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足理由律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基本内容
通常把这条规律表述为﹕任何判断必须有(充足)理由。充足理由律的提法源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G.W.。他在《单子论》中说:“我们的推理是建立在两个大原则上﹐即是﹕(1)矛盾原则﹐……(2)充足理由原则﹐凭着这个原则﹐我们认为﹕任何一件事如果是真实的﹐或实在的﹐任何一个陈述如果是真的﹐就必须有一个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的充足理由﹐虽然这些理由常常总是不能为我们所知道的”。不过﹐莱布尼茨本人并未把充足理由原则当作逻辑规律。
充足理由律的网络释义
充足理由律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从儿,育省声。育子长大成人。本义:长,高)
(2) 同本义
充,长也,高也。——《说文》
宗人视牲告充。——《仪礼·特牲礼》
(3) 满
充,塞也。——《小尔雅》
充,满也。——《广雅》
冠盗充斥。——《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言充其阳也。——《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
颜色充盈。——《荀子·子道》
(4) 又如:充多(众多);充车(满车;喻数量众多);充房(满屋);充堂(满堂)
(5) 足;实;富厚 。如:充壮(健壮;充沛);充强(充实健壮)
(6) 肥胖 。如:充肥(肥胖,壮实);充腴(肥胖;丰满);充泽(丰润)
动词
(1) 装满;塞满
以充府库。——《周礼·大府》
近之则钟音充。——《淮南子·说山》
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司马光《训俭示康》
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战国策·齐策》
(2) 又如:充虚(填满肚子);充肠(充肚。填饱肚子);充庭(古代的一种朝仪。每大朝会,陈皇帝车马仪仗于殿庭)
(3) 假冒 。如:充行家;打肿脸充胖子;滥竽充数;充好汉
(4) 扩充,扩大;尽量展开 。如:充广(扩充);充扩(扩充,开拓)
(5) 凑数;补充 。如:充赋(凑数);充事(凑合使用)
(6) 备;供应 。如:充庖(供给膳食);充寒(备寒);充给(供给)
(7) 任职,充任;充当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聊斋志异·促织》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白居易《卖炭翁》
(8) 又如:充吏(在衙门内供职);充任(担当某职务);充位(克位。徒居其位,无所建树)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cung1 [东莞腔] cung1 [梅县腔] chung1 [台湾四县腔] cung1 [客语拼音字汇] cung1 [宝安腔] cung1 [客英字典] chung1 [海陆丰腔] chung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充 | 昌終 | 昌 | 東三 | 平聲 | 東 | 開口三等 | 通 | 東 | tɕʰĭuŋ | chjung/tcung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2)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
震为足。——《易·说卦》
足恭而口圣。——《大戴礼记》
手足胼胝,面目黧。——《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韩非子》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折臂断足。——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东坡现右足。—— 清· 魏学洢《核舟记》
鲁直现左足。
细若文足。
(3) 又如:足心(脚底的中心);足炉(用来暖脚的小火炉);足不出户(形容深居家门很少出门);足衣(袜子);足音跫然(形容久处寂寞,听到人的脚步声,便感到欢欣)
(4) 支撑器物的脚
鼎折足,覆公餗。——《易·鼎》
如此则荆、 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
(5) 又如:鼎足
形容词
(1) 充实;完备;足够
国无九年之畜曰不足。——《谷梁传·庄公二十有八年》
杀所不足。——《墨子·公输》
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兵甲已足。——诸葛亮《出师表》
力不足。——唐· 韩愈《杂说》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一钵足矣。——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足纹(成色十足的银子);足钱(每贯足实一百枚的钱币);足食足兵(指国内粮食兵备均甚充足)
(3) 纯的 。如:十足(成色纯)
(4) 富裕的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
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庄子》
(5) 又如:足民(富足,民生富足);丰足(富裕)
动词
(1) 使满足
采色不足。——《孟子·梁惠王上》
声音不足。
皆不足用。——明· 魏禧《大铁椎传》
不足子所乎。——明· 刘基《卖柑者言》
(2) 重视
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荀子·礼论》
(3) 止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
(4) 完成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左传》
副词
(1) 值得
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向、对。)——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岂足托乎。——《资治通鉴》
不足与图大事。
何足道。——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2) 又如:足信(值得信赖);不足(不值得;不够格)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ziuk7 [宝安腔] zuk7 ziuk7 [台湾四县腔] ziuk7 [客英字典] ziuk7 [海陆丰腔] ziuk7 [陆丰腔] zuk7 [东莞腔] zuk7 [梅县腔] ziuk7 [客语拼音字汇] jiug5 zug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緅 | 子句 | 精 | 虞 | 去聲 | 遇 | 合口三等 | 遇 | 虞 | tsĭu | cyoh/ziuh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2) 同本义
