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资本主义国家根据不平等条约侵略 中国 的手段之一。如1843年 英国 强迫 清 政府签订的《虎门条约》规定, 中国 “将来如新恩施及各国,亦准 英国 一律均沾。”1844年 美国 强迫 清 政府签订的《望厦条约》规定 英 美 两国有权享受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 中国 所取得的一切特权,并且成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对 中国 侵略的借口。沾,也写作“霑”。
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 烟臺 条款, 德 人藉 英 之力霑利多矣,今復以修约而诛求无已,而 英 人亦乘间而导之,合力以谋之,此皆利益均霑一语阶之厉也。”
引证解释
⒈ 资本主义国家根据不平等条约侵略中国的手段之一。如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虎门条约》规定, 中国 “将来如新恩施及各国,亦准英国一律均沾。”1844年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望厦条约》规定英美两国有权享受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所取得的一切特权,并且成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借口。沾,也写作“霑”。
引清薛福成《筹洋刍议》:“烟臺条款, 德人藉英之力霑利多矣,今復以修约而诛求无已,而英人亦乘间而导之,合力以谋之,此皆利益均霑一语阶之厉也。”
利益均沾的网络释义
利益均沾
近义词
利益均沾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从刀,从禾。表示以刀断禾的意思。本义:刀剑锋利,刀口快)
(2) 同本义
利铦也。——《说文》
其利断金。——《易·系辞》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公孙丑下》
(3) 又
不以兵革之利。
则国之伤也若以利剑刺之。——《韩非子·解老》
非兵不利。——宋· 苏洵《六国论》
求天下之利匕首。——《战国策·燕策》
(4) 又泛指锐利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韩非子·难一》
(5) 又如:利爪;利喙(尖利的嘴);利矢(锋利的箭);利口辩给(能言善辩,含贬义);利金(锋利的兵器)
(6) 快;敏捷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子贡利口巧辞。——《史记·仲尼弟子传》
(7) 又如:利马(快马);利嗖(轻快利落);利爽(灵活敏捷);利屣(舞屣,头小而尖的鞋子);利便(伶利)
(8) 吉利;顺利
时不利兮骓不逝。——《史记·项羽本纪》
探军不利。——《资治通鉴》
因利乘便。——汉· 贾谊《过秦论》
(9) 又如:利钝(顺利与挫折);利市酒(为祈祷好运而喝的酒);利时(吉时)
(10) 有利的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资治通鉴》
(11) 重要的;要害的
怀抱利器——韩愈《送董邵南序》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庄子·胠箧》
名词
(1) 利益
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韩非子·五蠹》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利尽南海。——《三国志·诸葛亮传》
火器利袭远。——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
技击利巷战。
(3) 又如:福利(生活上的利益,特指对职工生活的照顾);利孔(获得利益的来源)
(4) 赢利;利息
逐什一之利。——《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欲居之以为利。——《聊斋志异·促织》
商人重利轻别离。——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 又如:暴利(巨额利润);利赢(赢利;利润);利子(利息)
(6) 利禄
不慕荣利。——晋·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7) 又如:利心(利欲之心);利端(利欲的端绪);利色(私利与情欲)
(8) 财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毋示以利。——汉· 桓宽《盐铁论本文》
(9) 又如:利禄(财利与爵禄);利路(生财门路;钱财);利物(给优胜者的钱物;赃物)
(10) 指个人的安危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1) 胜利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孙子》
(12) 物资出产
荆州北据 汉、 沔,利尽南海。—— 陈寿《三国志》
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汉· 晁错《论贵粟疏》
西有巴蜀汉中之利。——《战国策·秦策一》
(13) 通“痢”
轻土多利。——《淮南子·地形》
(14) 姓
动词
(1) 善于 。如:利口(善于口辩);利足(善于行走);利趾(善走);利舌(谓能言善辩)
(2) 使有利。如:利他(佛教语。施益于他人);利涉(便利渡河。后世也称舟为利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3) 占;谋利 。如:利人妻女;损人利己(损害他人以图私利)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li3 [东莞腔] li5 [客语拼音字汇] li4 [海陆丰腔] li6 [梅县腔] li5 [台湾四县腔] li5 [沙头角腔] li5 [宝安腔] li3 [陆丰腔] li6
◎ 潮州话:li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利 | 力至 | 來 | 脂A開 | 去聲 | 寘 | 開口三等 | 止 | 脂A | li | liih/lih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土,匀声。“匀”亦兼表字义。合起来指土地分配均平。本义:均匀;公平)
(2) 同本义
均,平也。——《说文》
乃均土地。——《周礼·小司徒》
土均。——《周礼·序官·均人》
大夫不均。——《诗·小雅·北山》
而患不均。——《论语·季氏》
盖均无贫。
性行淑均。——诸葛亮《出师表》
霜露所均。——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有无不均。——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均壹(公平专一);均浃(平均而普遍);均人(官名。周礼地官之属。掌平均土地征役);均徧(公平周徧);均辨(公平);均平(均匀公平);均遍(均匀周遍);均种(指种植的间隔均匀适度)
(4) 等同,相同
德虽如舜,不免形均。——《荀子·君子》
(5) 又如:均权(权势相等);均科(同等之罪);均敌(犹对等);均礼(行对等之礼)
动词
(1) 使…同样;平分
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续资治通鉴》
(2) 又如:均摊;均贫富
(3) 调和,调节 。如:均两浙杂税;均和(调和,协调);均节(调节);均适(调节适应)
(4) 衡量,比较
均之二策。——《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如:均工(按日计酬)
副词
(1) 皆,都,全部
均欲奋勇出城。——《广东军务记》
均被火烧。
(2) 又如:诸事均已办妥
名词
(1) 一种制造陶器所用的转轮,又称“陶旋轮”,后喻国政
秉国之均。——《诗·小雅·节南山》
犹立朝夕于运均之上。——《管子·七法》
(2) 单位,用以度量其他同类量的标准量,特指古代的一种重量单位,古代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夫先王之制钟也,大不出均,重不过石。——《风俗通义·钟》
辍舂哀国均。——《文选·任昉·出郡傅舍哭范仆射》
令官作酒,以二千五百石为一均。——《汉书》
(3) 中国水名 。汉水支流之一,上、中游为河南淅河,至河南淅川县与丹水合为均水,也称“丹江”
(4) 中国州名 。今为湖北省均县
(5) 中国宋代瓷窑名,在今河南省禹县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giun1 [梅县腔] giun1 [台湾四县腔] giun1 [客英字典] giun1 [东莞腔] giun1 [客语拼音字汇] giun1 [陆丰腔] giun1 [沙头角腔] giun1 [海陆丰腔] giun1
◎ 潮州话:geng1(kurng) [揭阳]gêng1[潮阳]ging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均 | 居勻 | 見 | 諄 | 平聲 | 眞 | 合口三等 | 臻 | 諄 | kĭuĕn | kjyn/kvi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古水名
沾,沾水,出 上党壶关东入 淇。从水,占声。——《说文》
(2) 淇水支流。源出山西省壶关县南赵掌尖老山南麓,东流入河南省,至鹤壁市西注入淇水。今上流建有弓上水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dem1 zam1 [海陆丰腔] zham1 dem1 dep7 [东莞腔] zam1 [陆丰腔] zham1 [客英字典] zham1 diam1 [台湾四县腔] zam1 dem1 dep7 [梅县腔] zham1 [宝安腔] zam1 tiam1 [沙头角腔] zam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霑 | 張廉 | 知 | 鹽B | 平聲 | 鹽 | 開口三等 | 鹽B | 咸 | triem/tyem | ţĭɛ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