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全神灌注
(1) 全副精神集中于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张天翼《春风》:“丁老师全神灌注地听着,有时候他得插句把嘴。”
成语用法
全神灌注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注意力集中。
引证解释
⒈ 同“全神贯注”。
引张天翼《春风》:“丁老师全神灌注地听着,有时候他得插句把嘴。”
全神灌注的网络释义
全神灌注
近义词
全神灌注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一作仝。会意。篆文从入,从王(玉)。盖谓交纳的玉完整无缺。本义:纯色玉)
(2) 同本义
全,完也。——《说文》
天子用全,上公用龙。——《周礼·考工记·王人》
(3) 古州名。全州 。治所在今广西全县
(4) 姓
形容词
(1) 完全
不明其义,君人不全。——《礼记·祭统》。注:“犹具也。”
天地无全功。——《列子·天瑞》
唯全人能之。——《庄子·庚桑楚》
以全争于天下。——《孙子·谋攻》
墓中全乎为五人。——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又如:全装贯带(全副武装);全副(全套);全家;全甲(全部披甲的士兵);全仗(全部的仪仗兵卫;完全依靠);全兵(军队全部以弓矛等兵器武装);全舍(全部舍弃);全批(统统);全全(全部;统统);全周(周全;全面);全争(不动一卒,不攻一城,完全用智谋使敌降伏);全别(完全变了样,完全不一样);全制(完全控制);全遂(完全遵从);全错;全怪我;全无心肝;全完(全部缴纳);全旨(全部的意蕴、含义);全通(全部通晓);全量(全部,所有);全灶(全能的厨师);全行(全部);全副(整个);全宗(整个宗族);全批(全体);全颗(一群人的全体);全额(全部规定的数目)
(3) 完备,完整
法不平,令不全,是亦夺柄失位之道也。——《管子·任法》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庄子·养生主》
城郭不备全,不可以自守。——《墨子·七患》
牺牲之不全肥。——《墨子·明鬼下》
全吴之地。——《资治通鉴》
全石以为底。——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全身盔甲。——《广东军务记》
(4) 又如:全帖(共有十面的礼帖,用红纸折成,用于隆重的礼节);全分(全套;一整套);全挂子(一整套的);手稿不全;全牛(完整的牛);全羽(完整的彩色鸟羽);全衣(完整的衣着);全具(用于祭祀的牲畜身体完整无损);全肥(祭祀用的牲畜完整而肥美);全牲(完整的家畜);全气(精气完整);全功(完满的功业);全安(完满安乐);全道(完满地掌握为君之道)
(5) 完美 。如:全功(功业完美,泽被万物);全行(品行完美无缺);全毁(完美与败类);全德(道德上完美无缺);全声(完美的声音)
(6) 纯,纯粹的。与“杂”相对
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荀子》
动词
(1) 保全
又何吝一躯啖我而全微命乎?——马中锡《中山狼传》
千万不复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苟全性命。——诸葛亮《出师表》
(2) 又如:全国为上(少杀人,少破坏,能完整地得到敌方领土与百姓为好);全身远害(保全自身,远离祸害);全名完节(保全自身的名誉和节操);全活(得以保全生命);全交(保全交情和友谊);全福(保全所享有的幸福);全功(保全身心之功);全生(保全天性,顺其自然);全交(保全、维护友谊或交情);全守(保全节操);全安(保全平安);全佑(保全,庇护);全忠(保全忠贞);全物(保全物类的生命);全和(保全儒家中和的道德修养);全性(保全天性);全真(保全天性);全节(保全气节;妇女保全贞操);全养(保全,养成);全济(保全,救活);全躯(保全自己的身体、生命);全护(保全,保护)
(3) 保持 。如:全义(保持节操);全精(保持精神)
(4) 通“痊”,病愈
十全为上。——《周礼·医师》。注:“犹瘉也。”
复之全之。——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副词
完全,都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cien2 [宝安腔] cen2 [客英字典] cien2 [东莞腔] cen2 [海陆丰腔] cion2 cien2 [台湾四县腔] cion2 cien2 [沙头角腔] cien2 [客语拼音字汇] qian2 qion2 [陆丰腔] tsian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全 | 疾緣 | 從 | 仙A合 | 平聲 | 先 | 合口三等 | 仙A | 山 | zyen/dzven | dzʰĭwɛ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水,雚(
)声。本义:灌水)(2) 同本义
灌,灌水也。出庐江雩娄北入淮。——《说文》
(3) 灌水,源出河南省商城县南,东北经固始县西南曰曲河,北合史河流入淮水
(4) 丛生的树木
灌木,丛木。又,木族生为灌。——《尔雅》
灌,丛也。——《小尔雅》
集于灌木。——《诗·周南·葛覃》
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者,则无疑也。——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5) 又如:灌木;灌莽;灌丛
动词
(1) 浇;灌溉
灌,浇也,渍也。——《广韵》
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庄子·逍遥游》
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聊斋志异·促织》
引河水灌民田。——《史记·西门豹列传》
(2) 又如:灌植(浇水培植);灌濡(浇灌润泽);灌渎(灌溉用的小沟渠);灌畦(灌溉种菜);灌蔬(栽培菜蔬)
(3) 流注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庄子·秋水》
