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经周折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jī
名词
(1) (象形。本义:古人席地而坐时有靠背的坐具)
(2) 同本义
几,坐所以凭也。——《说文》
掌五几五席之名物。——《周礼·司几筵》。注:“五几:左右玉雕彤漆素。”
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考工记·匠人》
几杖,所以扶助衰也。——《白虎通·致仕》
必操几杖以从之。——《礼记·曲礼》
有司以几筵舍奠于墓左。——《礼记·檀弓》。疏:“依神也。”
或肆之筵,或授之几。——《诗·大雅·行苇》
(3) 又如:几杖(供老人依靠的小桌子和支撑用的手杖。古代赐几杖,表示敬老的礼节);几席(几和席,为古人凭依、坐卧的器具);几榻(靠几与卧榻,常用以泛指日用器具);几簟(几席)
(4) 后专指有光滑平面、由腿或其它支撑物固定起来的小桌子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几案(桌子。因几案用于办公,因以代表公牍文书);几案之才(处理公文的才能);几筵(古代称祭席与灵座;筵席,几席);几上肉(案上的肉,比喻任人宰割)
名词
(1) 苗头;预兆
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几。——唐· 苏涣《变律》
(2) 又如:几先(预兆,事先)
(3) 政务。通“机”
或问为政有几。——《法言·先知》。注:“要也。”
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文心雕龙·情采》
副词
(1) 表示非常接近,相当于“几乎”、“差不多”
汉之为 汉,几四十年矣。—— 汉· 贾谊《论积贮疏》
几死者数矣。——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几自刭死。(几,“几几乎”的省略写法)——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通“凌”。)——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几欲先走。——《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磴几不可登。——清· 姚鼐《登泰山记》
几自疑身外即战场。——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有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之语。——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几有(几乎有;具有);几首(方言。那边);几虚(几乎徒然);几几乎(几几。几乎,差不多)
形容词
(1) (会意。从戌。戌,兵守也。本义:细微,隐微)
(2) 同本义
幾,微也,殆也。——《说文》
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易·系辞》传
一日二日万几。——《书·皋陶谟》
事父母几谏。——《论语》
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系辞》
(3) 危险
本不固者末必几。——《墨子》
动词
(1) 接近;达到
几,近也。——《尔雅》
月几望。——《易·小畜》
知乐则几于礼矣。——《礼记·乐记》
意几乎后言。——《庄子·天地》
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作此之由乎?——清· 刘开《问说》
夫工艺非细事也,西人之神明规矩亦断非一蹴可几也。——清· 郑应《盛世危言·技艺》
(2) 另见
jǐ
数量词
(1) (会意,本义:微,隐微)
(2) 表示肯定观念,意思是“虽少但仍有一些”
几家深树里,一火夜渔归。——唐· 项斯《江村夜归》
见哥哥如此分析,以为理之当然,绝无几微不平的意思。——《醒世姻缘传》
(3) 又如:添几件衣服;给下一个人留下几朵花;几般儿(好几样,好几种;多么地;何等地);几见(极少见到);几微(一点;些微);几回价(几回家。几次地,多次地)
(4) 表示否定概念意思是“不多”“没有多少”
韩子亦无几求。——《左传·昭十六年》。注:“言所求少。”
(5) 又如:所剩无几
(6) 表示疑问,用以询问数目的多少
几为之笑而不陵我?——《左传·昭公十六年》
子来几日矣?——《孟子·离娄上》
崔九堂前几度闻。—— 唐·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几处早莺争暖树。——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其几千里。——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读书者有几。——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唐· 杜牧《阿房宫赋》
未几,敌兵果舁炮至。(未几,没有多久,一会儿。)——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变诈作假,欺骗。几何,多少。)——《聊斋志异·狼三则》
(7) 又如:几里路;几天;几何(多少;若干);几化(方言。多少);几多(多少);几许(多少,若干);几数(多少)
代词
