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谕

quàn yù [ quan yu]
繁体 勸諭
注音 ㄑㄨㄢˋ ㄩˋ

词语释义

劝勉晓喻。

词语解释

  1. 劝勉晓喻。

    宋 岳飞 《奏襄阳府路差补职官措置事宜状》:“新復州军全藉官员葺治,若不稍加恩数,深恐无以劝諭。”《金史·食货志二》:“今乞再下各路提刑及所属州县,劝諭民户,如有不栽及栽之不及十之三者,并以事怠慢轻重罪科之。”《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每至春间,亲往各乡,课农耕种,又把好言劝諭,教他本分为人。” 郭沫若 《今日新文字运动所应取的路向》:“反对新文字的人,我们应该尽量的劝谕,能够使他们掉过头来加紧学习,那是再好也没有。”

引证解释

⒈ 劝勉晓喻。

宋岳飞《奏襄阳府路差补职官措置事宜状》:“新復州军全藉官员葺治,若不稍加恩数,深恐无以劝諭。”
《金史·食货志二》:“今乞再下各路提刑及所属州县,劝諭民户,如有不栽及栽之不及十之三者,并以事怠慢轻重罪科之。”
《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每至春间,亲往各乡,课农耕种,又把好言劝諭,教他本分为人。”
郭沫若《今日新文字运动所应取的路向》:“反对新文字的人,我们应该尽量的劝谕,能够使他们掉过头来加紧学习,那是再好也没有。”

劝谕的网络释义

劝谕

  • 劝谕,读音quàn yù,汉语词语,意思是劝勉晓喻。
  • 劝谕造句

    既仿西法创设商部,并通饬各府、州、县及各处领事,劝谕各设商务局,群策群力,同德同心。
    一个巨大的标志牌劝谕着本地居民:“创建文明城市,争做文明市民”。
    二国舅见其不允,令监在深房内,日使侍女劝谕不从。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偌大睢阳岂无义士?待我亲去劝谕他们一番,自然有几家输助。
    山民馈送柴米,系出于万众心情所愿,绝无一人乞求讨索,亦无一人劝谕嘱托。
    本则寓言劝谕世人,勿生侮慢之心,须知弱者受辱怯意顿消,无不伺机报仇雪耻。
    马援修城郭,开水田,恢复生产;对于居住塞外从事游牧的羌人,遣归附的羌豪杨封等前往劝谕,皆来和亲。

    汉字详情

    quàn [quan]
    部首: 217
    笔画: 4
    五笔: CL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EKS
    四角: 744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力,雚( guàn)声。简化字中“又”仅是一个符号。本义:勉励)

    (2) 同本义

    劝,勉也。——《说文》

    劝防之事。——《周礼·丧祝》。司农注:“劝防引柩也。”

    则楚之应之也,必劝。——《战国策·秦策》。注:“进也”。

    子文无后,何以劝善?——《左传·宣公四年》

    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左传·成公二年》

    昔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庄子·天地》

    各劝其业。——《史记·货殖列传》

    太公劝其女功。

    所以劝之。——唐· 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

    (3) 又如:劝进(劝勉,策进);劝蚕(勉励种桑养蚕);劝戒(劝勉警戒);劝相(劝助,劝勉);劝掖(劝勉扶持);劝督(劝勉督促);劝奖(劝勉鼓励);劝劳(劝慰;慰劳);劝农(奖励农事);劝慕(因受奖勉而有所企慕、向往,多指倾心向善);劝惩(奖惩)

    (4) 劝说

    劝君更尽一杯酒。——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

    肃劝 权召 瑜还。——《资治通鉴》

    劝东游。——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劝君东游。

    (5) 又如:劝沮(劝阻);劝酬(劝酒);劝杯(劝人饮酒用的小酒杯);劝盘(放劝杯用的盘子);劝讽(婉言劝告);劝导(规劝开导);劝谏(劝说谏诤)

    (6) 勤勉;努力

    荆王大说,许救甚劝。——《战国策·宋策》

    (7) 又如:劝赞(努力引见);劝心(努力进取之心);劝功(谓努力建功立业);劝务(勤勉努力);劝耕(努力耕种);劝业(努力从事其事业)

    (8) 通“观”。细看,看

    称德度功,劝其所能。——《管子·君臣下》

    (9) 通“欢”。喜乐

    以劝其心使犯其主。——《韩非子·八姦》

    名词

    英文翻译

    recommend, advise, urge

    方言集汇

    ◎ 粤语:hyun3
    ◎ 潮州话:keng3 (khùrng 旧时:khǹg)

    宋本广韵

    [yu]
    部首: 226
    笔画: 11
    五笔: YWG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IVOMN
    四角: 3872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俞声。本义:旧时上告下的通称。也指告诉)

    (2) 同本义

    谕,告也。——《说文》

    以谕九税之利。——《周礼·掌交》

    讶士掌四方之狱讼,谕罪刑于邦国。——《周礼·秋官》

    (3) 又如:谕葬(圣上发旨的葬仪);面谕;谕知(告谕而使人知晓)

    (4) 明白、懂得

    谕,晓也。——《广雅》

    教之以事而谕诸德者也。——《周礼·师氏》注

    其言多当矣,而未谕也。——《荀子·儒效》

    又不能谕其内志。——《汉书·文帝纪》

    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战国策·魏策》

    名词

    (1) 旧时用指上对下的文告、指示

    这可得便来谕,着魏子英拿 沙龙。——《小五义》

    (2) 又如:来谕;手谕;赐谕

    (3) 告诫的言辞

    (4) 比喻

    请以市谕,市朝则满,夕则虚。——《战国策》

    英文翻译

    proclaim, instruct; edict

    方言集汇

    ◎ 粤语:jyu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