剽虏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掳掠。
《后汉书·董卓传》:“ 卓 纵放兵士,突其庐舍,淫略妇女,剽虏资物。” 晋 张载 《七哀》诗:“珠柙离玉体,珍宝见剽虏。”《南史·吴喜传》:“及平 荆州 ,恣意剽虏,赃私万计。”《明史·范志完传》:“然 志完 无谋略,恇怯甚,不敢一战,所在州县覆没,惟尾而呵噪,兵所到剽虏。”
引证解释
⒈ 掳掠。
引《后汉书·董卓传》:“卓纵放兵士,突其庐舍,淫略妇女,剽虏资物。”
晋张载《七哀》诗:“珠柙离玉体,珍宝见剽虏。”
《南史·吴喜传》:“及平荆州,恣意剽虏,赃私万计。”
《明史·范志完传》:“然志完无谋略,恇怯甚,不敢一战,所在州县覆没,惟尾而呵噪,兵所到剽虏。”
剽虏的网络释义
剽虏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力,票声。本义:抢劫)
(2) 同本义
勡,劫人也。——《说文》。按,古书多以剽为之。
白昼大都之中,勡吏而夺之金。——《汉书·贾谊传》
俱攻剽为群盗。——《史记·酷吏传》。索隐:劫也。
(3) 又如:剽掠(抢劫;掠夺);剽攻(抢劫;掠夺);剽拂(劫掠);剽夺(掳掠);剽虏(掳掠);剽伤(掠夺残害)
(4) ∶砭刺
剽,砭刺也。——《说文》。段玉裁注:“砭者,以石刺病也;刺者,直伤也。”
剽其通。——《灵枢经》
(5) 攻击 。如:剽剥(击杀);剽杀(犹劫杀);剽戮(杀戮)
(6) 窃取,抄袭
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7) 又如:剽拾(犹抄袭);剽剥(抄袭窃取);剽掇(抄袭,摘录);剽夺(抄袭);剽裂(摘抄;窃取);剽贼(抄袭);剽缀(抄袭拼凑);剽拟(抄袭摹拟);剽摸(抄袭模仿)
(8) 通“漂”。浮,浮流
五剽之状。——《管子·地员》
形容词
(1) 勇猛 。如:剽轻(矫健勇猛);剽急(勇猛敏捷);剽姚(勇猛劲疾);剽便(谓勇猛敏捷的士卒);剽和(骁勇)
(2) 轻捷
钟其中者谓之剽。——《尔雅》。孙注:“声轻痴。”
且其人剽悍。——《汉书·陈汤传》
(3) 又如:剽迫(轻疾)
(4) 轻浮,轻薄
其俗剽轻,易发怒,地薄,寡于积聚。——《史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piau1 piau3 [梅县腔] piau5 [宝安腔] piau5 | piau1 [客英字典] piau3 piau5 [台湾四县腔] piau1 piau3 [客语拼音字汇] peu1 piau1
◎ 潮州话:颇妖1(标),piou1/piao1 (phiau)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瓢 | 符霄 | 並 | 宵A | 平聲 | 蕭 | 開口三等 | 效 | 宵A | bʰĭɛu | bjeu/bieu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力,从毌(
),虍( )声。“毌”即“贯”字,是穿钱用的绳索。这里表示用绳索拘捕的意思。本义:俘获)(2) 同本义
虏,获也。——《说文》
献民虏者操右袂。——《礼记·曲礼》。注:“军所获也。”
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虏楚将 屈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虏赵王。——《战国策·燕策》
(3) 亦指虏掠、抄掠
珠柙离丘体,珍宝见剽虏。——张载《七哀》
匈奴虏略千余人及畜产而去。——《史记·韩长孺列传》
(4) 又如:虏掠(虏获掠夺);虏夺(虏掠抢夺);虏暴(残害暴虐他人,一如奴隶);虏略(虏获掠夺)
名词
(1) 俘虏
乘奔逐北,斩首捕虏十余万。——《盐铁论·诛秦》
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项羽本纪》
为降虏手蛮夷。——《汉书·李广苏建传》
为奔亡之虏。——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乞为囚虏。——宋· 苏轼《教战守》
(2) 又如:虏囚(俘虏);虏役(奴役);虏伏(如俘虏一样降服)
(3) 奴仆
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韩非子·五蠹》
(4) 又如:虏役(奴仆);虏使(役使之如奴隶)
(5) 指敌人;叛逆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6) 又如:虏尘(指敌寇或叛乱者的侵扰)
(7) 古时对北方外族或南方人对北方人的蔑称
诟虏帅失信。——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奉西北之虏。——宋· 苏轼《教战守》
(8) 又如:虏人(胡人);虏民(胡族的人民); 虏廷(胡虏的朝廷); 虏使(胡虏的使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