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信

píng xìn [ ping xin]
繁体 憑信
注音 ㄆ一ㄥˊ ㄒ一ㄣˋ

词语释义

凭信 píngxìn

(1) 依凭相信

不足凭信
trust

词语解释

  1. 相信;信赖。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吾尝笑 许 纯儒,不达文章之体,如此之流,不足凭信。” 宋 赵叔向 《肯綮录·锺馗小妹》:“ 明皇 病中之梦,何可凭信?”《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那戏文本子,多是胡諏,岂可凭信?”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七章:“他虽然听说 李自成 很礼遇 牛金星 ,但没有想到对他如此看重和凭信。”

  2. 指凭证。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廓尔喀之降》:“ 巴忠 ……遂自遣番人与 廓尔喀 讲和,愿岁纳元寳一千锭以赎其地。 廓尔喀 欲立券约以为凭信。”

  3. 亦作“ 凭信 ”。凭据,证据。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张炳垣传》:“凡因事出入,皆有伪符券以为凴信,谓之‘关凴’。”

  4. 信赖;可信。

引证解释

⒈ 相信;信赖。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吾尝笑许纯儒,不达文章之体,如此之流,不足凭信。”
宋赵叔向《肯綮录·锺馗小妹》:“明皇病中之梦,何可凭信?”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那戏文本子,多是胡諏,岂可凭信?”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七章:“他虽然听说李自成很礼遇牛金星,但没有想到对他如此看重和凭信。”

⒉ 指凭证。 清昭槤《啸亭杂录·廓尔喀之降》:“巴忠 ……遂自遣番人与廓尔喀讲和,愿岁纳元寳一千锭以赎其地。亦作“凭信”。

廓尔喀欲立券约以为凭信。”

⒊ 凭据,证据。

清叶廷琯《鸥陂渔话·张炳垣传》:“凡因事出入,皆有伪符券以为凴信,谓之‘关凴’。”

⒋ 信赖;可信。

凭信的国语词典

信赖、相信。

凭信的网络释义

凭信

  • 凭信,汉语词汇。
  • 拼音:píng xìn
  • 释义:1、指相信;信赖。2. 指凭证。3、.凭据,证据。4. 信赖;可信。
  • 凭信造句

    他们天南地北,只能凭信遥寄红豆相思之情。
    而南朝则完全相反,妇女处于社会底层,婚姻之家,数十年不相识,惟凭信命赠遗成婚。
    我们跌跌撞撞,也曾偶尔迷惘,也会失败懊恼,也有后悔失望;但是,我们用勇气一路坚持,凭信念一路高歌,靠梦想一路奋斗。国际青年节,一路向前,就能看着辉煌!
    我们并不是辖管你们的信心,乃是帮助你们的快乐。因为你们凭信才站立得住。
    在这里,空口无凭信誓旦旦的承诺,还不如用一枚金币,直接买通对方。
    剑客苍鹰队,将军白虎牙。分兵逻圁水,纵骑猎鸣沙。浪有书藏袖,难凭信达家。不堪闻晓角,吹尽落梅花。司马光 
    这整章经文的要旨在于指出,不论是甚麽身分阶层的人,不论是在任何境况,都需要凭信而行。
    我们若凭信仰战斗,就有双重的武装。
    官吏任用后,朝廷要发给他们身份等级的凭信。
    他们的榜样激励我们凭信往神那里去。他们盼望救主降临,正如我们盼望祂重临一样。
    “信用是立身之本,助学贷款是凭信用申请的贷款,大学生更应增强法制观念,充分认识到违信背约的危害,做诚实守信的模范。
    印章古称玺,是一种凭信工具,同时也是书法与雕刻相结合的一门艺术。
    当我们凭信跪下祈求得那不再屈服于罪恶的能力时,会发生什么事?
    只要缴取一定钱财,有了族人的凭信或者大汗发的路条,也就是相当你们来往的路引,一般都会相安无事。
    我们若凭信仰战斗,就有双重的武。叔本华 
    北宋初年,邮驿通信的凭信原国驿券,是一纸证明,当时又叫做“头子”。
    若无疑义,还请崔大人于此回执上署名画押以为凭信。
    我想单凭信字辈和明字辈的的徒子徒孙在这个小子面前只怕连人家的影子都摸不找,真的要想对付他还得菩提院的长老出手,不过这人选嘛…
    尾生,您既能守住这相约的凭信,为何守不住相守的誓定?一念之差,生生毁了一世的情份。
    程天羽洒然转身,面向吴科伟时手里已多了张凭信吴老板,在下出价十万……不,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两,待会要是真被我购得,你还得找我一两。

    汉字详情

    píng [ping]
    部首: 214
    笔画: 8
    五笔: WTFM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OGHN
    四角: 22217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几,从任。几,矮而小的桌子。任,凭借。本义:倚靠)

    (2) 同本义

    恁,依也。——《小尔雅》

    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三国演义》

    或凭几学书。——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李煜《浪淘沙》

    (3) 又如:凭几(凭靠几案);凭肩(以手靠在别人肩上);凭脉(搭脉)

    (4) 依托;仰仗

    不凭其子,灵公夺而里之。——《庄子·则阳》

    凭恃其众。——《左传·哀公七年》

    (5) 又如:凭附(依附;依靠);凭妖(依托妖言);凭狐(喻依仗他人权势的人);凭城(据城以守);凭系(依托维系);凭负(依恃);凭托(依仗,依托);凭高(登临高处);凭虚(凌空)

