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透纸背

lì tòu zhǐ bèi [ li tou zhi bei]
繁体 力透紙背
注音 ㄌ一ˋ ㄊㄡˋ ㄓˇ ㄅㄟˋ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形容写字、画画笔力遒劲。语本·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巧之极矣。”

形容诗文等作品深刻有力。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唐 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成语辨析

力;不能写作“利”;

成语用法

力透纸背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褒义。

引证解释

⒈ 形容写字、画画笔力遒劲。

语本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巧之极矣。”
清黄景仁《题赤桥庵上人画梅》诗:“惨惨著花二三萼,力透纸背非人功。”
季羡林《孟买·历史的见证》:“毛主席亲笔为他写了悼词,每个字都象小盆子那样大,气势磅礴,力透纸背。”

⒉ 形容诗文等作品深刻有力。

清赵翼《瓯北诗话·陆放翁诗》:“意在笔先,力透纸背。”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萧红作<生死场>序》:“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都往往已经力透纸背。”

力透纸背的国语词典

写字时,运笔的力量能穿透纸张到达纸的另一面。形容人的书法遒劲有力。语本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后用来形容诗文立意深刻有力。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六.陆放翁诗》:「意在笔先,力透纸背。」

力透纸背的网络释义

力透纸背

  • 力透纸背是一个成语,读音是拼音lì tòu zhǐ bèi,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清·赵翼《瓯北诗话》:“(陆游诗)意在笔先;力透纸背。”指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 力透纸背造句

    爷爷的画力透纸背,十分传神。
    我们中国有个成语叫力透纸背,表达的就是这种境界吧。
    他的毛笔字写得非常好,力透纸背。
    老先生的题字笔力苍劲,真可谓力透纸背。
    这本诗集是力透纸背的佳作。
    这篇社论见解力透纸背,精辟绝伦。
    这部小说力透纸背地刻划了人性的光明与坚强。
    这幅字每个字都力透纸背。
    看他挥毫力透纸背,真可谓入木三分。
    这几个字写得力透纸背,功夫相当到家。
    书法展览会上的作品,其中不少是力透纸背的佳作。
    于右老的草书,笔力柔中带劲,有力透纸背之感。
    悬空城之上一条布匹垂落下来,八丈宽,二十六丈长,上方五个力透纸背,灵气逼人的大字太玄试剑会!这出自掌门至尊的笔墨,宣告试剑会开始。
    “张先生的书法,不追风,不流俗,个性鲜明,达到了‘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艺术境界”,“其用笔沉着痛快、挥运自如、力透纸背。
    生活就像一页新翻开的日记,空白的,但昨天书写得那么浓烈,力透纸背,在今天这一页留下凹凸的痕迹,一不小心,就看到往事的背影。或许有新的故事写在上面,就能掩盖一切。明前雨后。
    看了眼书皮上龙蛇飞舞,力透纸背的“形意拳经”。
    罗父掏出一张小便签纸,上面写了几个名字,字写的龙飞凤舞,力透纸背,可见罗文忠术法造诣很不错,无奈里面几个名字罗天鸿都不是很熟悉。
    灵气压缩的声音传来,急促,却威力不弱,力透纸背。
    一手龙飞凤舞的小字力透纸背,可以看得出写字之人应该为一名男子,内容也很简单只有两行。
    字体结构不论,却字字力透纸背有一股凛然霸气跃然纸上。

    汉字详情

    [li]
    部首: 217
    笔画: 2
    五笔: LT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KS
    四角: 400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2) 同本义

    力,筋也。像人筋之形。——《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

    其行之以货力。——《礼记·礼运》。注:“筋骸强者也。”

    力农数耘。——《汉书·食货志》。注:“谓勤作之也。”

    有力如虎,执辔如组。——《诗·邶风》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孟子·梁惠王上》

    (3) 又如:四肢无力;力人(力气很大的人);力尽神危(力气精神都疲惫到极点);力软筋麻(力尽筋疲。筋疲力尽);力屈(力竭);力尽(力气用尽);力竭(力气用尽)