(1)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什么” 。如:不知征马几时归;几样(怎样地,多么地)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i3 [梅县腔] gi1 [客语拼音字汇] gi1 [客英字典] gi3 gi1 [宝安腔] gi3 [海陆丰腔] ri3 [陆丰腔] gi1
◎ 潮州话:gi2 (kí) gi1 (ki)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几 | 居履 | 見 | 脂A開 | 上聲 | 紙 | 開口三等 | 脂A | 止 | kjiix/kii | ki |
详细解释
jīng
名词
(1) (古字为“巠”。形声。从糸(
),表示与线丝有关,巠声。本义: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2) 同本义
经,织也。——《说文》。按,从丝为经,衡丝为纬,凡织,经静而纬动。
经,经纬以成缯帛也。——《玉篇》
毋失经纪。——《礼记·月令》
经正而后纬成。——刘勰《文心雕龙》
(3) 又如:经布(来回穿梭织布)
(4) 南北纵贯的道路或土地
凡地东西为纬,南北为经。——《大戴礼记·易本命》
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
(5) 又如:经途(南北向的道路);经涂(南北向的道路)
(6) 常道。指常行的义理、准则、法制
经,常也。——《广雅》
拂经。——《易·颐》
武之美经也。——《左传·宣公十二年》
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十五年》。疏:“经者,纲纪之言也。”
经也者,常也;权也者,达经也。——柳宗元《断刑论》
(7) 又如:经权(原则与权宜);经榜(旧时为死者做法事时张贴的榜文);经事(经典规定的常道)
(8) 经典
(9) 历来被尊奉为典范的著作
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白虎通·五经》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李白《嘲鲁儒》
辛苦遭逢起一经。——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治经为博士。——《资治通鉴·汉纪》
执经叩问。——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先生授经。——清· 袁枚《祭妹文》
(10) 又如:《道德经》;《十三经》;诵经;引经注典;博古通经
(11) 特指宗教典籍。如:《佛经》;《圣经》;《古兰经》;经纸(写佛经的黄纸);经堂(佛堂);经资(僧道为人诵经得到的钱);经折(折装的佛经小本或用以记事的小本子);经偈(佛经和偈子)
(12) 指某一学科的专门著作。如:《山海经》;《水经》;《茶经》
(13) 月经 。如:痛经;经前;经后;调经;经水;经信(妇女月经)
(14) 中医称经脉,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
技经肯綮。——《庄子·养生主》
(15) 又如:经穴;经络
(16) 中国古代图书目录四部(经、史、子、集)分类法中指儒家经典及小学(文学、音韵、训诂)方面的书
诸子及经史。——明· 顾炎武《复庵记》
(17) 中国古地名 。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东北
(18) 通“径”。小路,途径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荀子·劝学》
邪心胜则事经绝,事经绝则祸难生。——《韩非子·解老》
动词
(1) 治理
经世之条理。——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经邦(治国);经国济民(治理国家,普济万民);经济之才(治理济世的志向);经济之才(经邦济世;治理国家的才干);经维之才(治理国家的才能)
(3) 经过,经历
经德不回。——《孟子》
经日乃厌倦。——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经三日三夜。——《世说新语·自新》
其所已经者。——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其所未经者。
(4) 又如:经练(经历;经验);经涉(途中跋涉);经经眼(过目;看看);经行(行程中经过);经见(经历和见识);经官起诉(到官府起诉)
(5) 经营;料理
为夫妇外内,以经二物。——《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经理宇内。——《史记·秦始皇本纪》
经国之大业。——曹丕《典论论文》
(6) 又如:经催(负责催收租税);经划(经营筹划);经画(经营筹划);经量(清查丈量,经营规划);经账(旧时出卖田产时,写明田产的亩数、边界、价格等内容的账单)
(7) 量度;筹划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诗·大雅·灵台》
古者经井田。——《盐铁论·相刺》
(8) 又如:经治(筹划治理);经远(长远谋划);经筭(筹划谋算)
(9) 上吊,缢死
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
灵王经而死。——《公羊传·昭公十三年》
经其颈于树枝。——《史记·田单传》
