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国

liè guó [lie guo]
繁体 列國
注音 ㄌ一ㄝˋ ㄍㄨㄛˊ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列国 lièguó

(1) 某一时期并存的各国

列国相争
东周列国志
various countries

词语解释

  1. 指 春秋 战国 时的诸侯国。

    《左传·庄公十一年》:“列国有凶称孤,礼也。”《史记·货殖列传》:“ 管氏 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於列国之君。” 明 王鏊 《震泽长语·经传》:“ 春秋 列国大夫会盟,多赋诗以见志。”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四篇:“ 周 室既衰,聘问歌咏,不行於列国,而游説之风寖盛。”

  2. 泛指各国并存的某一时期或各个国家。

    唐 刘禹锡 《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纪》:“ 汉 之文至列国而病, 唐 兴復起。”

引证解释

⒈ 指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国。

《左传·庄公十一年》:“列国有凶称孤,礼也。”
《史记·货殖列传》:“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於列国之君。”
明王鏊《震泽长语·经传》:“春秋列国大夫会盟,多赋诗以见志。”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四篇:“周室既衰,聘问歌咏,不行於列国,而游説之风寖盛。”

⒉ 泛指各国并存的某一时期或各个国家。

唐刘禹锡《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纪》:“汉之文至列国而病, 唐兴復起。”

列国的国语词典

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国。《左传、庄公十一年》:「列国有凶,称孤,礼也。」《文选.左思.吴都赋》:「若率土而论都,则非列国之所觖望也。」」

列国的网络释义

列国

  • 列国:词语
  • 列国:国家
  • 列国 (词语)

  • 【拼音】
  • 【基本解释】[various countries] 某一时期并存的各国。比如说在战国时期的并存的那么多国家,可以把这些国家统称为列国。
  • 近义词

    列国造句

    卡斯特罗在维护民族独立、不畏强暴方面表示出的大智大勇,博得了世界列国人民的敬佩。
    世博会是集萃人类文明成果的盛会,也是世界列国群众共享欢乐以及友谊的聚首。
    绿肥地感化以及在烟叶消费中应用地研讨停顿摘要:世界列国研讨以为,绿肥是一种很好地生物肥料。
    以色列国王满腹狐疑,问道:“我又不是执掌人生死大权的上帝,这家伙为什么找我治麻风病呢?”。
    杏坛是孔子教育光辉的象征,传为孔子讲学之处,讲述了孔子周游列国、讲学等故事。
    昔仲尼列国之大夫耳,兴礼修学于洙、泗之间,四方髦俊,斐然向风,受业身通者七十余人。
    好多年他周游列国,讲述儒家观点。
    而孔子周游列国的“克己复礼”,则是对此周朝奴隶制等级礼法制度体系的“兴亡继绝”。
    苑内河桥路相连,林水亭相映,有郑风石刻、名品荷花、壁泉飞瀑、儿童乐园、“东周列国志”石栏等。
    昔楚郑列国,而郑伯犹肉袒牵羊而迎之。
    读读孔子,你就可以周游列国。读读孙子,你就可以龙战于野。读读金庸,你就可以笑傲江湖。读读水浒,你就可以呼啸山林。读读老子,你就可以归隐山林了!世界旅游日,轻松读书,快乐。
    耶和华论列国的话临到先知耶利米。
    我必使外邦人,就是列国中的强暴人临到你这里。他们必拔刀砍坏你用智慧得来的美物,亵渎你的荣光。
    以色列国内对石油开采地使用费的争论日嚣尘上,一些人主张主权财富基金中要有活钱流通。
    东周列国,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后秦一统天下仅二世而灭,汉有七王混战之乱,唐有兵发长安之险。
    楚、郑列国,而郑伯犹肉袒牵羊迎之。
    惟耶和华是真神,是活神,是永远的王。他一发怒,大地震动。他一恼恨,列国都担当不起。
    行胡从何方,列国持何来,氍毹、、五木香、迷迭、艾蒳及都梁。
    那时,列国听见他坠落的响声就都震动,并且伊甸的一切树就是利巴嫩得水滋润、最佳最美的树都在阴府受了安慰。
    “据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六上《列国地形犬牙相错表》‘陈留县东北四十里有老邱城,为宋老邱地。

    汉字详情

    liè [lie]
    部首: 208
    笔画: 6
    五笔: GQJ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NLN
    四角: 122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刀,本义:割,分)

    (2) “裂”的古字。分割;分解

    列,分解也。——《说文》

    古者列地建国。——《荀子》

    大袂列。——《管子·五辅》。注:“决之也。”

    两骖列两服入厩。——《荀子·哀公》。?