    (4) 力量

    战疾力。——《汉书·灌婴传》。注:“强力也。”

    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资治通鉴》

    朽蠹不胜刀锯力,匠人虽巧欲何如?——韩愈《题木居士》

    盛夏力作。——宋· 苏轼《教战守》

    (5) 又如:力劣(力量薄弱);力薄(力量薄弱)

    (6) 能力

    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史记·淮阴侯列传》

    (7) 又如:理解力;才力(才能;能力);脑力(人的记忆、理解、想像等的能力);力用(能力和作用);力怯(力小胆怯)

    (8) 威力;权势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孟子》

    (9) 又如: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暴力(强制力;武力);力征(以武力征伐);力正(以武力征伐);力制(以权力统御、控制);力攻(以武力攻伐);力役(以武力征伐);力政(以武力为政,暴政)

    (10) 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凡能使物体获得加速度或者发生形变的作用都称为力 。如:摩擦力;斥力;引力;合力;冲力;压力;阻力;推力;拉力

    (11) 劳役;仆役

    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论语》

    (12) 又如:力役(劳役);力征(力役之征)

    (13) 本指制法成治之功,后泛指功劳

    事功曰劳,治功曰力。——《周礼》

    拥佑太子,颇有力焉。——《汉书》

    (14) 兵士

    率见力决战。——《宋书·谢诲传》

    (15) 姓

    动词

    (1) 勤;致力,努力;从事于

    古训是式,威仪是力。——《诗·大雅·烝民》

    力周公正先天下。——《汉书·王莽传》。注:“勉力也。”

    郡中莫不耕稼力田。——《汉书·召信臣传》

    (2) 又如:力农(从事于农业);力田(致力耕种);力耕(努力耕作);力碌碌(匆忙的样子)

    (3) 役使

    视贱躯之可力,倾尽而为。——宋· 叶适《湖南运判到任谢表》

    (4) 又如:力役(强制老百姓从事的一种无偿劳动,是徭役的一种;服役;干体力活);力伐(力攻顽敌;力攻智取);极力指摘、驳斥

    副词

    (1) 尽力,竭力

    楼船力攻烧敌。——《汉书·南粤王传》

    游子常贫苦,力子天所富。——《后汉书·樊晔传》

    力请客。——明· 魏禧《大铁椎传》

    力主变法。——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力摧豪强。——清· 张廷玉《明史》

    力叮不释。——《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力正(尽力匡正);力子(勤勉力行的人);力田(致力农耕);力疾(尽力支撑着病体);力战(全力作战);力邓(勉强,奋力);力力碌碌(勤敏的样子)

    英文翻译

    power, capability, influence

    方言集汇

    ◎ 粤语:lik6
    ◎ 客家话:[陆丰腔] lit8 [梅县腔] lit8 [海陆丰腔] lit8 [客英字典] lit8 [台湾四县腔] lit8 [客语拼音字汇] lid6 [东莞腔] lit8 [沙头角腔] lit8 [宝安腔] lit8
    ◎ 潮州话:lag8 (lâk 旧时:lât)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四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林直職開入聲開口三等ləklik/liok
    tòu [tou]
    部首: 306
    笔画: 10
    五笔: TEPV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YHDS
    四角: 323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辵,秀声。本义:跳,跳跃)

    (2) 同本义

    透,跳也。——《说文新附》

    妃知不免,乃透井死。——《南史·后妃传下》

    或群跳而电透。——《文选·王廷寿王孙赋》

    事穷奔透,自然沈溺。——《南齐书·垣崇祖传》

    (3) 又如:透索(跳索的游戏);透掷(跳跃);透水(跳水);透井(跳井)

    (4) 穿过,透过

    渐渐透出。——《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5) 又如:透渡(乘渡船过河);透眼儿(小洞);透映(渗透并反映)

    (6) 暗地里告诉,透露 。如:透风(比喻透露消息、风声);透泄(走漏,漏泄);透示(透露显示)

