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锵

qī qiāng [ qi qiang]
注音 ㄑ一 ㄑ一ㄤ
词性 拟声词

词语释义

象声词。多形容有节奏的声响。

词语解释

  1. 象声词。多形容有节奏的声响。

    南朝 梁 沉约 《乐将殚恩未已应诏》诗:“凄鏘笙管遒,参差舞行乱。”凄,一本作“ 凄 ”。 唐 权德舆 《祗命赴京途次淮口因书所怀》诗:“彪炳覩奇采,凄鏘闻雅音。” 前蜀 韦庄 《村笛》诗:“《簫韶》九奏韵凄鏘,曲度虽高调不伤。” 清 李重华 《贞一斋诗说·<论诗答问>之一》:“如洞簫长笛各有窍,一一按律调之,其凄鏘要眇,莫不感人之深。”

  2. 象声词。多形容有节奏的声响。

    南朝 齐 谢朓 《七夕赋奉护军命作》:“廻龙驾之容裔,乱凤管之凄鏘。” 南朝 梁 沉约 《乐将殚恩未已应诏》诗:“凄鏘笙管遒,参差舞行乱。” 唐 黄滔 《奉和翁文尧员外经过七林书堂见寄之什》诗:“定恐故园留不住,竹风松韵漫凄鏘。”

引证解释

⒈ 象声词。多形容有节奏的声响。

南朝梁沉约《乐将殚恩未已应诏》诗:“凄鏘笙管遒,参差舞行乱。”
凄,一本作“凄”。 唐权德舆《祗命赴京途次淮口因书所怀》诗:“彪炳覩奇采,凄鏘闻雅音。”
前蜀韦庄《村笛》诗:“《簫韶》九奏韵凄鏘,曲度虽高调不伤。”
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说·<论诗答问>之一》:“如洞簫长笛各有窍,一一按律调之,其凄鏘要眇,莫不感人之深。”
象声词。多形容有节奏的声响。 南朝齐谢朓《七夕赋奉护军命作》:“廻龙驾之容裔,乱凤管之凄鏘。”
南朝梁沉约《乐将殚恩未已应诏》诗:“凄鏘笙管遒,参差舞行乱。”
唐黄滔《奉和翁文尧员外经过七林书堂见寄之什》诗:“定恐故园留不住,竹风松韵漫凄鏘。”

凄锵的网络释义

凄锵

  • 凄锵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qī qiāng,指有节奏的声响。
  • 汉字详情

    [qi]
    部首: 204
    笔画: 10
    五笔: UGVV
    五行:
    仓颉: IMJLV
    四角: 35144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淒俗作“凄”。形声。从水,妻声。本义:云雨兴起的样子)

    (2) 同本义

    淒,雨云起也。——《说文》

    有渰淒淒。——《诗·小雅·大田》

    (3) 又如:凄凄(云兴起的样子)

    (4) 寒冷

    淒其以风。——《诗·邶风·绿衣》

    西南曰淒风。——《吕氏春秋·有始》

    秋气潜以淒泪兮。——《汉书·外戚传》

    凄神寒骨。——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5) 又如:凄其(寒冷的样子);凄凄(寒凉);凄急(寒凉而迅急);凄风(寒冷的风);凄凛(寒冷)

    (6) 凄凉

    善为凄戾之词。——钟嵘《诗品》

    (7) 又如:凄断(极度凄凉悲痛);凄瑟(凄凉萧瑟);凄单(凄凉孤单);凄亮(凄凉);凄戾(悲惊;辛酸);凄神(触景生情,引起凄凉情绪)

    (8) 悲痛,悲哀 。如:凄绝(十分凄凉或悲伤);凄沧(凄寒沧凉);凄惋(哀伤);凄洏(悲伤流泪)

    英文翻译

    bitter cold, miserable, dreary

    方言集汇

    ◎ 粤语:cai1
    ◎ 客家话:[梅县腔] ci1 [台湾四县腔] ci1 zi1 [客英字典] ci1 [宝安腔] ci1 [海陆丰腔] ci1 zi1
    ◎ 潮州话:ci1 (chhi)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二齊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七稽齊開平聲開口四等che/ceitsʰiei
    qiāng [qiang]
    部首: 506
    笔画: 14
    五笔: QUQ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OPLMI
    四角: 87742

    详细解释

    (1) 形容金玉相击声 。如:锵鈜(形容声音洪亮清越);锵喤(形容钟声洪亮清越);锵訇(形容声音清越洪亮)

    (2) 凤凰鸣声

    是谓凤皇于飞,和鸣锵锵。——《左传》

    英文翻译

    tinkle, clang, jingle

    方言集汇

    ◎ 粤语:coeng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