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吕

liù lǚ [ liu lv]
繁体 六呂
注音 ㄌ一ㄡˋ ㄌㄩˇ

词语释义

古乐有十二律﹐阳声阴声各六﹐阳为律﹐阴为吕。

词语解释

  1. 古乐有十二律,阳声阴声各六,阳为律,阴为吕。

    《尚书大传》卷一:“四时推六律、六吕,询十有二变而道宏广。”《国语·周语下》“律所以立均出度也” 三国 吴 韦昭 注:“律谓六律、六吕也。阳为律,阴为吕……六吕:林钟、仲吕、夹钟、大吕、应钟、南吕也。” 南朝 陈 徐陵 《为王仪同致仕表》:“今三元肇庆,六吕司春,得奉万寿之盃,豫参百辟之礼。”参见“ 六同 ”、“ 六律 ”、“ 十二律 ”。

引证解释

⒈ 古乐有十二律,阳声阴声各六,阳为律,阴为吕。参见“六同”、“六律”、“十二律”。

《尚书大传》卷一:“四时推六律、六吕,询十有二变而道宏广。”
《国语·周语下》“律所以立均出度也” 三国吴韦昭注:“律谓六律、六吕也。阳为律,阴为吕……六吕:林钟、仲吕、夹钟、大吕、应钟、南吕也。”
南朝陈徐陵《为王仪同致仕表》:“今三元肇庆,六吕司春,得奉万寿之盃,豫参百辟之礼。”

六吕的国语词典

古乐十二律中的阴律。即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

六吕的网络释义

六吕

  • 六律:古代以十二律管确定乐音的高低,由低至高的顺序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其中奇数为阳类,称六律;偶数为阴类,称六吕
  • 汉字详情

    liù [liu]
    部首: 225
    笔画: 4
    五笔: UYG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YC
    四角: 00800

    详细解释

    数词

    (1) 五加一的和

    人道以六制。——《管子·五行》

    六日不詹。——《诗·小雅·采绿》

    六主律。——《易·本命》

    夫六中色也。——《国语·周语》

    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

    (2) 又如:六礼(中国古代婚姻需备的六种礼节: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味(指苦、酸、甘、辛、咸、淡等六种滋味);六料(原指稻、黍、稷、粱、麦、菽六谷,后为各种谷物的泛称);六儿(僮仆的泛称);六丁六甲(道教称供天帝役使的阴神为六丁,阳神为六甲);六街三市(泛称众多街市);六曹(指功曹、仓曹、户曹、兵曹、法曹、士曹)

    (3) 《易》卦之阴爻称为六

    易之数,阴变于六,正于八,从入,从八。——《说文》

    (4) 又如:初六(由下而上的第一个阴爻);上六(最上一个即第六个阴爻);六爻(爻,是构成《易》卦的基本符号。每三爻会成一卦。两卦即是六爻);六出(雪花。因呈六角形)

    (5) 六次

    六黜清能,六进否劣。——《晋书·杜预传》

    名词

    (1) 工尺谱记音符号之一,表示音阶上的一级

    其黄钟清用“六”字。——《宋史》

    (2) 古国名 。周封皋陶的后代在六。在今安徽省六安县北

    楚人灭 六。——《左传·文五年》

    (3) 姓

    英文翻译

    number six

    方言集汇

    ◎ 粤语:luk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liuk7 [宝安腔] luk7 [沙头角腔] luk7 [客语拼音字汇] liug5 lug5 [梅县腔] liuk7 [东莞腔] luk7 [客英字典] liuk7 [台湾四县腔] liuk7 [陆丰腔] liuk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一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力竹屋三入聲開口三等lĭukliuk
    [lv]
    部首: 319
    笔画: 6
    五笔: kk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脊骨形,是“膂”的本字。本义:脊梁骨)

    (2) 同本义。“膂”的古字

    吕,脊骨也。象形。——《说文》

    氏曰有吕。——《国语·周语下》。注:“吕之为言膂也。”

    尻髋脊膂腰背吕。——《急就篇》。颜师古注:“吕,脊骨也。”

    (3) 我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有六种,总称六吕。如:吕律(我国古代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称“律”,成偶数的六个管称“吕”,总称“六吕”、“六律”,简称“律吕”)

    (4) 通“旅”。客舍

    自今以来,叚门逆吕,赘婿后父,勿令为户,勿鼠田宇。——睡虎地 秦墓竹简《为吏之道》

    (5) 古国名 。故地在今河南省南阳西。周时赐姓姜。春秋初年为楚所灭

    (6) 吕县 。春秋宋邑。在今江苏省铜山县东南

    (7) 吕州 。春秋晋邑。在今山西省霍县西南

    (8) 姓。如:吕仙(吕洞宾);吕望(周朝开国功臣姜子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