    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11) 又如:文业(才学);文英(文才出众的人);文采风流(横溢的才华与潇洒的风度);文郎(有才华的青少年);文彦(有文才德行的人);文通残锦(比喻剩下不多的才华)

    (12) 文献,经典;韵文

    儒以文乱法。——《韩非子·五蠹》

    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说文解字·叙》

    (13) 辞词句。亦指文字记载 。如:文几(旧时书信中开头常用的套语。意为将书信呈献于几前);文倒(文句颠倒);文过其实(文辞浮夸,不切实际);文义(文辞);文辞(言词动听的辞令);文绣(辞藻华丽)

    (14)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

    经纬天地曰文。——《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15) 又如:天文;地文;水文;文象(日月星辰变化的迹象);文曜(指日月星辰;文星);文昌(星座名)

    (16) 文治;文事;文职。与“武”相对

    文能取胜。——《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文不能取胜。

    文武并用。——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7) 又如:文臣,文吏(文职官吏);文席(教书先生的几席);文品(文官的品阶);文帅(文职官员出任或兼领统帅);文烈(文治显赫);文员(文职吏员);文阶(文职官阶);文道(文治之道);文业(文事);文僚(文职官吏)

    (18) 法令条文

    而刀笔吏专深文巧诋,陷人于罪。——《史记·汲黯列传》

    (19) 又如:文劾(根据律令弹劾);文法吏(通晓法令、执法严峻的官吏);文丈(规矩;制度);文移(官府文书);文牓(布告;文告);文宪(礼法;法制)

    (20) 文言。古代散文文体之一;别于白话的古汉语书面语 。如:半文半白;文语;文白(文言文和白话文)

    (21) 文教;礼节仪式

    则修文德。——《论语·季氏》

    (22) 又如:文丈(崇尚礼文仪节);文俗(拘守礼法而安于习俗);文致(指礼乐);文貌(礼文仪节);文绪(文教礼乐之事);文仪(礼节仪式)

    (23) 指表现形式;外表 。如:文服(表面服从);文榜(告示、布告之类);文诰(诰令)

    (24) 指鼓乐,泛指曲调 。如:文曲(指乐曲);文始(舞乐名)

    (25) 谥号,谥法:勤学好问叫文

    何以谓之文。——《论语》

    是以谓之文。

    (26) 姓

    动词

    (1) 在肌肤上刺画花纹或图案

    被发文身。——《礼记·王制》。注:“谓其肌,以丹青涅之。”

    文绣有恒。——《礼记·月令》

    (2) 又如:文笔匠(在人身上刺花的艺人);文身断发(古代荆楚、南越一带的习俗。身刺花纹,截短头发,以为可避水中蛟龙的伤害。后常以指落后地区的民俗);文木(刻镂以文采之木)

    (3) 修饰;文饰

    身将隐,焉用文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荀子·非十二子》

    (4) 又如:文过饰非;文致(粉饰;掩饰);文冢(埋葬文稿之处)

    (5) 装饰

    舍其文轩。——《墨子·公输》

    此犹文奸。

    文车二驷。——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文马四百匹。——《史记·宋世家》

    若将比予文木邪。——《庄子·人间世》

    (6) 又如:文巧(文饰巧辩);文竿(以翠羽为饰之竿);文舫(装饰华丽的游艇);文饰(彩饰);文榭(饰以彩画的台榭);文舟,文艘(装饰华丽的船);文剑(装饰华丽的剑);文舆(饰以彩绘的车)

    (7) 撰写文章 。如:文匠(写文章的大家);文祸(因写文章而招来的灾祸);文雄,文杰(指文豪)

    形容词

    (1) 有文采,华丽。与“质”或“野”相对

    其旨远,其辞文。——《易·系辞下》

    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2) 又如:文巧(华丽奇巧);文朴(文华与质朴);文服(华美的衣服);文砌(华美的石阶);文背(不文雅,粗俗);文轩(华美的车子);文质(文华与质朴)

    (3) 柔和,不猛烈 。如:文烈(指火候温猛)

    (4) 美,善 。如:文徽(华美);文鸳(即鸳鸯。以其羽毛华美,故称);文衣(华美的服装)

    (5) 通“紊”。紊乱的

    惇宗将礼,称秩元祀,咸秩无文。——《书·洛诰》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怀柔百神,咸秩无文。——《汉书·郊祀志上》

    王者报功,以次秩之,无有文也。——庆劭《风俗通义·山泽》

    量词

    (1) 用于旧时的铜钱。如:一文钱

    (2) 用于计算纺织物

    五扶为一首,五首成一文。——《后汉书》

    英文翻译

    literature, culture, writing

    方言集汇

    ◎ 粤语:man4 man6
    ◎ 客家话:[客英字典] vun2 [东莞腔] wun2 [梅县腔] wun2 [海陆丰腔] wun2 [客语拼音字汇] vun2 [陆丰腔] wun3 [台湾四县腔] wun2 [沙头角腔] wun2 [宝安腔] wun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無分平聲合口三等mĭuənmyon/miun
    bàn [ban]
    部首: 108
    笔画: 5
    五笔: UFK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FQ
    四角: 90500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从八,从牛。“八”是分解的意思;牛大,易于分割,所以取“牛”会意。本义:一半,二分之一)

