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谓麋、鹿、熊、麕、野豕、兔。或谓“熊”当为“狼”。
《周礼·天官·庖人》:“掌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 郑玄 注:“ 郑司农 云:‘六兽,麋、鹿、熊、麕、野豕、兔。’……《兽人》:‘冬献狼,夏献麋。’又《内则》无熊,则六兽当有狼,而熊不属。”
指皇后发簪上的熊、虎、赤熊、天鹿、辟邪、 南山 丰大特等六种饰物。
《后汉书·舆服志下》:“皇后謁庙服……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繆,一爵九华,熊、虎、赤熊、天鹿、辟邪、 南山 丰大特六兽,《诗》所谓‘副笄六珈’者。”参见“ 六珈 ”。
引证解释
⒈ 谓麋、鹿、熊、麕、野豕、兔。或谓“熊”当为“狼”。
引《周礼·天官·庖人》:“掌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
郑玄注:“郑司农云:‘六兽,麋、鹿、熊、麕、野豕、兔。’……《兽人》:‘冬献狼,夏献麋。’又《内则》无熊,则六兽当有狼,而熊不属。”
⒉ 指皇后发簪上的熊、虎、赤熊、天鹿、辟邪、 南山丰大特等六种饰物。参见“六珈”。
引《后汉书·舆服志下》:“皇后謁庙服……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繆,一爵九华,熊、虎、赤熊、天鹿、辟邪、 南山丰大特六兽,《诗》所谓‘副笄六珈’者。”
六兽的网络释义
六兽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数词
(1) 五加一的和
人道以六制。——《管子·五行》
六日不詹。——《诗·小雅·采绿》
六主律。——《易·本命》
夫六中色也。——《国语·周语》
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
(2) 又如:六礼(中国古代婚姻需备的六种礼节: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味(指苦、酸、甘、辛、咸、淡等六种滋味);六料(原指稻、黍、稷、粱、麦、菽六谷,后为各种谷物的泛称);六儿(僮仆的泛称);六丁六甲(道教称供天帝役使的阴神为六丁,阳神为六甲);六街三市(泛称众多街市);六曹(指功曹、仓曹、户曹、兵曹、法曹、士曹)
(3) 《易》卦之阴爻称为六
易之数,阴变于六,正于八,从入,从八。——《说文》
(4) 又如:初六(由下而上的第一个阴爻);上六(最上一个即第六个阴爻);六爻(爻,是构成《易》卦的基本符号。每三爻会成一卦。两卦即是六爻);六出(雪花。因呈六角形)
(5) 六次
六黜清能,六进否劣。——《晋书·杜预传》
名词
(1) 工尺谱记音符号之一,表示音阶上的一级
其黄钟清用“六”字。——《宋史》
(2) 古国名 。周封皋陶的后代在六。在今安徽省六安县北
楚人灭 六。——《左传·文五年》
(3)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liuk7 [宝安腔] luk7 [沙头角腔] luk7 [客语拼音字汇] liug5 lug5 [梅县腔] liuk7 [东莞腔] luk7 [客英字典] liuk7 [台湾四县腔] liuk7 [陆丰腔] liuk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六 | 力竹 | 來 | 屋三 | 入聲 | 屋 | 開口三等 | 通 | 東 | lĭuk | liuk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小篆字形。上象耳,中象头,下象足踩地。兽本是禽兽的总称。古另有“獸”字,指捕捉禽兽的活动。二字通用。本义:禽兽的总称)
(2) 四足的哺乳动物,多指野兽
兽,守备者。——《说文》
四足而毛谓之兽。——《尔雅·释鸟》
兽毛虫总号。——《释兽释文》。按,兽中可畜养者则曰兽。
兽,狐狼之属。——《周礼·庭氏》注
大兽公之。——《周礼·兽人》
搏兽于敖。——《诗·小雅·车攻》
猛兽步高岗。——曹操《却东西门行》
兽同足者而俱行。——《战国策·齐策》
山有猛兽。——《淮南子·说山训》
山深而兽往之。——《史记·货殖列传序》
(3) 又如:兽目(野兽的眼睛);兽工(殷制天子六工之一。即治皮革的工匠);兽人(居心险恶、有如禽兽之人);兽骇(兽类受惊时狂奔乱窜);兽吻(门环上的装饰物;虎口);兽臣(古官名。掌管山泽、田猎之事);兽头大门(豪门显贵、宫殿寺观之正门上的门环,一般用铜制或鎏金的兽头铺首,故称);兽铤(兽疾走)
(4) 干肉
实兽于其上,东首。——《仪礼》
(5) 唐人因避唐高祖李渊祖李虎讳,往往把虎字改作“兽” 。如:兽口(虎口);兽吻(虎口);兽君(虎的别称)
形容词
(1) 比喻野蛮、残忍
外内乱,鸟兽行,则灭之。——《周礼·夏官·大司马》
(2) 又如:兽心;兽欲;兽行(比喻极端野蛮残忍、丧失人性的行为)
(3) 兽形的 。如:兽材(雕绘兽形的柱子);兽面(兽形的面具);兽侯(画有兽形的射靶);兽铠(饰有兽首之形的铠甲);兽舰(船体雕饰兽形的战舰);兽炉(兽形的香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