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册

diǎn cè [ dian ce]
繁体 典冊
注音 ㄉ一ㄢˇ ㄘㄜˋ

词语释义

亦作'典策'。 记载典章制度等的重要册籍。 帝王的册命。

词语解释

  1. 亦作“ 典策 ”。记载典章制度等的重要册籍。

    《左传·定公四年》:“备物、典策、官司、彝器。” 杨伯峻 注:“典策谓典籍简册。”《三国志·魏志·陈留王传》:“壬辰, 晋 太子 炎 绍封袭位,总摄百揆,备物典册,一皆如前。” 宋 苏舜钦 《上孙冲谏议书》:“然而典策之奥,治词之法,不越此有言而又笔之者,斯亦可尚。” 柳亚子 《<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虽然,热心之事,无所凭藉,而徒以高文典册,讽詔世俗,则权不我操。”

  2. 帝王的册命。

    南朝 梁 任昉 《到大司马记室笺》:“以今月令辰,肃膺典册。”《陈书·高祖纪上》:“今将授公典策,其敬听朕命。” 宋 叶适 《宏词》:“朝廷詔告典册之文,当使曲直宏大,敷畅义理,以风晓天下,典、謨、训、誥诸书是也。”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典策”。

⒉ 记载典章制度等的重要册籍。

《左传·定公四年》:“备物、典策、官司、彝器。”
杨伯峻注:“典策谓典籍简册。”
《三国志·魏志·陈留王传》:“壬辰, 晋太子炎绍封袭位,总摄百揆,备物典册,一皆如前。”
宋苏舜钦《上孙冲谏议书》:“然而典策之奥,治词之法,不越此有言而又笔之者,斯亦可尚。”
柳亚子《<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虽然,热心之事,无所凭藉,而徒以高文典册,讽詔世俗,则权不我操。”

⒊ 帝王的册命。

南朝梁任昉《到大司马记室笺》:“以今月令辰,肃膺典册。”
《陈书·高祖纪上》:“今将授公典策,其敬听朕命。”
宋叶适《宏词》:“朝廷詔告典册之文,当使曲直宏大,敷畅义理,以风晓天下,典、謨、训、誥诸书是也。”

典册的网络释义

典册

  • [ diǎn cè ]
  • 1.亦作“ 典策 ”。记载典章制度等的重要册籍。《左传·定公四年》:“备物、典策、官司、彝器。” 杨伯峻 注:“典策谓典籍简册。”《三国志·魏志·陈留王传》:“壬辰, 晋 太子 炎 绍封袭位,总摄百揆,备物典册,一皆如前。” 宋 苏舜钦 《上孙冲谏议书》:“然而典策之奥,治词之法,不越此有言而又笔之者,斯亦可尚。” 柳亚子 《发刊词》:“虽然,热心之事,无所凭藉,而徒以高文典册,讽诏世俗,则权不我操。”
  • 2.帝王的册命。 南朝 梁 任昉 《到大司马记室笺》:“以今月令辰,肃膺典册。”《陈书·高祖纪上》:“今将授公典策,其敬听朕命。” 宋 叶适 《宏词》:“朝廷诏告典册之文,当使曲直宏大,敷畅义理,以风晓天下,典、谟、训、诰诸书是也。”
  • 汉字详情

    diǎn [dian]
    部首: 201
    笔画: 8
    五笔: MAWU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TBC
    四角: 55801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册”字,下面是大。本义:重要的文献、典籍)

    (2) 同本义

    典,五帝之书也…庄都说,典,大册也。——《说文》。按,谓从册,从大,古文从古文册。

    典,经也。——《尔雅·释言》

    不可为典要。——《易·系辞》

    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左传·昭公十二年》

    司晋之典籍。——《左传·昭公十五年》

    不远而复,先典攸高(重贵)。——丘迟《与陈伯之书》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后汉书·张衡传》

    (3) 又如:药典;字典;释典(佛经);法典;佛典;引经据典;典志(记载政典的文籍);典坟(《三坟》和《五典》的省称。都是上古的典籍)

