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溜扑剌

pī liū pū là [ pi liu pu la]
繁体 劈溜撲剌
注音 ㄆ一 ㄌ一ㄡ ㄆㄨ ㄌㄚˋ
词性 拟声词

词语释义

象声词。

词语解释

  1. 象声词。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三折:“我也是个傻弟子孩儿,又不曾吃个,怎么两片口里劈溜扑剌的。”

引证解释

⒈ 象声词。

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三折:“我也是个傻弟子孩儿,又不曾吃个,怎么两片口里劈溜扑剌的。”

劈溜扑剌的网络释义

劈溜扑剌

  • 劈溜扑剌,是汉语词汇,读音是pī liū pū là 。象声词。
  • 汉字详情

    pī,pǐ [pi]
    部首: 207
    笔画: 15
    五笔: NKUV
    五行:
    仓颉: SJSH
    四角: 702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刀,辟声。本义:破开;分割)

    (2) 同本义

    劈,破也。——《说文》

    劈,分也。——《广雅》

    劈,剖也。——《埤苍》

    以刀劈狼首。——《聊斋志异·狼三则》

    (3) 又如:劈心(剖心);劈半儿(分做两半);劈拉(成八字分开);劈笺(裁纸);劈空(划破长空)

    (4) 俗称雷击为“劈” 。如:劈雷(打雷)

    (5) 正对着; 冲着

    便把鱼汁劈脸泼将去,淋那酒保一身。——《水浒传》

    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

    (6) 又如:劈心(对准心口);劈腰(当腰,正对着腰);劈脊(正对着脊背);劈口(正对着嘴);劈头劈脸(正对着头和脸而来);劈先里(首先;开头);劈头(立即;马上);劈空(突然;忽然)

    (7) 辨

    举其理,则皆谟明渊沉,剖微穷深,劈析是非,校度古今。——唐· 柳宗元《答问》

    名词

    简单机械,由两个斜面合成,纵截面呈三角形,木工、金工用的楔子和刀、斧等各种切削工具的刃都是劈 。如:尖劈

    形容词

    (1) 〈方〉

    (2) 不能自持 。如:高兴劈了;喜欢劈了

    (3) 嘶哑 。如:嗓子劈了

    (4) 另见

    动词

    (1) 把绳股分开以拆散 。如:把绳子劈成三股

    (2) 剥…;摘叶子 。如:劈白菜帮子

    (3) 腿或手指等过分叉开 。如:劈拉(两腿叉开)

    (4) 〈方〉∶说

    不要怪我劈直话。——周立波《山乡巨变》

    (5) 另见

    英文翻译

    cut apart, split, chop

    方言集汇

    ◎ 粤语:pek3 pek6 pik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piak7 [东莞腔] piak7 [客英字典] piak7 [台湾四县腔] pit7 piak7 [梅县腔] piak7 bit7 tiap8 [宝安腔] piak7 [客语拼音字汇] mag5 piag5 [海陆丰腔] pit7 piak7
    ◎ 潮州话:pêg4 (phek)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三錫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普擊錫開入聲開口四等phekpʰiek
    liū,liù [liu]
    部首: 331
    笔画: 13
    五笔: IQYL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EHHW
    四角: 37162

    详细解释

    liū

    动词

    (1) 滑动 。如:溜缰(悄悄脱开缰绳而跑散);溜眼(溜眼睛。以眼传情);溜嘴(把不该说的话说出了嘴);溜槽;溜下;溜冰

    (2) 偷偷地走 。如:溜抽(脱身溜走);溜跑(偷偷地跑开);溜溜湫湫(躲躲闪闪,轻手轻脚的样子)

    (3) 瞟,偷偷地看

    说着,却把眼溜着金桂一笑。——《红楼梦》

    (4) 偷偷地拿

    差人各溜过几件细软东西。——《醒世恒言》

    (5) 略略热一下 。如:溜冷饭

    (6) 略微煮一下,或加淀粉汁急火快炒 。如:醋溜鱼

    (7) 逢迎,拍马;奉承 。如:溜钩子,亦作“溜沟子”、“溜勾子”(方言。钻营;奉承)

    (8) 鸣,叫

    闭凝盼,声声燕语明如剪,呖呖莺声溜的圆。——清· 孔尚任《桃花扇》

    形容词

    (1) 倾斜 。如:溜肩

    (2) 灵活;麻利 。如:溜撒(灵活;伶俐)

    副词

    〈方〉∶很,非常 。如:溜尖(很尖);溜光水滑(形容非常整洁,干净);溜明(非常明亮);溜净(非常干净)

    词缀词

    (1) 在形容词后,多叠用。如:灰溜溜;酸溜溜;直溜;匀溜

    (2) 另见 liù

    liù

    名词

    (1) (形声。从水,留声。本义:水名)

    (2) 古水名。又名“潭水”

    溜水出 郁林郡。——《说文》

    (3) 即今纵贯广西中北部的融江、柳江及黔江

    (4) 通“霤”。屋檐滴水处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左传·宣公二年》

    (5) 房顶上安的接雨水用的长水槽 。如:水溜

    (6) 某一地点附近的地方

    这不是咱们这溜儿都装上自来水了吗?——老舍《龙须沟》

    (7) 又如:这溜儿果树很多

    动词

    (1) 液体向下流

    生犹悬水溜,死若波澜停。——南朝宋· 孔欣《置酒高堂上》

    (2) 斜视,瞥,迅速而短暂地看

    那贾芸一面走,一面拿眼把 小红一溜。——《红楼梦》

    (3) 又如:溜瞅(斜着眼睛窥视);溜溜(瞟,斜视)

