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棚

liáng péng [ liang peng]
繁体 涼棚
注音 ㄌ一ㄤˊ ㄆㄥˊ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凉棚 liángpéng

(1) 夏天专门用于遮阳乘凉的棚

mat shed;mat-awning

词语解释

  1. 亦作“凉棚”。夏季用以蔽日取荫的棚子。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结棚避暑》:“ 长安 富家子 刘逸 、 李闲 、 卫旷 ……每至暑伏中,各於林亭内植画柱,以锦綺结为凉棚。设坐具,召 长安 名妓间坐,递相延请,为避暑之会。”《老残游记》第三回:“池子北面是个 吕祖殿 ,殿前搭着凉棚。” 老舍 《茶馆》第一幕:“隔窗可见后院,高搭着凉棚,棚下也有茶座儿。”

  2. 指远望时平放在额前的手掌。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六章:“走到桥头,用手在眼眉上边搭了个凉棚,极力远望。”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凉棚”。

⒉ 夏季用以蔽日取荫的棚子。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结棚避暑》:“长安富家子刘逸、李闲、卫旷 ……每至暑伏中,各於林亭内植画柱,以锦綺结为凉棚。设坐具,召长安名妓间坐,递相延请,为避暑之会。”
《老残游记》第三回:“池子北面是个吕祖殿,殿前搭着凉棚。”
老舍《茶馆》第一幕:“隔窗可见后院,高搭着凉棚,棚下也有茶座儿。”

⒊ 指远望时平放在额前的手掌。

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六章:“走到桥头,用手在眼眉上边搭了个凉棚,极力远望。”

凉棚的国语词典

四面无墙,遮阳纳凉的棚子。《老残游记》第三回:「殿前搭著凉棚,摆设著四五张桌子,十几条板櫈卖茶,以便游人歇息。」「小朋友最喜欢在凉棚下听老爷爷讲故事。」

凉棚的网络释义

凉棚

  • 凉棚,拼音liángpéng,出自 《开元天宝遗事·结棚避暑》。
  • 凉棚造句

    他们坐在花园尽头由叶子搭成的凉棚下观看落日。
    菜园里最大的收获就是丝瓜了。丝瓜藤沿着架子形成了一个“丝瓜凉棚”。一阵风吹来,丝瓜一根根在凉棚下随风摇摆,朵朵黄色的丝瓜花点缀其中,散发出阵阵花香。想吃丝瓜了,就随手摘两根,真是新鲜极了!
    你的篷帆是用埃及绣花细麻布作的,可以作你的大旗。你的凉棚是用以利沙岛的蓝色,紫色布作的。
    那些坐在阳光照入一侧的乘客,纷纷举起报纸、手提袋甚至阳伞罩在头上,搭起“凉棚”蔽阴。
    防锈、刷油漆项目:广告牌、围栏网、凉棚挂、管道、金属构架、高炉、化工反应塔等设备刷油,防腐蚀、白蚁防治工程。
    四位游客来到葡萄沟,看到葡萄蔓顺着葡萄架盘缠着,一片片绿叶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深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刘震撼手搭了个凉棚,仔细打量着土丘那边是一片茂密的红柳林。
    造型如革命京剧中八路军侦察员的军人,如果配以手搭凉棚的动作效果更佳。
    印象中,孙悟空这个最受欢迎的中国卡通人物,总是充满了童趣的可爱猴子形象,手搭凉棚、不停地抓耳挠腮。
    本周五起,游客在位于卢湾区的世博园区鲁班路出入口处排队入园,不仅有凉棚可供遮阳避雨,遇上高温,安装在凉棚上的喷雾设备还会为游客带来丝丝凉意。
    按用途分,棚可分为喜棚、丧棚、凉棚、冰棚等,按搭棚用料不同则可分为席棚、布棚等。
    这日也不例外,张根生手搭凉棚,与往常一般看了过去,虽然每日如此,但是情景依旧,只得扫兴而回。
    孙悟空手搭凉棚四下看,敢问路在何方。
    大圣手搭凉棚,四处眺望,要把蟠桃献给它的创造者。
    后在大门的上端新建了一个遮雨的凉棚。
    鹅卵石清新的色彩映衬出池畔蓝色八仙花的明媚,带秋千的弯弯凉棚勾勒出一隅的露台空间,池塘与住宅相映成辉,浑然一体。
    旁边略微干松的路面不走,专拣大泥巴地里钻,他是咋想的呢?林翰还注意到,司机大哥从驾驶室里走下车来,用手搭起凉棚,遥遥专注自己的“荒唐行径”。
    你把被子盖在我身上,那样就好象搭了个凉棚,我会很舒服的,快点儿来晒被子吧!
    我到现在还记得,孙悟空要往前看,是手搭凉棚,还要缩着脖子,有的时候坐下来跷着二郎腿,还要抓抓痒,这些经验在当年创作时对我们的启发很大。
    他那黑长的寿眉弯下来像两个凉棚,使下面那双眼睛显得格外的精明和幽深。

    汉字详情

    liáng,liàng [liang]
    部首: 204
    笔画: 10
    五笔: UYI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MYRF
    四角: 30196

    详细解释

    liáng

    形容词

    (1) (形声。从水,京声。本义:寒)

    (2) 同本义

    北风其凉。——《诗·邶风·北风》

    北风谓之凉风。——《尔雅·释天》

    凉风至。——《礼记·月令》

    凉雨时降。——《素问·五常政大论》

    凉州,西方所在寒凉也。——《释名·释州国》

    水浆,醴凉。——《周礼·浆人》

    (3) 微寒,稍冷

    日初出,沧沧凉凉。——《列子·汤问》。注引《字林》:“凉,微寒。”

