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却

qián què [ qian que]
繁体 前卻
注音 ㄑ一ㄢˊ ㄑㄩㄝˋ

词语释义

1.亦作"前却"。 2.进退。 3.引申为操纵﹐摆布。

词语解释

  1. 见“ 前却 ”。

  2. 亦作“ 前却 ”。进退。

    《吴子·治兵》:“前却有节,左右应麾。” 宋 梅尧臣 《旌义港阻风》诗:“远渚时出没,轻舟自前却。”

  3. 引申为操纵,摆布。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权 大怒欲自征 渊 ”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权 怒曰:朕年六十,世事难易,靡所不尝,近为鼠子所前却,令人气涌如山。不自截鼠子头以掷于海,无颜復临万国。就令颠沛,不以为恨。” 北魏 崔鸿 《十六国春秋·前秦·苻坚》:“ 猛 曰:臣每览 亚父 之事,常谓前却人主,以此而为名将,窃未多之。”

引证解释

⒈ 见“前却”。亦作“前却”。

⒉ 进退。

《吴子·治兵》:“前却有节,左右应麾。”
宋梅尧臣《旌义港阻风》诗:“远渚时出没,轻舟自前却。”

⒊ 引申为操纵,摆布。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权大怒欲自征渊” 裴松之注引晋虞溥《江表传》:“权怒曰:朕年六十,世事难易,靡所不尝,近为鼠子所前却,令人气涌如山。不自截鼠子头以掷于海,无颜復临万国。就令颠沛,不以为恨。”
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秦·苻坚》:“猛曰:臣每览亚父之事,常谓前却人主,以此而为名将,窃未多之。”

前却的国语词典

进退。《吴子.治兵》:「前却有节,左右应麾。」《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吴主权传》「权大怒,欲自征渊」句下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权怒曰:『朕年六十,世事难易,靡所不尝,近为鼠子所前却,令人气涌如山。』」

前却的网络释义

前却

  • 前却拼音qián què ,释义指进退 ,出处 吴子·治兵。
  • 汉字详情

    qián [qian]
    部首: 213
    笔画: 9
    五笔: UEJ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TBLN
    四角: 80221

    详细解释

    动词

    (1) (本义:前进)

    (2) 同本义

    前,进也。——《广雅》

    然而驱之不前,却之不止。——《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相如视 秦王无意偿 赵城,乃前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罗敷前致词。——《乐府诗集·陌上桑》

    听妇前致词。——唐· 杜甫《石壕吏》

    狼不敢前。——《聊斋志异·狼三则》

    驰而前。——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孔子下车而前。——《庄子》

    (3) 又如:前却(进退);前迈(前行,前进);前旌(仪仗中前行的旗帜)

    (4) 引导

    尸谡祝前。——《仪礼·特牲礼》。注:“犹导也。”

    张若、 謵朋前马。——《庄子·徐无鬼》

    (5) 又如:前王(古代举行仪式时在前面引导帝王);前马(在马前引导或护卫)

    (6) 进见

    允乞更一见,然后为诏。诏引前。——《魏书》

    (7) 通“翦”。剪裁

    无前则徵多,徵多故富。——《韩非子·八经》

    名词

    (1) 前面,与“后”相对;正面

    在前上处。——《诗·邶风·简兮》

    百夫荷素质之旗于王前。——《周书·克殷》

    近出前后。——唐· 柳宗元《三戒》

    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三则》

    恐前后受敌。

    (2) 又如:前队(前锋);前途(前面;前边);前件(前已述及的人或事物;逻辑学用语。与“后件”对称。假言判断中规定条件的判断叫“前件”,以前件为条件的判断叫“后件”);前行(前锋);前和(枪的前额);前轨(犹前辙);前军(先头部队)

    (3) 与“后”相对,时间在先

    我未之前闻也。——《礼记·檀弓》。注:“犹故也。”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史记·秦始皇纪赞》

    前知其如此。——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前时之闻。——宋· 王安石《伤仲永》

    前人之述。——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说前代事。——清· 周容《芋老人传》

    (4) 又如:前倨后恭(先傲慢,后谦恭);前光(先人的光辉);前番(前一次;上一次);前埭(上次);前限(前次的限期);前半三世(前半生);前家(前妻);前家儿(前妻之子);前星(指太子);前行(旧时美称吏员);前绪(前人的功业)

