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ㄌㄞˋ ㄉ一ㄝˊ
词语释义
载有皇帝命令的文书。
词语解释
载有皇帝命令的文书。
唐 白居易 《杜陵叟》诗:“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勑牒榜乡村。” 宋 曾巩 《明州谢到任表》:“臣于去年十二月,于 江寧府 准 福州 公文送到勑牒一道,就差臣权知 明州 。” 宋 洪迈 《夷坚甲志·邵南神术》:“ 郭 怒,取勑牒示之。”
引证解释
⒈ 载有皇帝命令的文书。
引唐白居易《杜陵叟》诗:“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勑牒榜乡村。”
宋曾巩《明州谢到任表》:“臣于去年十二月,于江寧府准福州公文送到勑牒一道,就差臣权知明州。”
宋洪迈《夷坚甲志·邵南神术》:“郭怒,取勑牒示之。”
勑牒的网络释义
勑牒
汉字详情
英文翻译
reward; sincere
方言集汇
◎ 粤语:cik1 loi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loi6 chit7 [客英字典] loi5 [台湾四县腔] loi5 tsiit7 [梅县腔] loi5
◎ 客家话:[海陆丰腔] loi6 chit7 [客英字典] loi5 [台湾四县腔] loi5 tsiit7 [梅县腔] lo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九代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賚 | 落代 | 來 | 咍 | 去聲 | 隊 | 開口一等 | 蟹 | 咍 | lɒi | laih/loy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片,葉(
)声。古时木片也常用作书写材料,故从“片”。本义:简札)(2) 同本义。古代书写用的木片或竹片
版,札也。——《说文》。按,小简曰牒,大简曰册。薄者曰牒,厚者曰牍。
受牒而退。——《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截以为牒。——《汉书·路温舒传》
王牒石记。——左思《吴都赋》
(3) 又如:金牒;玉牒
(4) 特指谱籍
余读牒记。——《史记·三代世表》。索隐:“记系谥之书,以牒为之。”
(5) 又如:谱牒;家牒
(6) 通常由官方颁发的证明某事的文件
昨夜军牒来,电兵万五千。——唐· 李商隐《行次西郊作》
(7) 如:通牒;牒文(公文;文书);牒旨(命令);牒署(办理;管理)
(8) 书籍,簿册
壮志异时 (将来) 开史牒。——宋· 王安石《送江宁彭给事赴阙》
其高第者上名牒。——《后汉书·质帝纪》
(9) 讼辞,状子
英文翻译
documents, records; dispatch
方言集汇
◎ 粤语:dip6
◎ 客家话:[东莞腔] tiap8 [台湾四县腔] tiap8 [宝安腔] tiap8 [海陆丰腔] tiap8 [梅县腔] tiap8 [陆丰腔] tiap7 [客语拼音字汇] tiab6 [客英字典] tiap8
◎ 客家话:[东莞腔] tiap8 [台湾四县腔] tiap8 [宝安腔] tiap8 [海陆丰腔] tiap8 [梅县腔] tiap8 [陆丰腔] tiap7 [客语拼音字汇] tiab6 [客英字典] tiap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三十怗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牒 | 徒協 | 定 | 怗 | 入聲 | 葉 | 開口四等 | 添 | 咸 | dep | dʰie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