    曰燠,曰寒。——《书·洪范》。疏:“燠是热之始,暑是热之极;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唐· 杜甫《天末怀李白》

    (4) 又如:冬暖夏凉;凉生生(微凉貌);凉宇(凉秋的天空);凉吹(凉风);凉榻(竹制矮床);凉轿(一种无帷轿);凉衣(凉衫;内衣);凉风(初秋凉爽的西南风。八风之一)

    (5) 薄;轻微;刻薄

    职凉善背。——《诗·大雅·桑柔》

    虢多凉德。——《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6) 又如:凉德(薄德);凉能(才能微薄);凉菲(才德微薄);凉厚(薄与厚);凉薄(微薄,浅薄);凉驳(浅薄芜杂)

    (7) 人烟稀少;冷落 。如:凉落(衰落);凉凉(寂寞冷落的样子);凉野(荒寒的旷野);凉声(悲凉肃杀的声音)

    (8) 悲怆,内心凄苦,又比喻灰心、失望 。如:悲凉;凉思(凄凉的思绪);见此惨状,心都凉了

    (9) 〈方〉∶痛快;舒服 。如:当干部的态度好,人家穷也穷得心凉

    (10) 通“谅”。诚信

    民之罔极,职凉善背。——《诗·大雅·桑柔》

    名词

    (1) 秋季 。如:凉天(秋天);凉月(凉蟾。秋月);凉宇(凉秋的天空);凉沙(秋天的飞沙);凉夜(秋夜)

    (2) 国名 。东晋十六国时期建立在今甘肃省一带的政权,国号皆称“凉”。有前凉、后凉、北凉、南凉、西凉等

    (3) 通“辌”。辒辌,丧车

    棺载辒凉车中。——《史记·秦始皇本纪》

    (4) 姓

    (5) 另见 liàng

    liàng

    动词

    (1) 假借为“倞”。辅佐

    凉彼武王。——《诗·大雅·大明》。传:“佐也。”

    (2) 又如:凉贰(副贰。特指太子。凉,辅佐)

    (3) 把东西放在通风处使干燥。今作“晾” 。如:凉衣服

    (4) 信,实。通“谅”

    凉曰不可,覆背善詈。——《诗·大雅·桑柔》

    君子作法于凉。——《左传·昭公四年》

    (5) 把热的东西放置一会儿,让温度降低 。如:把开水凉一凉再喝

    (6) 〈方〉∶冷落,撇在一边 。如:别把客人凉在一边

    (7) 另见 liáng

    英文翻译

    cool, cold; disheartened

    方言集汇

    ◎ 粤语:loeng4
    ◎ 客家话:[客英字典] liong2 [东莞腔] liong2 [梅县腔] liong2 [宝安腔] liong2 [海陆丰腔] liong2 [陆丰腔] liong3 [沙头角腔] liong2 [台湾四县腔] liong2
    ◎ 潮州话:liang5 (lîa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陽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呂章陽開平聲開口三等lĭaŋliang
    péng [peng]
    部首: 420
    笔画: 12
    五笔: SEEG
    五行:
    仓颉: DBB
    四角: 4792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朋声。本义:用竹、木搭成的篷架或小屋)

    (2) 同本义

    棚,栈也。——《说文》。按,编木横竖为之皆曰栈曰棚,今谓于上以蔽下者曰棚。段玉裁注:“《通俗文》曰:‘板阁曰栈,连阁曰棚。’析言之也。 许云:‘棚,栈也。’浑言之也。”

    高棚跨路,广幕陵云。——《隋书·柳彧传》

    (3) 又如:窝棚(简陋的小屋);棚井(棚户进庐);棚摊(有棚子的货摊);棚阁(用竹、木等搭建的篷架、陋屋);棚杠(旧时为丧家承办搭棚,扛抬灵柩、冥器等事宜者)

    (4) 楼阁。我国传统楼房的一种,供远眺、游憩、藏书、供佛等用。也指类似棚阁的结构与设施

    连阁曰棚。——《通俗文》

    负米往来七十步,其二十步上下棚除。——《九章算术·商功章》。刘薇。注:“棚,阁也。除邪道也。”

    棚阁,《苍颉篇》:楼阁也。谓重屋复道者也。——玄应《一切经音义》

    (5) 又如:棚阁(作战时,在城上用木架设的瞭望台);棚帘(棚阁珠帘)

    (6) 朋党,帮派

    玄宗时,士子殷盛,每岁进士到省者常不减千余人,在馆诸生更相造诣,互结朋党,以相渔夺,号之为棚。推声望者为棚头。——《封氏闻见记·贡举》

    (7) 清末陆军编制,兵士十四人为一棚

    钱塘县回了抚台,派了两棚兵带了洋枪出去剿狗。——《二刻拍案惊奇》

    英文翻译

    tent, awning; booth; shed

    方言集汇

    ◎ 粤语:paang4
    ◎ 客家话:[客英字典] pang2 [沙头角腔] pang2 [东莞腔] pang2 [台湾四县腔] pang2 [梅县腔] pang2 [海陆丰腔] pang2 [客语拼音字汇] pang2 [陆丰腔] pang3 [宝安腔] pang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二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薄庚庚二開平聲開口二等brang/beangbʰɐ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