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印

liù yìn [ liu yin]
注音 ㄌ一ㄡˋ 一ㄣˋ

词语释义

1.谓六国相印。 2.六将军印。 3.唐时官马身上的六种印记。

词语解释

  1. 谓六国相印。

    《史记·苏秦列传》:“且使我有 雒阳 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六印磊落以佩,五都隐賑而封。” 唐 李白 《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诗:“ 洛阳 苏季子 ,剑戟森词锋。六印虽未佩,轩车若飞龙。” 金 元好问 《天门引》:“丈夫何意作 苏秦 ,六印才堪警儿女。”

  2. 六将军印。

    《史记·封禅书》:“是时上方忧 河 决,而黄金不就,乃拜 大 ( 欒大 )为五利将军。居月餘,得四印,佩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印…… 大 见数月,佩六印,贵震天下。” 司马贞 索隐:“谓五利将军、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为四也。更加乐通侯及天道将军印,为六印也。”

  3. 唐 时官马身上的六种印记。

    唐 杜甫 《瘦马行》:“细看六印带官字,众道三军遗路旁。”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诂笺二》:“ 杜 《瘦马行》:‘细看六印带官字。’考《唐六典》:凡在牧马,以小官字印印右膊,以年辰印印右髀,以监名印印尾侧。二岁以飞字印印左髀膊。细马次马以龙形印印项左。送尚乘者,印三花及飞字印,外又有风字印。官马赐人者,以赐字印。配诸军及充传送驛者,以出字印。印凡八,此云六印,意赐、配者不在数耳。”

引证解释

⒈ 谓六国相印。

《史记·苏秦列传》:“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六印磊落以佩,五都隐賑而封。”
唐李白《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诗:“洛阳苏季子,剑戟森词锋。六印虽未佩,轩车若飞龙。”
金元好问《天门引》:“丈夫何意作苏秦,六印才堪警儿女。”

⒉ 六将军印。

《史记·封禅书》:“是时上方忧河决,而黄金不就,乃拜大(欒大 )为五利将军。居月餘,得四印,佩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印…… 大见数月,佩六印,贵震天下。”
司马贞索隐:“谓五利将军、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为四也。更加乐通侯及天道将军印,为六印也。”

⒊ 唐时官马身上的六种印记。

唐杜甫《瘦马行》:“细看六印带官字,众道三军遗路旁。”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诂笺二》:“杜《瘦马行》:‘细看六印带官字。’考《唐六典》:凡在牧马,以小官字印印右膊,以年辰印印右髀,以监名印印尾侧。二岁以飞字印印左髀膊。细马次马以龙形印印项左。送尚乘者,印三花及飞字印,外又有风字印。官马赐人者,以赐字印。配诸军及充传送驛者,以出字印。印凡八,此云六印,意赐、配者不在数耳。”

六印的网络释义

六印

  • 六印是汉语词语,拼音为liù yìn,指六国相印、六将军印、唐时官马身上的六种印记等。
  • 汉字详情

    liù [liu]
    部首: 225
    笔画: 4
    五笔: UYG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YC
    四角: 00800

    详细解释

    数词

    (1) 五加一的和

    人道以六制。——《管子·五行》

    六日不詹。——《诗·小雅·采绿》

    六主律。——《易·本命》

    夫六中色也。——《国语·周语》

    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

    (2) 又如:六礼(中国古代婚姻需备的六种礼节: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味(指苦、酸、甘、辛、咸、淡等六种滋味);六料(原指稻、黍、稷、粱、麦、菽六谷,后为各种谷物的泛称);六儿(僮仆的泛称);六丁六甲(道教称供天帝役使的阴神为六丁,阳神为六甲);六街三市(泛称众多街市);六曹(指功曹、仓曹、户曹、兵曹、法曹、士曹)

    (3) 《易》卦之阴爻称为六

    易之数,阴变于六,正于八,从入,从八。——《说文》

    (4) 又如:初六(由下而上的第一个阴爻);上六(最上一个即第六个阴爻);六爻(爻,是构成《易》卦的基本符号。每三爻会成一卦。两卦即是六爻);六出(雪花。因呈六角形)

