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庐

kuāng lú [ kuang lu]
繁体 匡廬
注音 ㄎㄨㄤ ㄌㄨˊ

词语释义

指江西的庐山。

词语解释

  1. 指 江西 的 庐山 。相传 殷 周 之际有 匡俗 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称。

    《后汉书·郡国志四·庐江郡》“ 寻阳 南有 九江 ,东合为 大江 ” 刘昭 注引 南朝 宋 慧远 《庐山记略》:“有 匡俗 先生者,出 殷 周 之际,隐遯潜居其下,受道於仙人而共岭,时谓所止为仙人之庐而命焉。” 唐 白居易 《草堂记》:“ 匡庐 奇秀,甲天下山。” 明 吴国伦 《鄱阳湖》诗:“欲向 匡庐 卧白云, 宫亭 水色昼氤氲。” 鲁迅 《热风·估<学衡>》:“ 匡庐 峨眉 ,山也,则曰纪游,采硫访碑,务也,则曰日记。” 林伯渠 《庐山即景步董老初游庐山韵》:“ 匡庐 胜境都争识,流水高山特逞奇。”参见“ 匡俗 ”。

引证解释

⒈ 指江西的庐山。相传殷周之际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称。参见“匡俗”。

《后汉书·郡国志四·庐江郡》“寻阳南有九江,东合为大江” 刘昭注引南朝宋慧远《庐山记略》:“有匡俗先生者,出殷周之际,隐遯潜居其下,受道於仙人而共岭,时谓所止为仙人之庐而命焉。”
唐白居易《草堂记》:“匡庐奇秀,甲天下山。”
明吴国伦《鄱阳湖》诗:“欲向匡庐卧白云, 宫亭水色昼氤氲。”
鲁迅《热风·估<学衡>》:“匡庐峨眉,山也,则曰纪游,采硫访碑,务也,则曰日记。”
林伯渠《庐山即景步董老初游庐山韵》:“匡庐胜境都争识,流水高山特逞奇。”

匡庐的网络释义

匡庐

  • 匡庐,指 江西 的 庐山 。相传 殷 周 之际有 匡俗 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称。
  • 《后汉书·郡国志四·庐江郡》“ 寻阳 南有 九江 ,东合为 大江 ” 刘昭 注引 南朝 宋 慧远 《庐山记略》:“有 匡俗 先生者,出 殷 周 之际,隐遯潜居其下,受道於仙人而共岭,时谓所止为仙人之庐而命焉。” 唐 白居易 《草堂记》:“ 匡庐 奇秀,甲天下山。”
  • 鲁迅 《热风·估<学衡>》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
  • 匡庐造句

    匡庐奇秀甲天下,同胞情谊连海峡。
    匡庐奇秀甲天下,云雾醇香益寿年。
    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历代题诗极多,李白《望庐山瀑布》尤为著名。
    欧阳中石先生曾写下了“匡庐奇秀拔天翠,晓日扬晖四海明”的诗句褒奖他。
    景区景点在庐山山南相依分列,连线成片,步移景换,美不胜收;素来有“匡庐奇秀甲天下,庐山之美在山南”的美誉。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
    登滕王高阁,览匡庐奇秀,昌九近在眼前;才饮赣江水,又食武昌鱼,赣鄂只在瞬间。
    庐山地处江西省北部鄱阳湖盆地,九江市庐山区境内,濒临鄱阳湖畔,雄峙长江南岸,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
    江西庐山,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称,除了风光秀丽,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
    远眺窗外,青峰黛峦巍峨挺拔,匡庐奇秀直扑眼帘。
    庐山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江西省九江市南,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
    庐山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并以“雄、奇、险、秀”而闻名于世。
    江西庐山,地处赣北鄱阳湖盆地,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
    忠穆过谦了,当年你我陪公子同游匡庐的时候,你五步成诗,惊才绝艳,比才拥天下七斗的曹子建还少了两步呢!
    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
    庐山是国内有名的避暑胜地,素有“天然空调”、“清凉王国”、“匡庐奇秀甲天下”美誉。
    又分其一由桂林海阳山过九疑衡山,出湘江东趋匡庐止。
    蒋萌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美誉、同时也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庐山,本应执行严格的规划限制和保护规定。
    在山东嘉华文化国际旅行社,选择山水线路出游的游客明显增多,无论是桂林山水、漓江美景,还是匡庐奇秀、云贵风光都吸引了大量游客报名参团。

    汉字详情

    kuāng [kuang]
    部首: 211
    笔画: 6
    五笔: AG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SMG
    四角: 7171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匚( fāng),表示与筐器有关,王声。本义:盛东西的方形竹器)

    (2) “筐”的古字。容器名

    匡,饭器,也。——《说文》

    既齐既稷,既匡既勑。——《诗·小雅·楚茨》

    蚕则绩而蟹有匡。——《礼记·檀弓》

    (3) “框”的古字。边框;围子;框框

    行人夜宿墙匡月。——韦庄《秦妇吟》

    (4) 又如:匡子(框子)

