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函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内藏册书的匣子。
唐 薛逢 《宣政殿前陪位观册顺宗宪宗皇帝尊号》诗:“孔雀扇分香案出,袞龙衣动册函来。”
引证解释
⒈ 内藏册书的匣子。
引唐薛逢《宣政殿前陪位观册顺宗宪宗皇帝尊号》诗:“孔雀扇分香案出,袞龙衣动册函来。”
册函的网络释义
册函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金文、小篆字形与甲骨文相似,象简册形。本义:书简。古代文书用竹简。编简名为册,后凡簿籍均可称“册”)
(2) 同本义
册,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者。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古文又从竹。——《说文》
(3) 经传多以策为之,字俗作筴
史乃册祝。——《书·金滕》
公归,乃纳册于金滕之匮中。
王命作册。——《书·洛诰》
有册有典。——《书·多士》
(4) 又如:名册;画册;纪念册;册书(史籍,史书)
(5) 古时称编串好的许多竹简,现在指装订好的纸本子 。如:册籍(名册);册历(亦作“历册”。账本)
(6) 特指皇帝的诏书
祝册自京师至。——韩愈《南海神庙碑》
(7) 又如:册文(古代帝王祭祀时告天地神袛的文书);册书(古时君王施于臣下的文书。有祝册、玉册、立册、封册、哀册、赠册、谥册、赠谥册、祭册、赐册、免册等十一种)
动词
(1) 册封,封爵
册太子则授玺绶。——《新唐书·百官至》
(2) 又如:册立(古代帝王封立太子、皇后);册正(把妾扶为正室)
量词
(1) 计算书本数量的单位
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人手一册;这套书共印十万册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cak7 [海陆丰腔] cak7 [客英字典] cak7 [宝安腔] cak7 [台湾四县腔] cak7 [东莞腔] cak7
◎ 潮州话:cêh4 (chheh)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今隶误作函。本义:舌)
(2) 同本义
圅,舌也。——《说文》
若合而函吾中。——《国语·楚语》。注:“入也。”按,如舌之在口中也。
口上曰臄,口下曰圅。——《通俗文》
噱,圅舌也。——《广雅·释亲》
(3) 盛物的匣子、套子
函封之。——《战国策·燕策》
函封。
买五人之脰而函之。——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4) 又如:剑函;镜函
(5) 传达消息或指示的信件(古代寄信用木函) 。如:函仪(信件礼物);函章(信件公文);函片(信件);函札(书信)
(6) 邮政 。如:函购
(7) 信封
发函伸纸,…。——《文选·吴质·答东阿王书》
(8) 铠甲
函,铠也。——《广雅》
(9) 又如:函人(制造铠甲的工人)
动词
(1) 包含;容纳
席间函丈。——《礼记·曲礼》。注:“容也。”
夫函牛之鼎沸。——《淮南子·诠言》。注:“受一牛之鼎也。”
以函夏之大汉兮。——《汉书·扬雄传》。注:“包容也。”
函之如海。——《汉书·叙传》。注:“读与含同。”
臣蜯函珠。——张衡《南都赋》
(2) 又如:函夏(包函诸夏。意指中国全部);函括(包含,包括);函盖(包含;概括)
(3) 容纳 。如:函牛(谓能容纳一头牛,指大鼎);函受(犹容纳;包容);函育(容纳化育);函席(谓能容一席的小地方)
(4) 用匣子或封套装盛
函梁君臣之首。—— 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5) 又如:函匣(谓置物于匣中);函封(用匣子盛而封之);函首(用匣子装盛人头)
(6) 致函;去信 。如:函请(用书信请求或邀请);函调(通过书信方式进行调动;用书信方式进行调查);函邀(用书信方式进行邀请)
(7) 陷入
若合而函吾中,吾上下必败其左右。——《国语·楚语上》
形容词
(1) 宽阔
伊兹都之函宏。——左思《吴都赋》。注:“宽大也。”
(2) 又如:函弘(广大。弘,或作宏)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ham2 [梅县腔] ham2 [东莞腔] ham2 [客英字典] ham2 [台湾四县腔] ham2 [海陆丰腔] ham2 [宝安腔] ham2 [陆丰腔] ham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含 | 胡男 | 匣 | 覃 | 平聲 | 覃 | 開口一等 | 咸 | 覃 | ɣɒm | ghom/h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