(10) 又如:经死(上吊而死)
形容词
(1) 正常;经常
其语闳大不经。——《史记》
(2) 又如:经入(指常规赋税收入);经用(经常用度);经惯(老练,有经验);经赋(常规赋税)
(3) 另见
jìng
动词
(1) 纺织,把纤维拧成纱
吾始经之而不可更也。——《韩非子》
叔叔伯伯来经布,廿五个筒子满一车。——《中国歌谣资料》
(2) 〈方〉∶织布之前,把纺好的纱或线密密地绷起来,来回梳整,使成为经纱或经线 。如:经纱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在“田”里加四点,郭沫若认为“周象田中有种植之形。”有稠密和周遍的意思。小篆析为会意,从用口。段玉裁认为,善用口则周密。本义:周密;周到而没有疏漏)
(2) 同本义
周,密也。——《说文》
忠信为周。——《国语·鲁语》
自周有终。——《礼记·缁衣》。注:“忠信曰周。”
人不可不周。——《管子·人主》。注:“谓谨密也。”
其藏之也周。——《左传·昭公四年》
辅周则国必强。——《孙子·谋政》
责己也重以周。——唐· 韩愈《原毁》
(3) 又如:周悉(周密);计划不周;周谋(周密的谋划);周严(周密严谨);周谨(周密谨慎);周虑(周密考虑)
(4) 稠密;紧密
橐之而约则周也。——《周礼·考工记·函人》
具车徒以受地必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注:“密也。”
盟所以周信也。——《左传·襄公十二年》。注:“固也。”
(5) 又如:周置(密布);周云(密云,浓云);周闭(严密隐蔽内情)
(6) 亲密,亲切,熟悉而情深
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韩非子·说难》
虽有周亲,不如仁人。——《论语·尧曰》
(7) 又如:周笃(亲密深厚);周厚(亲密深厚);周亲(至亲);周党(至亲好友)
(8) 周到,处处留意和体贴;周全;全面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韩愈《原毁》
(9) 又如:周致(周到严格);周细(周详);周悉(周到详尽);周委(周详委曲)
(10) 完备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韩愈《原毁》
(11) 又如:周置(周全;办理);周庇(周全;庇护);周足(完备;充足);周普(完备;普遍);周方(周全方便)
(12) 遍及;普遍
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柳宗元《封建论》
周身之帛缕。——唐· 杜牧《阿房宫赋》
(13) 又如:周身温暖;周谒(遍访);周览(遍览;巡视);周顾(环视);周观(纵观;遍览)
(14) 诚,忠信
公不周乎伐郑也。——《谷梁传·成公十七年》
名词
(1) 周围
大城不可以不完,郭周不可以外通。——《管子·八观》
(2) 又如:周驰(京城周围专供帝王车马行驶的道路);周回(周围);周合(四周合拢);周城(古代天子之城。周围城垣回绕不缺,与“斩城”对称)
(3) 拐角儿
有杕(
:挺立貌)之杜,生于道周。——《诗·唐风·有杕之林》(4) 星期 。如:周末;上周
(5) 朝代名
(6)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后建立,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市南)。历史上称平王东迁以前为西周,以后为东周。公元前256年为秦所灭,共历三十四王,八百多年
周景王之无射(
)。(《国语》记载, 周景王二十四年即公元前521年铸成“无射”钟。)—— 宋· 苏轼《石钟山记》(7) 南北朝时,宇文觉代西魏称帝,国号周。史称北周。为隋所灭
(8) 唐时,武则天临朝执政,改国号为周
(9) 五代时,郭威继后汉称帝,国号周。史称后周。960年为宋所灭
(10) 姓
动词
(1) 绕一圈,环绕
逐之,三周华不注。(山名。)——《左传·成公二年》
垣墙周庭。——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又如: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周屈(环绕盘曲);周沓(回环错杂);周圆(循环);周转(运转,运行);周复(循环;反复)
(3) 保全
小智非周身之务。——《萤火赋》
(4) 又如:周方(帮助;关照;周全)
(5) 通“週”。周济;救济
靡人不周。——《诗·大雅·云汉》
君子周急不继富。——《论语·雍也》
周天下。——《礼记·月令》
周贫济老,咱们先倒挫磨起老奴才来了?——《红楼梦》
(6) 又如:周才(济世之才);周亟(救济急难);周急(周济困急);周务(济事,成事);周养(周济供养)
(7) 合,适合
宫室器械周于资用。——《韩非子·难二》
(8) 又如:周容(敬合取容);周和(谐合)
(9) 巩固
盟,所以周信也。——《左传·哀公十二年》
(10) 又如:周固(牢不可破)
(11) 保密
周而成,泄而败。——《荀子·解蔽》
(12) 通“调”(
)调和,协调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楚辞·离骚》
贵其周于数。——《淮南子·原道》。注:“周,调也。”
立手四时之周。——《韩诗外传》
动词
(1) 回
週,回也。——《玉篇》
(2) “週”同“周”
