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辟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指诸侯,历代君主。
《逸周书·武穆解》:“咸康于民,卿格维时,监于列辟。” 卢文弨 注:“列辟,周上世之贤君也。” 汉 司马相如 《封禅文》:“歷选列辟,以迄於 秦 。” 唐 柳宗元 《柳宗直<西汉文类>序》:“列辟之达道,名臣之大范。” 童宗说 注:“列辟,人主也。”
指公卿诸官。
唐 王维 《京兆尹张公德政碑》:“天子犹日省三揖列辟,日听万方舆颂。” 赵殿成 笺注:“ 班固 《典引》:‘德臣列辟,功君百王。’ 李周翰 註:‘列辟,百官也。’”
引证解释
⒈ 指诸侯,历代君主。
引《逸周书·武穆解》:“咸康于民,卿格维时,监于列辟。”
卢文弨注:“列辟,周上世之贤君也。”
汉司马相如《封禅文》:“歷选列辟,以迄於秦。”
唐柳宗元《柳宗直<西汉文类>序》:“列辟之达道,名臣之大范。”
童宗说注:“列辟,人主也。”
⒉ 指公卿诸官。
引唐王维《京兆尹张公德政碑》:“天子犹日省三揖列辟,日听万方舆颂。”
赵殿成笺注:“班固《典引》:‘德臣列辟,功君百王。’ 李周翰註:‘列辟,百官也。’”
列辟的网络释义
列辟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刀,本义:割,分)
(2) “裂”的古字。分割;分解
列,分解也。——《说文》
古者列地建国。——《荀子》
大袂列。——《管子·五辅》。注:“决之也。”
两骖列两服入厩。——《荀子·哀公》。?
(3) 又如:列断(裂断);列地(列土。分地封侯);列缺(高空中闪电所现出的空隙闪电);列土分茅(古代帝王用茅土分封诸侯的仪式)
(4) 排列
列敌度宜谓之义。——《太玄·玄摛》。注:“序也。”
森然布列。——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张筵列鼎。——清· 周容《芋老人传》
奇峰错列。——《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江岸列营。——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5) 又如:列树(成列的树木);列石(排列成行的石块);列待(排列待立);列炬(排列火炬);列秧(按品级排列)
(6) 收列;列入 。如:代表姓名列后;列入议程
(7) 陈列;摆开
小者坐列贩卖。——晁错《论贵粟疏》
(8) 又如:列缋(陈列绘画);列兵(陈兵,驻扎军队);列罗(陈列);列卒(陈兵布阵);列陈(摆开阵势。陈,通“阵”)
(9) 安排;给予
如谥,臣子所谏列也,诔生时所行,为之谥。——王充《论衡》
(10) 布置
太尉列卒取(捉拿)十七人。——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11) 对立
故下与官列法,上与君分威。——《管子》
(12) 又如:列眉(两眉对列)
(13) 罗列 。如:列胪(犹罗列);列罗(罗列;陈列)
(14) 开列
列贾五百金。——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15) 又如:列为甲等
(16) 假借为“迾”。遮遏,阻止
山泽列而不赋。——《礼记·玉藻》
名词
(1) 排列有序的行列(竖排称“行”,横排称“列”)
火三列。——《礼记·丧大记》。疏:“行也。”
其土堰前列、伏水火而死者,不可胜数也。——《墨子·兼爱下》
是以差轮爪牙之士,比列其舟车之卒。——《墨子·天志下》
故仁人用兵,聚则成卒,散则成列。——《荀子·议兵》
陈力就列。——《论语·季氏》
比诸侯之列。——《战国策·燕策》
既济,而未成列。——《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今井阱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史记·淮阴侯列传》
(2) 又如:第三列;列从(行列相从);列树(成行的树木);列列(行列分明)
(3) 职务;职位
入而未定列。——《左传·僖公十五年》
轻重以列。——《左传·昭公十三年》。注:“位也。”
翟无列于王室。——《国语·周语》。注:“位次也。”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史记·屈原列传》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 廉颇争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 又如:列籍(名列;位列)
(5) 店肆
小者坐列贩卖。——《汉书·食货志上》
(6) 序次
以日星为纪,故事可列。——《礼记·礼运》
(7) 又如:列坐(列席,在座的人);列次(次第,排列顺序)
(8) 假借为“烈”。功业
贪夫徇财兮,列士殉名。——《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9) 姓
形容词
(1) 众,各
富于列国之君。——《史记·货殖列传》