    (7) 逃走;奔逃 。如:透阳气(挣扎出来);透税(逃税);透越(越界逃走);透走(逃走;奔走)

    (8) 显露出来 。如:白里透红;透现(显露,呈现)

    (9) 超过 。如:透支

    形容词

    (1) 达到充分的程度 。如:透雨;透亮;这衣服太透了;凉透;熟透;烦透了

    (2) 彻底,完全 。如:透商(全面认真地讨论);对问题了解得很透;透体(比喻透彻;彻底);透头(对头;合适);透晰(透彻清晰);透情(尽情);透悟(透彻领悟);透心(形容程度极深);透晓(彻底晓悟)

    (3) 极端,极其 。如:透灵儿(喻性极精明、伶俐乖巧之人)

    (4) 更加

    他贩来的便宜,就透便宜的卖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英文翻译

    penetrate, pass through

    方言集汇

    ◎ 粤语:tau3
    ◎ 客家话:[海陆丰腔] teu5 teu6 [梅县腔] teu5 teu3 [沙头角腔] teu5 [东莞腔] teu5 [客语拼音字汇] teu3 teu4 [宝安腔] tiu5 [客英字典] teu5 [陆丰腔] teu5 [台湾四县腔] teu5 teu5
    ◎ 潮州话:tau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五十候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他候去聲開口一等tʰəuthuh/thow
    zhǐ [zhi]
    部首: 332
    笔画: 7
    五笔: XQAN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VMHVP
    四角: 2214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糸( ),氏声。纸的原料本是破旧的丝绵,故从糸。本义:纸张)

    (2) 同本义

    纸,絮也,一曰苫也。——《说文》。按,潎絮一苫也。造纸昉于漂絮以苫荐而成之,后汉蔡伦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巾魚网为之。今亦用竹质木皮,其细者,有致密竹帘荐焉。

    令逵自选《公羊》 严、 颜诸生高才者二十人,教以《左传》,与简纸经传各一通。——《后汉书·贾逵传》

    (3) 又如:纸撚儿(用易燃纸搓成的点火纸卷儿);纸标儿(纸做的出售标志);纸筋(用于做纸浆的废纸);纸阄(带有标记的纸片,用于拈韵);纸衣(以纸制成的衣服)

    (4) 冥钱,旧俗为祭奠鬼神而焚化的纸钱

    弄得我们少香没纸,血食全无。——《西游记》

    (5) 又如:纸劄(纸糊的冥器);纸锞(纸钱);纸扎(纸糊的冥器);纸元宝(有金色或银色纸糊制的元宝形冥钱。迷信用品)

    (6) 文契,字据

    把小的驴和米同稍袋都叫人短了家去,还不发出纸来。——《儒林外史》

    量词

    (1) 书信、文件的张;件

    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颜氏家训》

    (2) 又如:一纸空文;纸半张(即半张纸。比喻微不足道);太宗真迹六百纸

    英文翻译

    paper

    方言集汇

    ◎ 粤语:zi2

    宋本广韵

    bèi,bēi [bei]
    部首: 444
    笔画: 9
    五笔: UXEF
    姓名学:
    仓颉: LPB
    四角: 122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人用脊背驮

    早背胡霜过戍楼,又随寒日下汀州。——罗邺《雁》

    (2) 又如:背粮食;背头(男子头发由鬓角起都向后梳的发式);背锅(方言。驼背)

    (3) 负担;承受 。如:背了一身债;背利(负担很重的或长期的利息);背罪(承担罪责)

    (4) 另见 bèi

    英文翻译

    back; back side; behind; betray

    方言集汇

    ◎ 粤语:bui3 bui6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boi5 poi5 (ba2) [陆丰腔] boi5 [沙头角腔] boi5 poi5 [宝安腔] boi5 | poi3 [海陆丰腔] boi5 poi6 (ba2) [客英字典] boi5 poi5 [梅县腔] poe.3 poe.5 bi5 [客语拼音字汇] ba2 boi4 poi4 [东莞腔] boi5 po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八隊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蒲昧去聲合口一等buaih/buoybʰuɒ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