    (6) 根据 。如:凭按(据以查验);凭限(官员赴任文凭上规定的期限);凭说(辩白的证据);凭臆(凭主观推测立说);凭应(依据瑞应);凭断(据以判断);凭龟(以龟卜为据)

    名词

    证书 。如:凭票(凭据);凭验(凭证,凭据);凭文(用作凭证的官方文书);凭引(证明身分的凭据);凭由(官府发给的凭证);凭限(写明有效期限的证书)

    (1) 不论;不管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又如:凭你跑得多快,我也赶得上

    (3) 如此

    原来凭地可恶,把我轻薄也罢,如何触伤我父亲。——《石点头》

    英文翻译

    lean on, depend on, rely on

    方言集汇

    ◎ 粤语:pang4
    ◎ 潮州话:bêng5(pêng) [澄海、饶平]pêng5(phê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六蒸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扶冰平聲開口三等bʰĭəŋbing/biong
    xìn,shēn [xin,shen]
    部首: 221
    笔画: 9
    五笔: WYG
    仓颉: OYMR
    四角: 20261

    详细解释

    xìn

    形容词

    (1) (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2) 同本义

    信,诚也。——《说文》

    有诸已之谓信。——《孟子》

    信,言合于意也。——《墨子经》

    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白虎通·情性》

    定身以行事谓之信。——《国语·晋语》

    期果言当谓之信。——《贾子道术》

    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礼记·经解》

    信誓旦旦。——《诗·卫风·氓》

    反贼无信!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三国演义》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庄公十年》

    信而见疑。——《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则是无信。——《世说新语·方正》

    (3) 又如:信行(信用;守诺言);信人(讲守信用的人)

    (4) 真实,不虚伪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谓为信然。——《三国志·诸葛亮传》

    其事信。——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5) 又如:信官(诚实不欺的官员);信赏(悬赏);信赏钱(悬赏金);信人(诚实的人)

    动词

    (1) 相信;信任

    不我信兮。——《诗·邶风·击鼓》

    且单于信女,使昫人死生。——《史记·苏武传》

    不自信。——《战国策·齐策》

    亲之信之。——诸葛亮《出师表》

    犹信。——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笑而不信。——宋· 苏轼《石钟山记》

    (2) 又如:信不及(不能相信;不敢相信);不信邪;信得过;信爱(信任喜爱);信纳(相信采纳);信不信由你;听其言而信其行

    (3) 守信用

    已诺不信则兵弱。——《荀子·富国》

    小信未孚。——《左传·庄公十年》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贾谊《过秦论》

    信义著于四海。——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信义安所见。——《汉书·李广苏建传》

    虏帅失信。——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4) 住宿两夜

    有客宿宿,有客信信。——《诗·周颂·有客》

    子庚门于纯门,信于城下而还。——《左传·襄公十八年》

    (5) 证实;应验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

    (6) 知晓

    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岁乎?——《聊斋志异》

    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陆游《蝶恋花》

    (7) 又如:信道(知道;料道)

    名词

    (1) 信约;盟约

    以继好结信。——《左传·襄公元年》

    (2) 符契;凭证

    行而无信。——《战国策·燕策》

    (3) 又如:信笼(内盛物品后封口加盖印信的箱笼);刻木为信

    (4) 持有信物的外交使臣或传送函件或口头消息的人

    宜急追信改书。——《资治通鉴》

    越绝粮,使 素忠为信,告粜于吴。——《越绝书》

    司空郑冲驰遣信就 阮籍求文。——《世说新语·文学》

    (5) 又如:信使(使者)

    (6) 通“讯”。音讯

    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李白《大堤曲》

    (7) 又如:信耗(信息;消息);信炮(按约定信号所放之炮);信音(音信;消息);通风报信;凶信;信鸽;信鸿;信鸟;信问(信息)

    (8) 书信,信件(晚起义。先秦两汉的书信又用“书”字表示)

    函使报信。——清· 袁枚《祭妹文》

    (9) 又如:信局(投递信件的机构);私信;挂号信;平信;死信;匿名信;信箱;信筒;信简(书信)

    (10) 姓

    副词

    (1) 放任;随便

    要不拿出纲纪来,信着他胡行乱做,就不成个人家。——《醒世姻缘传》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2) 又如:信口胡沁(信口胡吣。不顾事实,随便乱说);信着(任着;任凭);信手拈来;信步

    (3) 果真,的确

    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史记·华佗传》

    烟涛微茫信难求。——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信知生难恶。——唐· 杜甫《兵车行》

    信造化之尤物。——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shēn

    (1) 古同“伸”,舒展开。

    (2) 古同“伸”,表白。

    英文翻译

    trust, believe; letter

    方言集汇

    ◎ 粤语:seon3
    ◎ 客家话:[宝安腔] sin5 [梅县腔] sin5 [东莞腔] sin5 [客英字典] sin5 [客语拼音字汇] xin4 [沙头角腔] sin5 [台湾四县腔] sin5 [海陆丰腔] sin5 [陆丰腔] sin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二十一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息晉眞A去聲開口三等眞Asĭĕnsinh/si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