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指 商 代的六大臣: 伊尹 、 伊陟 、 臣扈 、 巫咸 、 巫贤 、 甘盘 。
《书·君奭》:“我闻在昔 成汤 既受命,时则有若 伊尹 ,格于皇天。在 太甲 ,时则有若 保衡 。在 太戊 ,时则有若 伊陟 、 臣扈 ,格于上帝。 巫咸 乂王家。在 祖乙 ,时则有若 巫贤 。在 武丁 ,时则有若 甘盘 。率惟兹有陈,保乂 有殷 。” 蔡沉 集传引 吕氏 曰:“此章序 商 六臣之烈。”按, 伊尹 、 保衡 为一人。
指 汉 初的六反臣: 淮阴侯 韩信 、 淮南王 黥布 、 梁王 彭越 、 韩王 信 、 赵 相 贯高 、 代王 陈豨 。
《文选·陆机<五等论>》:“是以诸侯阻其国家之富,凭其士民之力,势足者反疾,土狭者逆迟,六臣犯其弱纲,七子衝其漏网。” 李善 注:“《汉书》 贾谊 曰:‘大抵彊者先反。及 淮阴 王 楚 最彊,则最先反。 韩信 倚 胡 ,则又反。及 贯高 因 赵 资,则又反。 陈豨 兵精,则又反。 彭越 用 梁 ,则又反。 黥布 用 淮南 ,则又反。 卢綰 最弱,最后反。’然 谊 言八而 机 言六者, 贯高 非五等, 卢綰 亡入 匈奴 ,故不数之。”
指 唐 代注解《文选》的六臣: 李善 、 吕延济 、 刘良 、 张铣 、 李周翰 、 吕向 。
清 叶廷琯 《吹网录·文选李善五臣同异》:“其所列异同,不知是用五臣集注原书对校,抑从当时六臣本钞出。”
指 唐 末的六佞臣: 张文蔚 、 杨涉 、 薛贻矩 、 苏循 、 张策 、 赵光逢 。
唐 哀帝 逊位于 朱温 , 张文蔚 、 苏循 分别为正副册礼使, 杨涉 、 张策 分别为正副押传国宝使, 薛贻矩 、 赵光逢 分别为正副押金宝使。见《新五代史·唐六臣传序》。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方回》:“ 仇仁近 有句云:姓名不入六臣传,容貌堪传九老碑。” 清 顾炎武 《王官谷》诗:“坠笏 雒阳 墀,归来卧积雪,视彼六臣流,耻与冠裳列。”
引证解释
⒈ 指商代的六大臣:伊尹、伊陟、臣扈、巫咸、巫贤、甘盘。《书·君奭》:“我闻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在太甲,时则有若保衡。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按, 伊尹、保衡为一人。
引巫咸乂王家。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在武丁,时则有若甘盘。率惟兹有陈,保乂有殷。”
蔡沉集传引吕氏曰:“此章序商六臣之烈。”
⒉ 指汉初的六反臣:淮阴侯韩信、淮南王黥布、梁王彭越、韩王信、赵相贯高、代王陈豨。
引《文选·陆机<五等论>》:“是以诸侯阻其国家之富,凭其士民之力,势足者反疾,土狭者逆迟,六臣犯其弱纲,七子衝其漏网。”
李善注:“《汉书》贾谊曰:‘大抵彊者先反。及淮阴王楚最彊,则最先反。 韩信倚胡,则又反。及贯高因赵资,则又反。 陈豨兵精,则又反。 彭越用梁,则又反。 黥布用淮南,则又反。 卢綰最弱,最后反。’然谊言八而机言六者, 贯高非五等, 卢綰亡入匈奴,故不数之。”
⒊ 指唐代注解《文选》的六臣:李善、吕延济、刘良、张铣、李周翰、吕向。
引清叶廷琯《吹网录·文选李善五臣同异》:“其所列异同,不知是用五臣集注原书对校,抑从当时六臣本钞出。”
⒋ 指唐末的六佞臣:张文蔚、杨涉、薛贻矩、苏循、张策、赵光逢。唐哀帝逊位于朱温,张文蔚、苏循分别为正副册礼使, 杨涉、张策分别为正副押传国宝使, 薛贻矩、赵光逢分别为正副押金宝使。见《新五代史·唐六臣传序》。
引宋周密《癸辛杂识别集·方回》:“仇仁近有句云:姓名不入六臣传,容貌堪传九老碑。”
清顾炎武《王官谷》诗:“坠笏雒阳墀,归来卧积雪,视彼六臣流,耻与冠裳列。”
六臣的网络释义
六臣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数词
(1) 五加一的和
人道以六制。——《管子·五行》
六日不詹。——《诗·小雅·采绿》
六主律。——《易·本命》
夫六中色也。——《国语·周语》
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
(2) 又如:六礼(中国古代婚姻需备的六种礼节: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味(指苦、酸、甘、辛、咸、淡等六种滋味);六料(原指稻、黍、稷、粱、麦、菽六谷,后为各种谷物的泛称);六儿(僮仆的泛称);六丁六甲(道教称供天帝役使的阴神为六丁,阳神为六甲);六街三市(泛称众多街市);六曹(指功曹、仓曹、户曹、兵曹、法曹、士曹)