    (3) 又如:列断(裂断);列地(列土。分地封侯);列缺(高空中闪电所现出的空隙闪电);列土分茅(古代帝王用茅土分封诸侯的仪式)

    (4) 排列

    列敌度宜谓之义。——《太玄·玄摛》。注:“序也。”

    森然布列。——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张筵列鼎。——清· 周容《芋老人传》

    奇峰错列。——《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江岸列营。——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5) 又如:列树(成列的树木);列石(排列成行的石块);列待(排列待立);列炬(排列火炬);列秧(按品级排列)

    (6) 收列;列入 。如:代表姓名列后;列入议程

    (7) 陈列;摆开

    小者坐列贩卖。——晁错《论贵粟疏》

    (8) 又如:列缋(陈列绘画);列兵(陈兵,驻扎军队);列罗(陈列);列卒(陈兵布阵);列陈(摆开阵势。陈,通“阵”)

    (9) 安排;给予

    如谥,臣子所谏列也,诔生时所行,为之谥。——王充《论衡》

    (10) 布置

    太尉列卒取(捉拿)十七人。——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11) 对立

    故下与官列法,上与君分威。——《管子》

    (12) 又如:列眉(两眉对列)

    (13) 罗列 。如:列胪(犹罗列);列罗(罗列;陈列)

    (14) 开列

    列贾五百金。——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15) 又如:列为甲等

    (16) 假借为“迾”。遮遏,阻止

    山泽列而不赋。——《礼记·玉藻》

    名词

    (1) 排列有序的行列(竖排称“行”,横排称“列”)

    火三列。——《礼记·丧大记》。疏:“行也。”

    其土堰前列、伏水火而死者,不可胜数也。——《墨子·兼爱下》

    是以差轮爪牙之士,比列其舟车之卒。——《墨子·天志下》

    故仁人用兵,聚则成卒,散则成列。——《荀子·议兵》

    陈力就列。——《论语·季氏》

    比诸侯之列。——《战国策·燕策》

    既济,而未成列。——《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今井阱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史记·淮阴侯列传》

    (2) 又如:第三列;列从(行列相从);列树(成行的树木);列列(行列分明)

    (3) 职务;职位

    入而未定列。——《左传·僖公十五年》

    轻重以列。——《左传·昭公十三年》。注:“位也。”

    翟无列于王室。——《国语·周语》。注:“位次也。”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史记·屈原列传》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 廉颇争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 又如:列籍(名列;位列)

    (5) 店肆

    小者坐列贩卖。——《汉书·食货志上》

    (6) 序次

    以日星为纪,故事可列。——《礼记·礼运》

    (7) 又如:列坐(列席,在座的人);列次(次第,排列顺序)

    (8) 假借为“烈”。功业

    贪夫徇财兮,列士殉名。——《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9) 姓

    形容词

    (1) 众,各

    富于列国之君。——《史记·货殖列传》

    (2) 又如:列民(犹众民);列邦(各国);列臣(诸大臣);列列(众多);列都(各城邑)

    (3) 高大 。如:列岳(高大的山岳)

    (4) 一般的 。如:列观(一般的宫殿)

    (5) 假借为“洌”。水清醇,洁净

    天地干燥,水纠列之时也。——《管子·度地》

    量词

    用于成行列的东西 。如:一列火车

    副词

    (1) 依次

    华月照方池,列坐金殿侧。——汉· 刘桢《感遇》

    (2) 又如:列拜(依次叩拜);列席(列坐。依次而坐);列序(依次排列)

    英文翻译

    a line; to arrange in order, classify

    方言集汇

    ◎ 粤语:laat6 lit6
    ◎ 客家话:[客英字典] liet8 [台湾四县腔] liet8 [梅县腔] liet8 [海陆丰腔] liet8 [客语拼音字汇] lad6 liad6 [陆丰腔] liat8 [沙头角腔] liet8 [宝安腔] let8 [东莞腔] let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陟輸平聲合口三等ţĭutryo/tiu
    guó [guo]
    部首: 335
    笔画: 8
    五笔: LGY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WMGI
    四角: 60103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囗”( 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2)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国,邦也。——《说文》

    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

    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丘也闻有国有邦者。——《论语·微子》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汉· 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3) 又如:齐国;晋国;郑国

    (4) 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注:“城内也。”

    三曰国禁。——《周礼·士师》。注:“城中也。”

    在国曰市井之臣。——《孟子》。注:“谓都邑也。”

    土国地漕。——《诗·邶风·击鼓》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国中(王城之内;国内);国人(国都中的人);国迁(国都迁徙);国阴(都城北郊);国郊(国都周围地名);国禁(古代国都中的禁令);国邑(城邑);国刑(城中施行的刑罚)

    (6) 国家

    聊以行国。——《诗·魏风·园有桃》

    国无有残。——《诗·大雅·民劳》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序》

    (7) 又如:国纪(旧指国家礼制与法令);国帑(国库中的钱币);国禄(国家的俸禄);国课(国税;国家税收);国器(可主持国政的人才)

    (8) 古代王、侯的封地

    汉王之国,良送至 褒中。——《史记·留侯之家》

    孟尝君就国于 薛。——《战国策·齐策》

    (9) 又如:国租(封地的田赋)

    (10) 帝王 。如:国孝(为皇帝、后妃或皇帝父母服丧);国丈(帝王的岳父);国太(帝王之母的俗称);国姻(帝王的姻亲)

    (11) 部落

    凡七十八国。 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后汉书》

    (12) 地方

    荆州北据 汉沔,利尽南海,东连 吴会,西通 巴蜀,此用武之国。—— 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魏风·硕鼠》

    (13) 家乡

    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晋书》

    (14) 姓

    英文翻译

    nation, country, nation-state

    方言集汇

    ◎ 粤语:gwok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