    (5) “眶”的古字。眼眶

    刺匡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素问》

    (6) 春秋时齐国简册名

    《管子》有《大匡》、《中匡》、《小匡》三篇

    (7) 螃蟹的背壳

    海岛有蟹,其匡宛具一人面。——《拜经楼诗话》

    (8) 古地名

    (9) 春秋时卫地,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

    (10) 春秋时郑地。在今河南省扶沟县

    (11) 山名,即江西省的庐山

    动词

    (1) 纠正,匡正

    善则赏之,过则匡之。——《左传·襄公十四年》

    一匡天下。——《史记·货殖列传》

    今范中行氏之臣,不能匡相其君。——《国语·晋语九》

    (2) 又如:匡言(匡正的言论);匡弼(匡正辅助);匡救(匡正挽救);匡翼(匡正辅助);匡邪(纠正邪恶)

    (3) 拯救

    匡乏困,救灾患。——《左传·成公十八年》

    (4) 又如:匡危(拯救危难);匡立(拯救国家,建立大业);匡攘(拯救国家,驱逐敌人);匡困(救助贫困);匡时(挽救艰危的时局);匡难(匡救国家的灾难)

    (5) 帮助;辅助,辅佐

    上匡天子。——《三国志》

    (6) 又如:匡济之才(辅助、保全江山社稷的才能);匡辅(帮助;辅佐);匡君救国(扶助君王,辅佐国政);匡尧(辅佐明君)

    (7) 弯曲

    则轮虽敝不匡。——《周礼·考工记》

    (8) 亏损

    日困而还,月盈而匡。——《国语》

    (9) 料定;料想

    你就匡我养不住,生起外心来了。——《二刻拍案惊奇》

    (10) 通“恇”。恐惧

    年虽大杀,众不匡惧。——《礼记·礼器》。郑玄注:“匡,犹恐也。”

    形容词

    (1) 方正;端正

    匡坐至夜分。——李白《赠何七判官昌浩》

    (2) 又如:匡坐(正坐,端坐);匡士(正直的读书人);匡床(文正宽大的床;安适的床);匡勑(正直谨慎)

    (3) 安适 。如:匡咏(安适吟咏)

    英文翻译

    correct, restore, revise

    方言集汇

    ◎ 粤语:hong1
    ◎ 客家话:[梅县腔] kiong1 siong5 [海陆丰腔] kiong1 [客英字典] kiong1 [宝安腔] kiong1 [客语拼音字汇] kiong1 [陆丰腔] kiong1 [东莞腔] kiong1 [台湾四县腔] kiong1
    ◎ 潮州话:戈安1(康),kang1 (kha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陽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去王陽合平聲合口三等kʰĭwaŋkhyang/qvang
    [lu]
    部首: 314
    笔画: 7
    五笔: YYNE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IHS
    四角: 0020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广( yǎn),廬声。从“广”,表示与房屋有关。本义:特指田中看守庄稼的小屋)

    (2) 同本义

    庐,寄也。秋冬去,春夏居。——《说文》

    庐,舍也。——《广雅》

    余二十亩,以为庐舍。——《汉书·食货志》。注:“田中屋也。”

    庐井有伍。——《左传·襄公三十年》

    中田有庐,疆场有瓜。——《诗·小雅·信南山》

    (3) 亦泛指简陋居室

    屋室庐庾。——《荀子·正名》。注:“草屋也。”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晋· 陶潜《读山海经诗》之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晋· 陶潜《饮酒》

    南阳诸葛庐。—— 唐· 刘禹锡《陋室铭》

    或黔其庐。——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竭其庐之入。——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焚汝庐。——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造庐访成。——《聊斋志异·促织》

    (4) 又如:庐舍(田舍;茅屋);庐落(庐舍院落);庐舍丘墟(家业败落);庐井(房舍田园);庐宇(房屋)

    (5) 古代沿途迎候宾客的房舍

    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周礼·地官》

    (6) 古人为守丧而构筑在墓旁的小屋 。如:庐厂(临时用的丧棚);庐寝(古人服丧所住的墓旁小屋)

    (7) 古代官员值宿所住的房舍

    君厌承明之庐。——《汉书·严助传》。注:“直宿所止曰庐。”

    (8) 又如:庐帐(以帐幕作居室;帐篷);庐徼(驻有巡逻守备兵丁的营舍)

    (9) 古州名 。故址在今安徽省合肥市一带

    (10) 通“籚”。矛戟等兵器的柄

    粤无镈, 燕无函, 秦无庐。——《周礼·考工记·总序》

    (11) 又如:庐器(古代戈属兵器的柄);庐人(造戈矛之柄的工匠)

    动词

    寄住

    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诗·大雅·公刘》

    英文翻译

    hut, cottage; name of a mountain

    方言集汇

    ◎ 粤语:lou4
    ◎ 客家话:[梅县腔] lu2 [客英字典] lu2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