(3) 《易》卦之阴爻称为六
易之数,阴变于六,正于八,从入,从八。——《说文》
(4) 又如:初六(由下而上的第一个阴爻);上六(最上一个即第六个阴爻);六爻(爻,是构成《易》卦的基本符号。每三爻会成一卦。两卦即是六爻);六出(雪花。因呈六角形)
(5) 六次
六黜清能,六进否劣。——《晋书·杜预传》
名词
(1) 工尺谱记音符号之一,表示音阶上的一级
其黄钟清用“六”字。——《宋史》
(2) 古国名 。周封皋陶的后代在六。在今安徽省六安县北
楚人灭 六。——《左传·文五年》
(3)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liuk7 [宝安腔] luk7 [沙头角腔] luk7 [客语拼音字汇] liug5 lug5 [梅县腔] liuk7 [东莞腔] luk7 [客英字典] liuk7 [台湾四县腔] liuk7 [陆丰腔] liuk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六 | 力竹 | 來 | 屋三 | 入聲 | 屋 | 開口三等 | 通 | 東 | lĭuk | liuk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只竖立的眼睛形。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的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从之意。本义:男性奴隶)
(2) 同本义
臣,事君者也。象屈服之形。——《说文》
仕于公曰臣。——《礼记·礼运》
事君不贰是谓臣。——《国语·晋语》
臣治烦去惑者也。——《左传·成公二年》
臣妾逋逃。——《书·费誓》。郑注:“臣妾,厮役之属也。”
臣则左之。——《礼记·少仪》。注:“谓囚俘。”
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韩非子·五蠹》
(3) 又如:臣妾(古时对奴隶的称谓。男曰臣,女曰妾);臣役(泛指奴仆);臣御(臣妾仆御);臣宰(本指奴隶。后亦以称辅佐帝王的臣佐)
(4) 国君所统属的众民 。如:臣庶(臣民);臣姓(群臣百姓)
(5) 君主制时的官吏
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诸葛亮《出师表》
(6) 又如:臣门如市(形容官宦门下钻营者极多,竟像集市一样热闹);臣下(臣子。君主制时代的官吏);臣人(臣下)
(7) 君主制时的高级官员;大臣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忠良死节之臣。——诸葛亮《出师表》
(8) 又如:忠臣;奸臣
(9) 古人自称
(10) 古代大臣对君的自称
臣窃见先帝欲开西域。——《后汉书·班超传》
(11) 又如:臣下(古时官吏对君主的自称)
(12) 对父的自称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史记·高帝纪》
(13) 对一般人的自称。表示自谦
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史记》
动词
(1) 役使 。如:臣虏(奴役,役使)
(2) 臣服
匈奴背叛不臣。——《盐铁论·本议》
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战国策·秦策》。注:“服也。”
(3) 又如:臣优(听命于人或屈服为臣。同臣服);臣事(以人臣之礼听命行事。相当于臣服)。又指为臣,作臣子。如:臣仕(为人臣而任官职);臣臣(为臣者尽为臣之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sin2 [台湾四县腔] siin2 tsiin2 [宝安腔] cin2 [海陆丰腔] shin2 chin2 [客英字典] chin2 shin2 [沙头角腔] cin2 [梅县腔] shin2 chin2 [陆丰腔] shin3 chin3 [客语拼音字汇] sin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辰 | 植鄰 | 常 | 眞A | 平聲 | 眞 | 開口三等 | 臻 | 眞A | ʑĭĕn | zj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