    (5) 六次

    六黜清能,六进否劣。——《晋书·杜预传》

    名词

    (1) 工尺谱记音符号之一,表示音阶上的一级

    其黄钟清用“六”字。——《宋史》

    (2) 古国名 。周封皋陶的后代在六。在今安徽省六安县北

    楚人灭 六。——《左传·文五年》

    (3) 姓

    英文翻译

    number six

    方言集汇

    ◎ 粤语:luk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liuk7 [宝安腔] luk7 [沙头角腔] luk7 [客语拼音字汇] liug5 lug5 [梅县腔] liuk7 [东莞腔] luk7 [客英字典] liuk7 [台湾四县腔] liuk7 [陆丰腔] liuk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一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力竹屋三入聲開口三等lĭukliuk
    yìn [yin]
    部首: 215
    笔画: 5
    五笔: QGBH
    五行:
    仓颉: HPSL
    四角: 77720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是手爪,右象跪着的人,合起来表示用手按人使之跪拜。本义:官印)

    (2) 同本义

    印,执政所持信也。——《说文》

    玺者,印也。印者,信也。——蔡邕《独断》

    印,验也。——《苍颉篇》

    玺谓之印。——《小尔雅》。按,古上下通曰玺。秦以来,天子诸侯王称玺,独以玉;列侯至二千石曰章,千石至四百石曰印。

    每字为一印。——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密布字印。

    每一字皆有数印。

    其印自落。

    (3) 又如:印务(有关印章管理和收发文书的工作;也指官印和职务);印券(盖有官印的凭证);印佩(官印);印牌(将印或令牌);印囊(古代装印信的口袋);印曹(掌刻印的官)

    (4) 泛指图章

    凡写诗文,名印当在上,字印当在下,道号又次之…试看宋元诸儒真迹中,用印皆然。—— 明· 徐官《古今印史》

    (5) 又如:打印(盖图章);印匣(印章盒);印篆(印章);印合(印盒,模子)

    (6) 痕迹,标记

    原来宋时,但是犯人,徒流迁徙的,都脸上刺字,怕人恨怪,只唤做“打金印”。——《水浒传》

    (7) 又如:手印;印痕;印识(犹印记)

    (8) 用尖头工具划的线 。如:活塞在汽缸壁上划的一道印

    (9) 姓

    动词

    (1) 盖章

    县啬夫若丞及仓、乡相杂以印之。——《睡虎地秦墓竹简》

    (2) 又如:印子债(一种高利贷,即印子钱);印结(清制外省人在京考试或捐官,皆须在京的同乡京官为具保结,上盖六部印,这文书叫“结”。盖印的“结”叫“印结”);印马(验收马匹时诸监按马之优劣,在不同部位加不同印记);印子铺(房)(放印子钱的处所);印封(盖印的封泥);印署(盖印签押)

    (3) 印刷

    板印书籍。——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若止印二三本。

    若印数十本。

    此印者才毕。

    (4) 又如:印板(指用木或金属雕成的印刷底板);印板儿(刻着字的板。喻印象深刻);印造(印刷制作)

    (5) 印证 。证明与事实相符

    虽时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证印:印证)。——清· 袁枚《祭妹文》

    (6) 又如:印正(证明;验证)

    (7) 铭刻 。如:深深印在脑子里

    (8) 直接将 印在 上 。如:印有两分的邮票

    (9) 使物上留下痕迹

    脚上印着黄泥。——郭沫若《女神》

    (10) 又如:印合(模子)

    英文翻译

    print, seal, stamp, chop, mark

    方言集汇

    ◎ 粤语:jan3 ngan3
    ◎ 客家话:[梅县腔] jin5 [海陆丰腔] rin5 rang5 [客英字典] jin5 [陆丰腔] jin5 [客语拼音字汇] yin4 [宝安腔] jin5 [沙头角腔] jin5 [东莞腔] jin5 [台湾四县腔] jin5 jang5
    ◎ 潮州话:ing3 「揭阳」êng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二十一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於刃眞A去聲開口三等眞Aqjinh/innʔĭĕ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