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八方极远之地。
泛指天下。
词语解释
八方极远之地。
《淮南子·墬形训》:“九州之外,乃有八殥……八殥之外,而有八紘,亦方千里。” 高诱 注:“紘,维也。维落天地而为之表,故曰紘也。” 汉 刘桢 《赠徐干》诗:“兼烛八紘内,物类无偏颇。” 唐 张碧 《鸿沟》诗:“毒龙衔日天地昏,八紘靉靆生愁云。”
泛指天下。
《旧唐书·崔慎由传》:“早致万乘归京,以副八紘恳望。” 宋 范仲淹 《六官赋》:“王者富有八紘,君临万国。”
引证解释
⒈ 八方极远之地。
引《淮南子·墬形训》:“九州之外,乃有八殥……八殥之外,而有八紘,亦方千里。”
高诱注:“紘,维也。维落天地而为之表,故曰紘也。”
汉刘桢《赠徐干》诗:“兼烛八紘内,物类无偏颇。”
唐张碧《鸿沟》诗:“毒龙衔日天地昏,八紘靉靆生愁云。”
⒉ 泛指天下。
引《旧唐书·崔慎由传》:“早致万乘归京,以副八紘恳望。”
宋范仲淹《六官赋》:“王者富有八紘,君临万国。”
八纮的国语词典
纮,维也。古代以为八纮即为天下。
八纮的网络释义
八纮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象形。甲骨文象分开相背的样子。汉字部首之一。从“八”的字多与分解、分散、相背有关。本义:相背分开) 同本义
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说文》。段玉裁注:“今 江、 浙俗语以物与人谓之八,与人则分别矣。”
数量词
(1) 七加一的和
八,数也。——《玉篇》
陈馈八簋。——《诗·小雅·伐木》
地理以八制。——《管子·五行》。注:“少阴之数。”
八者,维纲也。——《大戴礼记·本命》。按,谓八方四正四隅。
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言,六二爻也。余五爻皆变。凡易用六不用八。八,少阴不变也。——《左传·襄公九年》
八眉者,如八字。——《尚书大传》
邹忌修八尺有余。——《战国策·齐策》
八音克谐。——《书·舜典》
秦王复击 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
八世。——《后汉书·崔实传》。注:“谓三王五帝也。”
(2) 又如:八音(中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通常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的质材所制);八拜(古代世交子弟对长辈的礼节,后世将异姓结为兄弟亦称八拜)
(3) 常表次第,即第八
八月在宇。——《诗·豳风·七月》
(4) 又如:八世;八年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bat7 [沙头角腔] bat7 [海陆丰腔] bat7 [客英字典] bat7 [台湾四县腔] bat7 [梅县腔] bat7 [宝安腔] bat7 [客语拼音字汇] bad5 [东莞腔] bat7
◎ 潮州话:boih4 (poih)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八 | 博拔 | 幫 | 鎋開 | 入聲 | 黠 | 開口二等 | 山 | 山 | pæt | pret/paet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冠冕两旁的带子,下系于颌,上结于呂
纮,冠卷也。——《说文》
纮,束也,凡笄贯于卷,纮属于笄。——《广雅·释诂三》
管仲镂簋而朱纮。——《礼记·杂记》
(2) 又如:纮綖(冠冕)
(3) 编磐成组的绳子。一说系鼗的绳子
鼗倚于颂磬西纮。——《仪礼·大射礼》。郑玄注:“纮,编磐绳也。”
(4) 网绳 。如:纮纲(网的总称;拎提网的主绳)
(5) 维系
招摇乎襄羊,降集乎北纮。——《史记》。裴纮集解引 郭璞曰:“纮,维也。北方之纮曰委羽。”
形容词
(1) 形容中间宽阔
其器圜以闳。——《礼记》。汉· 郑玄注:“闳读如纮,纮谓中宽象土含物。”
(2) 通“宏”。宏大
夫天地之道,至纮以大。——《淮南子·精神》
(3) 又如:纮覆(所覆盖的面积极为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