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凛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凄清寒冷。
《北堂书钞》卷一五四引 晋 湛方生 《秋夜赋》:“气入肌以凄凛,风洒林而萧索。” 明 方孝孺 《菊趣轩记》:“菊之为物,扬英发秀於风霜凄凛之际,有类乎盛德之士。”
寒冷。
宋 苏轼 《秋怀》诗之一:“苦热念西风,常恐来无时。及兹遂凄凛,又作徂年悲。”
寂寞冷落。
明 方孝孺 《题李白对月饮图》诗:“江风吹人色凄凛,此时对月谁能寝。” 清 钱谦益 《饮酒》诗之七:“况乃官又罢,颂繫受凄凛。已矣归去来,无为叹苒荏。”
引证解释
⒈ 凄清寒冷。
引《北堂书钞》卷一五四引晋湛方生《秋夜赋》:“气入肌以凄凛,风洒林而萧索。”
明方孝孺《菊趣轩记》:“菊之为物,扬英发秀於风霜凄凛之际,有类乎盛德之士。”
1. 寒冷。 宋苏轼《秋怀》诗之一:“苦热念西风,常恐来无时。及兹遂凄凛,又作徂年悲。”
⒉ 寂寞冷落。
引明方孝孺《题李白对月饮图》诗:“江风吹人色凄凛,此时对月谁能寝。”
清钱谦益《饮酒》诗之七:“况乃官又罢,颂繫受凄凛。已矣归去来,无为叹苒荏。”
凄凛的网络释义
凄凛
反义词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淒俗作“凄”。形声。从水,妻声。本义:云雨兴起的样子)
(2) 同本义
淒,雨云起也。——《说文》
有渰淒淒。——《诗·小雅·大田》
(3) 又如:凄凄(云兴起的样子)
(4) 寒冷
淒其以风。——《诗·邶风·绿衣》
西南曰淒风。——《吕氏春秋·有始》
秋气潜以淒泪兮。——《汉书·外戚传》
凄神寒骨。——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5) 又如:凄其(寒冷的样子);凄凄(寒凉);凄急(寒凉而迅急);凄风(寒冷的风);凄凛(寒冷)
(6) 凄凉
善为凄戾之词。——钟嵘《诗品》
(7) 又如:凄断(极度凄凉悲痛);凄瑟(凄凉萧瑟);凄单(凄凉孤单);凄亮(凄凉);凄戾(悲惊;辛酸);凄神(触景生情,引起凄凉情绪)
(8) 悲痛,悲哀 。如:凄绝(十分凄凉或悲伤);凄沧(凄寒沧凉);凄惋(哀伤);凄洏(悲伤流泪)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ci1 [台湾四县腔] ci1 zi1 [客英字典] ci1 [宝安腔] ci1 [海陆丰腔] ci1 zi1
◎ 潮州话:ci1 (chhi)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妻 | 七稽 | 清 | 齊開 | 平聲 | 齊 | 開口四等 | 齊 | 蟹 | che/cei | tsʰiei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仌(
)冰。禀( )声。本义:剌骨的寒冷)(2) 同本义
癛,寒也。从欠,廩声。字亦作凛。又作懔。——《说文》
其性为凛。——《素问·五运行大论》。注:“寒也。肾之性也。”
寒则凛冻。——《风俗通·究通》
凛凛寒风升。——潘岳《悼亡诗》
凛秋暑退,熙春寒往。——潘岳《闲居赋》
(3) 又如:凛冽(非常寒冷);凛栗(因寒冷而颤抖);凛秋(寒冷的秋天);凛气(寒气);凛寒(寒冷)
(4) 严肃而可敬畏
凛者,颜色惧貌。——《埤苍》
凛凛四百余兆之国民。——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5) 又如:凛凛敛敛(威严而使人敬畏的样子);凛如(严肃);凛严(严肃);凛畏(敬畏);凛如(令人敬畏);凛严(敬畏的样子)
(6) 畏惧
凛乎其不可留也。——苏轼《后赤壁赋》
(7) 又如:凛畏(畏惧);凛栗(恐惧;惊恐)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lim3 [客英字典] lim3 [海陆丰腔] lim3
◎ 潮州话:nim2 (ním) 「潮州、饶平」lim2 「澄海」ning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