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凉棚
(1) 夏天专门用于遮阳乘凉的棚
词语解释
亦作“凉棚”。夏季用以蔽日取荫的棚子。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结棚避暑》:“ 长安 富家子 刘逸 、 李闲 、 卫旷 ……每至暑伏中,各於林亭内植画柱,以锦綺结为凉棚。设坐具,召 长安 名妓间坐,递相延请,为避暑之会。”《老残游记》第三回:“池子北面是个 吕祖殿 ,殿前搭着凉棚。” 老舍 《茶馆》第一幕:“隔窗可见后院,高搭着凉棚,棚下也有茶座儿。”
指远望时平放在额前的手掌。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六章:“走到桥头,用手在眼眉上边搭了个凉棚,极力远望。”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凉棚”。
⒉ 夏季用以蔽日取荫的棚子。
引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结棚避暑》:“长安富家子刘逸、李闲、卫旷 ……每至暑伏中,各於林亭内植画柱,以锦綺结为凉棚。设坐具,召长安名妓间坐,递相延请,为避暑之会。”
《老残游记》第三回:“池子北面是个吕祖殿,殿前搭着凉棚。”
老舍《茶馆》第一幕:“隔窗可见后院,高搭着凉棚,棚下也有茶座儿。”
⒊ 指远望时平放在额前的手掌。
引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六章:“走到桥头,用手在眼眉上边搭了个凉棚,极力远望。”
凉棚的国语词典
四面无墙,遮阳纳凉的棚子。《老残游记》第三回:「殿前搭著凉棚,摆设著四五张桌子,十几条板櫈卖茶,以便游人歇息。」「小朋友最喜欢在凉棚下听老爷爷讲故事。」
凉棚的网络释义
凉棚
凉棚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liáng
形容词
(1) (形声。从水,京声。本义:寒)
(2) 同本义
北风其凉。——《诗·邶风·北风》
北风谓之凉风。——《尔雅·释天》
凉风至。——《礼记·月令》
凉雨时降。——《素问·五常政大论》
凉州,西方所在寒凉也。——《释名·释州国》
水浆,醴凉。——《周礼·浆人》
(3) 微寒,稍冷
日初出,沧沧凉凉。——《列子·汤问》。注引《字林》:“凉,微寒。”
曰燠,曰寒。——《书·洪范》。疏:“燠是热之始,暑是热之极;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唐· 杜甫《天末怀李白》
(4) 又如:冬暖夏凉;凉生生(微凉貌);凉宇(凉秋的天空);凉吹(凉风);凉榻(竹制矮床);凉轿(一种无帷轿);凉衣(凉衫;内衣);凉风(初秋凉爽的西南风。八风之一)
(5) 薄;轻微;刻薄
职凉善背。——《诗·大雅·桑柔》
虢多凉德。——《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6) 又如:凉德(薄德);凉能(才能微薄);凉菲(才德微薄);凉厚(薄与厚);凉薄(微薄,浅薄);凉驳(浅薄芜杂)
(7) 人烟稀少;冷落 。如:凉落(衰落);凉凉(寂寞冷落的样子);凉野(荒寒的旷野);凉声(悲凉肃杀的声音)
(8) 悲怆,内心凄苦,又比喻灰心、失望 。如:悲凉;凉思(凄凉的思绪);见此惨状,心都凉了
(9) 〈方〉∶痛快;舒服 。如:当干部的态度好,人家穷也穷得心凉
(10) 通“谅”。诚信
民之罔极,职凉善背。——《诗·大雅·桑柔》
名词
(1) 秋季 。如:凉天(秋天);凉月(凉蟾。秋月);凉宇(凉秋的天空);凉沙(秋天的飞沙);凉夜(秋夜)
(2) 国名 。东晋十六国时期建立在今甘肃省一带的政权,国号皆称“凉”。有前凉、后凉、北凉、南凉、西凉等
(3) 通“辌”。辒辌,丧车
棺载辒凉车中。——《史记·秦始皇本纪》
(4) 姓
(5) 另见
liàng
动词
(1) 假借为“倞”。辅佐
凉彼武王。——《诗·大雅·大明》。传:“佐也。”
(2) 又如:凉贰(副贰。特指太子。凉,辅佐)
(3) 把东西放在通风处使干燥。今作“晾” 。如:凉衣服
(4) 信,实。通“谅”
凉曰不可,覆背善詈。——《诗·大雅·桑柔》
君子作法于凉。——《左传·昭公四年》
(5) 把热的东西放置一会儿,让温度降低 。如:把开水凉一凉再喝
(6) 〈方〉∶冷落,撇在一边 。如:别把客人凉在一边
(7)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liong2 [东莞腔] liong2 [梅县腔] liong2 [宝安腔] liong2 [海陆丰腔] liong2 [陆丰腔] liong3 [沙头角腔] liong2 [台湾四县腔] liong2
◎ 潮州话:liang5 (lîan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良 | 呂章 | 來 | 陽開 | 平聲 | 陽 | 開口三等 | 宕 | 陽 | lĭaŋ | liang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朋声。本义:用竹、木搭成的篷架或小屋)
(2) 同本义
棚,栈也。——《说文》。按,编木横竖为之皆曰栈曰棚,今谓于上以蔽下者曰棚。段玉裁注:“《通俗文》曰:‘板阁曰栈,连阁曰棚。’析言之也。 许云:‘棚,栈也。’浑言之也。”
高棚跨路,广幕陵云。——《隋书·柳彧传》
(3) 又如:窝棚(简陋的小屋);棚井(棚户进庐);棚摊(有棚子的货摊);棚阁(用竹、木等搭建的篷架、陋屋);棚杠(旧时为丧家承办搭棚,扛抬灵柩、冥器等事宜者)
(4) 楼阁。我国传统楼房的一种,供远眺、游憩、藏书、供佛等用。也指类似棚阁的结构与设施
连阁曰棚。——《通俗文》
负米往来七十步,其二十步上下棚除。——《九章算术·商功章》。刘薇。注:“棚,阁也。除邪道也。”
棚阁,《苍颉篇》:楼阁也。谓重屋复道者也。——玄应《一切经音义》
(5) 又如:棚阁(作战时,在城上用木架设的瞭望台);棚帘(棚阁珠帘)
(6) 朋党,帮派
玄宗时,士子殷盛,每岁进士到省者常不减千余人,在馆诸生更相造诣,互结朋党,以相渔夺,号之为棚。推声望者为棚头。——《封氏闻见记·贡举》
(7) 清末陆军编制,兵士十四人为一棚
钱塘县回了抚台,派了两棚兵带了洋枪出去剿狗。——《二刻拍案惊奇》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pang2 [沙头角腔] pang2 [东莞腔] pang2 [台湾四县腔] pang2 [梅县腔] pang2 [海陆丰腔] pang2 [客语拼音字汇] pang2 [陆丰腔] pang3 [宝安腔] pang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彭 | 薄庚 | 並 | 庚二開 | 平聲 | 庚 | 開口二等 | 庚 | 梗 | brang/beang | bʰɐ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