    (5) 预先;事前

    可以前知。——《礼记·中庸》。注:“亦先也。”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答司马谏议书》

    (6) 又如:日前;生前;午前;前知(预知;有预见;事先知道);前算(事前筹划);前虑(事前的谋虑);前觉(犹先觉)

    (7) 目前

    事效见前。——《汉书·严助传》。注:“前,目前也。”

    (8) 通“箭”。箭竹

    有竹前檀柘之壤。——《管子·山国轨》

    形容词

    (1) 从前的 。如:前部长;前主任

    (2) 未来的 。如:前景;前程;前途

    英文翻译

    in front, forward; preceding

    方言集汇

    ◎ 粤语:cin4
    ◎ 客家话:[梅县腔] cien2 [东莞腔] cen2 [客英字典] cien2 [台湾四县腔] cien2 [沙头角腔] cien2 [宝安腔] cen2 [海陆丰腔] cien2 [客语拼音字汇] qian2 [陆丰腔] tsian3
    ◎ 潮州话:zoiⁿ5 [揭阳、潮阳]zaiⁿ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一先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昨先先開平聲開口四等dzʰienzen/dzen
    què [que]
    部首: 215
    笔画: 7
    五笔: FCB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GISL
    四角: 4772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本作“却”,俗字作“却”。从卩,谷( què)声。卩( jié),象人下跪的样子,即腿骨节屈曲的样子。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本义:退)

    (2) 同本义

    却,节欲也。——《说文》。按:“退也”。

    却行仄行。——《考工记·梓人》

    吾行却曲。——《庄子·人间世》

    怒战栗而却。——《战国策·秦策》

    却下而载之。——《仪礼·既夕礼》

    却骐骥以转运兮。——《楚辞·愍命》

    北救赵而却秦。——《史记·魏公子列传》

    已却秦存 赵。

    持璧却立。——《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曳笏却立。——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3) 又如:退却(向后撤退;畏难后退);却走(退避;退走);却还(退还);却避(退避);却归(退归);却略(退身);却去(后退;离去);却生(后退贪生);却立(后退站立)

    (4) 除;去

    (5) 又如:却扇(古代婚礼行礼时,新娘以扇遮面,交拜后去扇);却惑(去邪;消除疑难);了却(了结)

    (6) 避;避免

    是时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史记·封禅书》

    (7) 又如:却老(避免衰老);却死(避死)

    (8) 拒绝 。如:却情勿过(碍着情面推辞不掉);却绝(拒绝);却妆(拒受嫁妆)

    (9) 回转;返回 。如:却回(回转);却望(回头远望);却顾(回顾,回转头看)

    (10) 反复 。如:却论(反复论难);却顾(反复考虑)

    连词

    (1) 用在偏正复句的正句中,提出跟偏句相反或不一致的动作、行为或状况,表示转折,相当于“但”、“但是”、“可是”

    一连数日,施恩来了大牢里三次,却不提防被 张团练家心腹人见了。——《水浒传》

    (2) “反而”“然而” 。如:这个吓得胆战心惊、惶惶不安并满腹牢骚的人…却具有掌权和发号施令的能力

    助词

    用在动词后,相当于“掉”,“去” 。如:冷却;忘却;失却信心;抛却旧包袱

    副词

    (1) 固然

    好却十分好了,只是一件,这孩儿生下来,昼夜啼哭,乳也不肯吃。——《喻世明言》

    (2) 再

    却与小姑别。——《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却看妻子愁何在。——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却坐促弦弦转急。——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 又如:却又(再);却再(再)

    (4) 还 。如:却是(还是)

    (5) 才 。如:却才(方才)

    (6) 恰;正 。如:却好(恰好;正好);却如(恰如;好像);却待(恰待;正要)

    (7) 刚刚 。如:却才(刚才)

    英文翻译

    still, but; decline; retreat

    方言集汇

    ◎ 粤语:koek3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kiok7 [沙头角腔] kiok7 [东莞腔] kiok7 [海陆丰腔] kiok7 [宝安腔] kiok7 [客英字典] kiok7 [陆丰腔] kiok7 [梅县腔] kiok7
    ◎ 潮州话:kiag4 (khiak)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八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去約藥開入聲開口三等khiak/qiakkʰĭ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