    (4) 操练 。如:两三个星期的工夫,他把腿溜出来了

    (5) 通“遛”。漫步;游逛

    在那海棠树边,悄悄溜了三回。——田间《赶车传》

    (6) 传唤

    到十六日,叫小厮拿了一个“都督府”的溜子,溜了一班戏子来谢神。——《儒林外史》

    (7) 又如:溜子(溜单。注明官衔的帖子)

    (8) 〈方〉∶涂抹、糊缝隙 。如:溜缝

    形容词

    (1) 水势迅猛

    黄河水溜,不是当耍的。—— 清· 孔尚任《桃花扇》

    (2) 又如:溜道(湍急的河道)

    (3) 行动迅速 。如:溜烟(形容跑得迅速);溜撒(行动迅速、敏捷)

    量词

    (1) 连串,条。用以表示成排、成条、成串的事物 。如:一溜鬃毛;一长溜红飘带;一溜房屋

    (2) 另见 liū

    英文翻译

    slide, glide, slip; slippery

    方言集汇

    ◎ 粤语:lau1 lau4 lau6 liu1
    ◎ 客家话:[宝安腔] liu5 [东莞腔] liu3 [台湾四县腔] liu5 liu1 [liu2] tiu5 [客英字典] liu5 [海陆丰腔] liu5 liu1 [liu2] tiu5 [客语拼音字汇] liu1 liu2 piu4 [梅县腔] liu1 liu3 liu5 tiu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十九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力救去聲開口三等liuh/liowlĭəu
    [pu]
    部首: 330
    笔画: 5
    五笔: RHY
    五行:
    仓颉: QY
    四角: 530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左形,右声。本义:击,打)

    (2) 同本义

    扑,挨也。——《说文》

    扑,击也。——《广雅》

    连杖曰扑。——《通俗文》

    荫不祥之木为雷电所扑。——《淮南子·说林》

    举筑扑秦皇帝,不中。——《史记·刺客列传》

    吾即扑杀汝。——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又如:扑掌(拍掌。表示惊讶、惋惜);扑作教刑(用板子责打违反礼教的人);扑刑(指教师用戒尺、教鞭之类对学生所作的体罚);扑抶(杖击,鞭打);扑责(杖击责罚);扑枣(击落枣子)

    (4) 进攻

    秦破 韩、 魏,扑师 武。——《史记·周本纪》

    (5) 拂着;拂拭

    旋见鸡伸颈摆扑。——《聊斋志异·促织》

    (6) 又如:扑复(扑击);扑手(扑击的招数);扑殄(扑灭);扑剪(扑灭铲除)

    (7) 倾倒。通“仆”

    秦破 韩魏,扑师武。——《史记·周本纪》

    朽机懼倾扑。——韩愈《纳凉联句》

    (8) 又如:扑翻身(跪下后两手伏地,扑倒身子);扑跌(相扑,摔交);扑破(摔破;摔坏);扑杀(摔死;击杀)

    (9) 直冲 。如:孩子一下子扑到他妈的怀里去;老虎向山羊扑去

    (10) 赌博 。如:扑卖(宋元时小商败推销用的一种博戏手法,以钱为赌具)

    (11) 尽全力 。如:一心扑在集体事业上

    (12) 〈方〉∶伏,趴 。如:扑在桌上看地图

    (13) 喻指烟、气之属直冲(人的感官)

    剖之,有如烟扑口鼻。——明· 刘基《卖柑者言》

    (14) 又如:扑面

    名词

    (1) 某些拍、拭的用具 。如:粉扑;毬扑

    (2) 棰杖

    永泰中,余任 洛阳丞,以扑抶军骑。—— 唐· 韦应物《示从子河南尉班》

    名词

    (1) 鞭子;戒尺。古代体罚用具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汉· 贾谊《过秦论》

    (2) 又如:扑罚(以鞭扑来惩罚);扑挞(鞭打)

    英文翻译

    pound, beat, strike; attack

    方言集汇

    ◎ 粤语:pok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一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普木屋一入聲開口一等pʰukphuk
    là,lá [la]
    部首: 208
    笔画: 9
    五笔: GKIJ
    五行:
    仓颉: DLLN
    四角: 529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割开;划开 。如:手剌破了

    (2) 另见

    形容词

    (1) (会意。从束,从刀。本义:乖戾;违背)

    (2) 同本义

    愎佷遂过曰剌。——《周书·谥法》

    不乖剌。——《礼记·礼运》注

    至少卿乃教以 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司马迁《报任安书》

    (3) 又如:剌戾(违逆);剌谬(违背;悖谬)

    (4) 邋遢 。如:剌塔(剌搭,剌达,剌答。邋塔);剌塌醉(大醉;烂醉);剌撒(拉屎撒尿;也作“剌剌撒撒”。舒展,宽松)

    (5) 辣辣。形容燥热 。如:剌剌(也作“辣辣”。象声词。咬牙声)

    (6) 另见

    英文翻译

    slash, cut in two; contradict

    方言集汇

    ◎ 粤语:laat6
    ◎ 客家话:[客英字典] lat8 [海陆丰腔] lat8 [客语拼音字汇] la1 lad6 [台湾四县腔] lat8 [宝安腔] lat8 la1
    ◎ 潮州话:la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二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
    盧達入聲開口一等l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