(4) 又如:灌溢(流布);灌澍(灌注,流泻);灌洗(冲洗)
(5) 强行使喝下
不能饮者以筒灌其中。——《韩非子·说疑》
(6) 又如:灌米汤(恭维);灌口(方言。给牲口灌药用的器具)
(7) 古代祭祀的一种形式。斟酒浇地以求神降临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论语·八佾》
灌用郁鬯。——《礼记·礼器》
(8) 又如:灌地(洒酒于地,求神降临)
(9) 盥洗 。如:灌手(洗手);灌澡(佛教语。即沐浴);灌沐(盥洗);灌佛(浴佛,灌洗佛像)
(10) 饮酒 。如:灌丧
(11) 浇铸
烁一鼎之铜,以灌一钱之形,不能成一鼎。——汉· 王充《论衡·奇怪》
(12) 又如:灌辟(冶铸,冶炼)
(13) 装入 。如:灌肠
(14) 录音 。如:灌音;灌制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gwon5 [海陆丰腔] gon5 kwan5 [东莞腔] gon5 [陆丰腔] gon5 [宝安腔] gon5 [台湾四县腔] gon5 kwan5 [客语拼音字汇] gon4 guon4 [客英字典] gwon5 kwan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貫 | 古玩 | 見 | 桓 | 去聲 | 翰 | 合口一等 | 桓 | 山 | kuanh/kuann | ʔwan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水,主声。本义:灌入,注入)
(2) 同本义
注,灌也。——《说文》
振盪注流。——左思《吴都赋》
丰水东注。——《诗·大雅·文王有声》
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世说新语·言语》
而泽下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大雨如注。——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暴雨下如注,水潦成流。——《东观汉记》
解州盐泽,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 沈括《梦溪笔谈》
(3) 又如:把酒注到瓶里;注溉(灌溉);注萤(以水浇灌萤火);注集(流泻汇集);注溜(倾泻的水流)
(4) 集中;聚集
及弊田,令禽注于虞中。——《周礼·天官·兽人》
谢注神倾意,不觉流汗交面。——《世说新语·文学》
(5) 又如:注心(集中心意,专心);注耳(倾耳);注仰(抬头注视);注盼(凝视);注神(凝神);注眼(集中目光看);注眸(凝眸);注睇(凝眸斜视)
(6) 解释古书原文意义为“注”(解释前人注文的意义为“疏”)
其有明圣人之道,尽六经之意,而不能诵疏与注,一切弃之。——柳冕《与权德舆书》
及景纯注《雅》,动植必赞。——《文心雕龙·颂赞》
郑玄欲注《春秋传》。——《世说新语·文学》
注曰“不好”,改为“过”。(注曰,在旁边注明。)——宋· 洪迈《容斋续笔》
(7) 又如:注本(带有注释的版本);注述(注释);注训(注解);注家(注解古籍的人)
(8) 投;击
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昏——《庄子·达生》
(9) 连为一个整体;连接
首尾连注,千里不绝。——《北史》
船上伙计注好纤绳,跳上干岸。——《何典》
(10) 又如:注易(接连不断);注连(连属,接连不断)
(11) 预示
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搜神记》
(12) 涂抹
注了红脂,着意再描双蛾。——清· 洪昇《长生殿·春睡》
注口樱桃小,添眉桂叶浓。——李贺《恼公》
(13) 记载
元初五年,平望侯刘毅以太后多德政,欲令早有注记。——《后汉书》
(14) 预先决定
这命须臾!也是年该月值前生注,来到山溪野路。——康海《中山狼》
(15) 附着;安放
注旄首曰旌。——《尔雅·释天》
(16) 输送
令禽注于虞中。——《周礼·天官·兽人》
名词
(1) 通常为字较小的,在正文以外印刷的评注或附注 。如:脚注
(2) 赌注
一日,博局争注,欧杀人命,亡归平阳。——《聊斋志异》
(3) 又如:注头(赌注;赌博时押的钱);注马(赌注:下注)
(4) 用于斟注的小壶
他则水注:五彩注,石榴注,彩色双瓜注,双鸳注,双鹅注。——刘侗、 于奕正《帝京景物略》
(5) 屋檐滴水处
高廊四注,重坐曲阁。——司马相如《上林赋》
(6) 古地名 。故址在河南省临汝县西
三十二年,伐 郑城 酸枣。败 秦于 注。——《史记》
量词
(1) 用于赌注。赌博时一次所用的本钱叫一注
李逵道:“我不傍猜,只要博这一博,五两银子做一注。”——《水浒全传》
(2) 用于钱款、交易等。相当于“笔”、“桩”
头一年,省亲连盖花园子,你算一算那一注花了多少,就知道了。——《红楼梦》
(3) 用于雨。相当于“阵”、“场”
萤飞渐多屋渐薄,一注愁霖当面落。——陆龟蒙《奉酬袭美苦雨见寄》
动词
(1) 用文字解释词句
《说文》无註字。《说文解字序》: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五曰转注。其字作“注。”段玉裁曰:“俗作注”。—— 清· 雷浚《说文外编》
先儒传埻,一切废不用。——《宋史》
(2) 又如:批注(加评语和注解);评注(评论并注解);注述(注释和著述);注官(注出拟授官职);注家(从事注释的人);注语(用作说明的文字);注赞(关于言行的说明和赞语)
(3) 记载;登记
一事註乎志,所以恶子也。——《谷梁传》
重黎记註。——《后汉书》
(4) 又如:注代(古代前后仕官吏替换时登记备案);注记(记载,记录)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u4 [宝安腔] zu5 [东莞腔] zu5 [海陆丰腔] zhu5 [客英字典] zhu5 [台湾四县腔] zu5 [梅县腔] zhu5 [陆丰腔] zhu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注 | 之戍 | 章 | 虞 | 去聲 | 遇 | 合口三等 | 虞 | 遇 | cjyoh/tjuh | tɕĭ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