(2) 又如:列民(犹众民);列邦(各国);列臣(诸大臣);列列(众多);列都(各城邑)
(3) 高大 。如:列岳(高大的山岳)
(4) 一般的 。如:列观(一般的宫殿)
(5) 假借为“洌”。水清醇,洁净
天地干燥,水纠列之时也。——《管子·度地》
量词
用于成行列的东西 。如:一列火车
副词
(1) 依次
华月照方池,列坐金殿侧。——汉· 刘桢《感遇》
(2) 又如:列拜(依次叩拜);列席(列坐。依次而坐);列序(依次排列)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liet8 [台湾四县腔] liet8 [梅县腔] liet8 [海陆丰腔] liet8 [客语拼音字汇] lad6 liad6 [陆丰腔] liat8 [沙头角腔] liet8 [宝安腔] let8 [东莞腔] let8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株 | 陟輸 | 知 | 虞 | 平聲 | 虞 | 合口三等 | 遇 | 虞 | ţĭu | tryo/tiu |
详细解释
bì
名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卩,从辛,从口。“卩”,音
,甲骨文象人曲膝而跪的样子。“辛”,甲骨文象古代酷刑用的一种刀具。本义:法律,法度)(2) 同本义
辟,法也。从卩、从辛,节制其罪也。从口,用法者也。——《说文》
“辟言不信”。(法度之言,而不听信。)——《诗·小雅·雨无止》
(3) 君主
辟遏有德。——《汉书·五行志》。注:“天子也。”
皇王(指周武王)维(语气词)辟。——《诗经·大雅·文王有责》
(4) 又如:复辟
(5) 古称官吏
厥辟不辟。——《礼记·坊记》
三卿一长曰辟。——《周书·武顺》
正殿路寝,用朝群辟。——《文选》
(6) 罪,罪行
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汉书》
动词
(1) 通“避”。回避,躲避
使咸知王之好恶辟行之。——《周礼·掌交》
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左传·庄公九年》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论语·宪问》
行辟人可也。——《孟子》
不辟死伤。——《荀子·荣辱》
文王之所辟(后作“避”)风雨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高祖尝(曾经)辟吏。——《史记·张丞相列传》
(2) 又如:辟邪(避免或驱除邪恶)
(3) 征召来授予官职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后汉书·张衡传》
(4) 另见
其它字义
pì
动词
(1) (形声。从门,辟声。本义:打开,开启)
(2) 同本义
辟,开也。——《说文》
辟四门。——《虞书》
辟户为之乾。——《易·系辞传》
唇吻翕辟。——《聊斋志异·促织》
语毕而宫门辟。——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又如:辟阖(开合);辟翕(开合);辟门(开门。后比喻广开贤路,访求人才);辟面(辟头。开头,起首);辟道(开道);
(4) 开辟;开拓
欲辟土地。——《孟子·梁惠王上》
周宣王辟国千里,非贪侵也。——《盐铁论·地广》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5) 又如:辟地(开辟疆域);辟土(开拓疆域)
(6) 驳斥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7) 又如:辟谣;辟佛(反佛教,驳斥佛理);辟驳(驳斥)
(8) 开垦
农辟地。——《商君书·弱民》
隙地未尽辟。——清· 洪亮吉《治平篇》
(9) 又如:辟田(开垦田地。同辟土);辟治(开发治理);辟除(开垦)
(10) 屏除;驱除
举公义,辟私怨。——《墨子·尚贤上》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为为己。——《孟子·梁惠王上》
(11) 又如:辟邪(屏除邪恶)
词性变化
形容词
开阔;宽广
不若从炉塘道,稍迂而路辟。——《徐霞客游记》
形容词
(1) 通“僻”。偏僻
秦国辟远。——《史记·范雎传》
(2) 邪僻
境内之民无辟滛之心。——《商君书·弱民》
(3) 另见
pī
[辟头](pī tóu)同“劈头”。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pit7 [客语拼音字汇] pid5 [宝安腔] pit7 [台湾四县腔] pit7 [东莞腔] pit7 [梅县腔] pit7 [客英字典] pit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擗 | 房益 | 並 | 昔開 | 入聲 | 陌 | 開口三等 | 梗 | 清 | bʰĭɛk | bjek/bie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