    (4) 常道,准则 。如:典型(常刑;常规);常典(常法);典要(不变的标准);典式(典范,法式)

    (5) 法律;法规

    掌建邦之三典,轻典、中典、重典也。——《周礼·大司寇》

    (6) 又如:典例(可依为准则的成例);典常(常法,常规);典诰(古代文体名。典指常法;诰指诏令)

    (7) 典礼,仪节 。如:盛典;开国大典;庆典(庆祝典礼);典重涂山(比喻典礼重要,规模宏大。相传涂山是夏禹娶涂山氏及会见诸侯的地方)

    (8) 典故。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如:语出何典;典实(典故,史实);典证(出典和依据)

    (9) 典章,法令制度。又称“典度” 。如:典则(典章法则);典册(记载典章制度等的重要册籍);典律(典章律令)

    动词

    (1) 主持;主管

    命汝典乐。——《书·尧典》

    或时下愚而千金,顽鲁而典城。——《论衡·命禄》

    专典机密。——《三国志·吴仪传》

    (2) 又如:典御(掌管统治);典诠(主持选拔);典守(主管、保管;看守);典历(掌管;经历)

    (3) 抵押,旧时一方把土地或房屋等押给另一方使用,换取一笔钱,不付利息,议定年限,到期还款,收回原物

    朝回日日典春衣。——杜甫《曲江二首》

    民间质典,利息重者至五、七分。——《金史·百官志》

    (4) 又如:典东西;典地,典田(典当田地);典衣(典押衣服);典身钱(卖身钱)

    形容词

    庄重高雅。指文章、言辞有典据,高雅而不浅俗 。如:典畅(典雅通畅);典则俊雅(典雅庄重);典辞(典雅的文辞);典藻(典丽华藻)

    英文翻译

    law, canon; documentation; classic, scripture

    方言集汇

    ◎ 粤语:din2
    ◎ 客家话:[沙头角腔] dien3 [东莞腔] den3 [客英字典] dien3 [宝安腔] den3 [梅县腔] dien3 [海陆丰腔] dien3 [客语拼音字汇] dian3 [台湾四县腔] dien3 [陆丰腔] tia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十七銑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多殄先開上聲開口四等tenx/teentʰien
    [ce]
    部首: 103
    笔画: 5
    五笔: MMGD
    五行:
    吉凶:
    仓颉: BBM
    四角: 7744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金文、小篆字形与甲骨文相似,象简册形。本义:书简。古代文书用竹简。编简名为册,后凡簿籍均可称“册”)

    (2) 同本义

    册,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者。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古文又从竹。——《说文》

    (3) 经传多以策为之,字俗作筴

    史乃册祝。——《书·金滕》

    公归,乃纳册于金滕之匮中。

    王命作册。——《书·洛诰》

    有册有典。——《书·多士》

    (4) 又如:名册;画册;纪念册;册书(史籍,史书)

    (5) 古时称编串好的许多竹简,现在指装订好的纸本子 。如:册籍(名册);册历(亦作“历册”。账本)

    (6) 特指皇帝的诏书

    祝册自京师至。——韩愈《南海神庙碑》

    (7) 又如:册文(古代帝王祭祀时告天地神袛的文书);册书(古时君王施于臣下的文书。有祝册、玉册、立册、封册、哀册、赠册、谥册、赠谥册、祭册、赐册、免册等十一种)

    动词

    (1) 册封,封爵

    册太子则授玺绶。——《新唐书·百官至》

    (2) 又如:册立(古代帝王封立太子、皇后);册正(把妾扶为正室)

    量词

    (1) 计算书本数量的单位

    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人手一册;这套书共印十万册

    英文翻译

    book, volume, register, list

    方言集汇

    ◎ 粤语:caak3
    ◎ 客家话:[梅县腔] cak7 [海陆丰腔] cak7 [客英字典] cak7 [宝安腔] cak7 [台湾四县腔] cak7 [东莞腔] cak7
    ◎ 潮州话:cêh4 (chheh)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