    (2) 同本义

    半,物中分也。——《说文》

    今汉有天下太半。——《汉书·高帝纪上》

    士卒食半。——《汉书·项籍传》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出师表》

    半匹红绡一丈绫。——唐· 白居易《卖炭翁》

    身已半入,只露尻尾。——《聊斋志异·狼三则》

    (3) 又如:太半(三分之二);半日;半工;半升

    (4) 中 。如:半山腰;半大;半路;半道;半截腰

    (5) 部分的,不完全的

    犹抱琵琶半遮面。——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6) 又如:半自动;半老头;半工半读;半半拉拉;半死;半信半疑;一知半解

    (7) 比喻极少的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史记·魏公子列传》

    (8) 又如:一星半点;半歇(一会儿);半星儿(半点儿);半丝麻线(些微私弊)

    英文翻译

    half

    方言集汇

    ◎ 粤语:bun3
    ◎ 客家话:[沙头角腔] ban5 [东莞腔] ban5 [梅县腔] ban5 [宝安腔] ban5 [客英字典] ban5 [陆丰腔] ban5 [客语拼音字汇] ban4 [海陆丰腔] ban5 [台湾四县腔] ban5
    ◎ 潮州话:buan3 (pùa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二十九換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博慢去聲合口一等puanh/puannpuɑn
    bái [bai]
    部首: 501
    笔画: 5
    五笔: RRRR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HA
    四角: 26000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本义:白颜色)

    (2) 同本义 古人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

    白,西方色也。殷用事物色白。——《说文》

    虚室生白。——《庄子·人间世》

    若白驹之过隙。——《庄子·知北游》

    白昼大都之中。——《汉书·贾谊传》

    白玉不毁,孰为圭璋。——《庄子·马蹄》

    须眉交白。——《庄子·渔父》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秦风·蒹葭》

    目辨白黑美恶。——《荀子·荣辱》

    太子及宾客知其一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燕策》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又如:雪白(像雪一样的洁白);白衣(白衣人。古代未仕者穿的白衣)

    (4) 纯洁;代表清流贤正

    粉身碎骨浑可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5) 又如:白心(使心得以澄明清静;指洁白明静的心)

    (6) 亮;明亮。与“暗”相对

    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致酒行》

    (7) 又如:东方发白;白日鬼(指日间公然招摇撞骗的人)

    (8) 一无所有

    白手起家成业。——《杂纂新录》

    (9) 又如:白文(不附加注解的书本正文;俗称“阴文”,碑文或印文虚白的部分);白手起家(自食其力而没有任何凭藉依恃而创建家业);白社(无人祭祀的土地庙,亦指荒无人烟的家乡);白大人(没有功名的人);白战(徒手相搏);一穷二白

    (10) 字形写错(如笔画错或误写为同音异义的字)的或字音读错的 。如:念白字;写白字

    (11) 显著

    礼义不加于国,则功名不白。——《荀子·天论》

    (12) 真诚;坦白

    机心存于心中,则纯白不备。——《庄子·天地》

    (13) 观点或行动极端保守或反动的 。如:白军;白匪

    名词

    (1) 古时罚酒用的酒杯。也泛指酒杯

    屡读屡叫绝,辄拍案浮一大白。——《虞初新志》

    飞觞举白。——左思《吴都赋》

    (2) 戏曲或歌剧中在只说不唱的语句 。如:独白;对白

    (3) 地方话 。如:苏白

    (4) 指白话,跟“文言”相对 。如:文白夹杂

    (5) 姓

    白起,小竖子耳。——《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动词

    (1) 清楚,明白

    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高启《书搏鸡者事》

    (2) 又如:不白之冤;真相大白

    (3) 表明;说明

    吾将以死白之。——《吕氏春秋·士节》

    是女子也,不能白事。——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4) 又如:自白(自我表白);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5) 禀告;报告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6) 上告;控告

    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7) 使…白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岳飞《满江红》

    副词

    (1) 白白,平白

    咱们金玉一般的人,白叫这两个现世宝玷污了去。——《红楼梦》

    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睢景臣《高祖还乡》

    (2) 又如:白死;白活;白等;白瞪(白瞪眼,束手无策的样子);白做了一天工夫;白得;白看戏

    (3) 单单;只是

    要是白来逛逛呢便罢,有什么说,只管告诉二奶奶——《红楼梦》

    (4) 竟。与“不”连用 。如:叫了半天,白不答应;白当(竟;竟然)

    英文翻译

    white; pure, unblemished; bright

    方言集汇

    ◎ 粤语:baak6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pak8 [梅县腔] pak8 [沙头角腔] pak8 [客语拼音字汇] pag6 ped6 [海陆丰腔] pak8 [客英字典] pak8 [陆丰腔] pak8 [东莞腔] pak8 [宝安腔] pak8
    ◎ 潮州话:bêh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陌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傍陌陌二開入聲開口二等bʰɐkbrak/be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