週,俗周字。——《正字通》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ziu1 [梅县腔] zhu1 zhiu1 [客语拼音字汇] zu1 [客英字典] zhiu1 [台湾四县腔] zu1 ziu1 [海陆丰腔] zhiu1 [宝安腔] zu1 (ziu1) [沙头角腔] zu1 [陆丰腔] zhi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周 | 職流 | 章 | 尤 | 平聲 | 尤 | 開口三等 | 尤 | 流 | cju/tjou | tɕĭəu |
详细解释
shé
动词
(1) 断而犹连 。如:扁担折了;折腿烂手的人(指没有什么本领的人)
(2) 使断成两截(如在变形应力或张应力下)
别太使劲,不然绳子就要折了
(3) 生意亏损 。如:折耗;折本儿;折阅(商品减价销售)
(4) 另见
zhē
动词
(1) ∶翻,翻转 。如:折个跟斗(折斤斗)
(2) 倒过来倒过去
只管把果子折在一个碟子里,端着就走。——《红楼梦》
(3) 又如:开水太烫,拿两个杯子折一折就凉了
(4) 另见
zhé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右边是斧子(斤),左边是断开的“木”,意即斤砍断木。后来断木演变为“手”,意为用手拿斧弄断东西。本义:折断)
(2) 同本义
折其右肱。——《易·丰》
兑为毁折。——《易·说卦》
无折我树杞。——《诗·郑风·将仲子》
折疡之祝药。——《周礼·疡医》
设折俎。——《仪礼·特牲礼》
无折骨。——《左传·哀公元年》
兔走触株,折领而死。——《韩非子·五蠹》
堕而折期髀。——《淮南子·人间训》
白草折。——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触柱折辕。——《汉书·李广苏建传》
折臂断足。——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 又如:骨折;兰摧玉折;折针儿(断针。比喻不值钱的东西);折伐(拗折砍伐);折首(砍首);折脚铛(断脚锅);折齿(折断牙齿)
(4) 引申为曲折;弯
折,曲也。——《广雅》
河九折入于海。——《淮南子·览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5) 又如:折身(曲身);折行(水曲折流行);折简(折札);折水(回旋的流水);折还(曲行。古代礼节,表示行进的一种步法);折盘(回旋貌;盘曲貌);折腰步(走路时摆动腰肢,扭捏作态);折脖子(低头)
(6) 反转;改变方向
骊山北构而西折。—— 杜牧《阿房宫赋》
(7) 又如:折旋(折回来,返回);折身(转身);折易(辟易。改变方向行走)
(8) 屈服;折服
则周必折而入于 韩。——《战国策·西周策》
晚救之,韩且折而入于 魏,不如早救之。——《战国策》
(9) 又如:折伏(制服,使屈服);折愧(折辱,侮辱);折慢幢(使傲慢者折伏);折意(忍性屈情)
(10) 挫伤,挫折
折其骄气。——宋· 苏轼《教战守》
折北不救。——《汉书》。颜师古注:“折,挫也。”
(11) 又如:折食料(不敢当此厚遇而折了寿数);折草料(不敢承受厚遇,怕折寿)
(12) 折合;抵当
每日早上,还折两个钱与你买点心吃。——《儒林外史》
(13) 又如:折帕(以银子代替书帕);折过(互相抵消);折兑(折算调换);折充(折合抵充)
(14) 损失;减损
魏延左冲右突,不得脱身,折兵大半。——《三国演义》
(15) 又如:折除(减损);折福(折损福分);折损(损伤;损失);折消(消除)
(16) 夭折;死亡 。如:折短(夭折);折摇(死亡)
(17) 判断;裁决 。如:折讼(判决诉讼案件)
(18) 杜绝,闭 。如:折口(闭口);折拗(犹中断)
(19) 折磨 。如:折割(折磨);折堕(折磨);折蹬(折磨;挫折);折挫(折磨);折坠(折磨;毁坏)
(20) 毁坏
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孔子·九地》
名词
(1) 账册 。如:存折
(2) 按原数减去其中的成数 。如:打八折
(3) 汉字笔画名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法书要录》
(4) 又如:横、竖、撇、点、折
(5) 戏曲名词。元、明杂剧剧本中的一个段落,每剧大都四折 。其中可单独演出的一折,叫“折子戏”
(6) 姓
动词
(1) 折叠
折叠环复。(往复环绕。)——明· 魏禧《大铁椎传》
折藏之。——《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折袖(袖口翻出一块的服装式样,供习武时穿用);折本(古代由长卷折叠成的书本);折扇
(3) 转折;曲折
折遇墙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又三四折。——清· 林觉民《与妻书》
名词
(1) 折子 。如:经折;奏折;折片(清代称奏文为折片);折奏(直达皇帝的奏章)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ad5 zed5 [台湾四县腔] zat7 zat8 [客英字典] zhet7 [海陆丰腔] zhat7 zhat8 [梅县腔] zhat7 cak7 [东莞腔] zet7 zap7 [沙头角腔] ziet7 [宝安腔] zet7 [陆丰腔] cak7
◎ 潮州话:zih8(chîh) zih4(chih)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嗁 | 杜奚 | 定 | 齊開 | 平聲 | 齊 | 開口四等 | 齊 | 蟹 | de/dei | dʰie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