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说文》
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韩非子·解老》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 和氏之璧。”——《韩非子·和氏》
郑人谓玉未理者璞。——《战国策·秦策三》
(3) 治理;管理
不可胜理。——《战国策·秦策一》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吕氏春秋·劝学》
夫能理三苗。——《淮南子·原道》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诸葛亮《出师表》
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黄宗羲《柳敬亭传》
为天下理财。——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理事自若。——《后汉书·卓茂传》
(4) 又如:当家理事;理官(治理狱讼的官员);理民(治理人民);理国(治理国家)
(5) 整理,使有条理、有秩序
分茧理丝。——《晋书·左芬传》
当户理红妆。——《乐府诗集·木兰诗》
(6) 又
当窗理云鬓。
(7) 又如:理妆(整理妆饰);理丝(抽理蚕丝);理鬓(梳理鬓发);理顺
(8) 处理,办理 。如:料理(办理;处理);理七(旧俗人死后每七日斋供一次,凡七次,共四十九日而止);理狱(处理讼事)
(9) 温习;熟习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古诗十九首》
(10) 又如:理书(温习功课);理乐(练习演奏乐曲);理曲(练习歌曲)
(11) 奏起 。如:理音(弹奏音乐);理丝(弹奏弦乐);理乐(奏乐)
(12) 区分;辨别
理道之远近而致贡。——《荀子·王制》
(13) 又如:理音(辨别声音)
(14) 理睬,理会
只顾玩笑,并不理他。——《红楼梦》
(15) 又如:不理(不闻不问);理值(理睬);理识(犹理睬)
(16) 申诉;辨白 。如:理诉(申诉);理说(申辨是非);理辨(申辨)
(17) 修缮 。如:理葺(修理,修补);理楫(修理船桨)
(18) 操理
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名词
(1) 纹理;条理
井井兮有其理也。——《荀子·儒效》
璧袭无理。——《淮南子·览冥》
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说文解字·叙》
圭形石质,苍色腻理。——刘禹锡《砥石赋》
(2) 又如:理比(纹理相次);理路(纹理,纹路)
(3) 法律;司法官
弦子旗为理。——
管子·小匡》
遂下于理。——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4) 又如:理刑厅(理刑官员)
(5) 道理,义理
井井兮其有理也。——《荀子·儒效》
恶积祸盈,理至焦烂。——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势不同而理同。——柳宗元《送薛存义序》
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庄子·秋水》
理实如兄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天下之理得矣。——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验之以理。——《吕氏春秋·慎行论》
理无专在。——清· 刘开《问说》
(6) 又
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7) 又如:无理(没有道理);在理(合乎道理);理致(义理情致,思想情趣);理窟(义理会聚处;道理深奥处);理顺(道理顺当;理由正当)
(8) 事理 。如:理趣(事理的旨趣)
(9) 使者
行理之命,无月不至。——《左传·昭公十三年》。注:“行理,使人通聘问者。”
(10) 媒人
吾令蹇修以为理。——《楚辞·屈原·离骚》
(11) 自然科学与物质世界和其现象有关的这种知识 。如:理工科
(12) 物理学 。如:数理化
(13) 通“吏”。狱官
孟秋之月:命理瞻伤。——《礼记·月令》
李离者, 晋文公之理也。——《史记·循吏列传》
形容词
治理得很好
本事不理。——《荀子·天论》
运极则化,理乱相承。——《后汉书·蔡邕传》
一切治理,威名流闻。——《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li1 li3 [客英字典] li1 li3 [海陆丰腔] li1 li3 [东莞腔] li3 [陆丰腔] li1 [梅县腔] li1 [沙头角腔] li1 [宝安腔] li1 [客语拼音字汇] li1
◎ 潮州话:li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里 | 良士 | 來 | 之 | 上聲 | 紙 | 開口三等 | 之 | 止 | lix/liio | lĭə |
详细解释
动词
(1) (《说文》无“由”字,古字字形)
(2) 树木生新枝。亦泛指萌生
今在析木之津,犹将复由。——《左传》
(3) 又如:由蘖(树木枯槁或被砍伐后重发的枝条);
(4) 经,由
谁能出不由户?——《论语·雍也》
余在刑部狱,见死而由窦出者日三四人。——方苞《狱中杂记》
(5) 又如:必由之路;,由边门出去
(6) 行走
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
(7) 通“以”(
)。用君子无易由言。——《诗·小雅·小弁》。笺:“由,用也。”
不能由吾子。——《左传·襄公三十年》。杜预注:“由,用也。”
亿万舟楫,亿万垣墙,窒隙防淫,是必由之。——《天工开物》
(8) 又如:由房(用房中的音乐娱乐)
(9) 任用
以晋国之多虞,不能由君子;使吾子辱在泥涂久矣。 武之罪也。——《左传》
废而不由,则女德不厌。——《汉书》
(10) 又如:由绎(任用之而使其尽力施展才能)
(11) 听凭;听任
若赛锦,由你是谁,都输与他。——《水浒传》
(12) 又如:由得(任凭);由心(任凭心意);由本(安于本分);由身(任凭自己);由性(任凭心意)
(13) 遵从;遵照
不愆不忘,率由旧章。——《诗·大雅》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
(14) 又如:由文(遵循礼仪);由行(依其道而行);由礼(遵循礼教)
(15) 游玩 。如:由衍(游行衍溢。纵情游乐);由敖(游乐);由喜(游戏);由由(愉悦)
(16) 蹈行;践履
隘与不恭,君子之不由也。——《孟子》
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礼记》
名词
(1) 原由;缘故
盖闻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制礼乐各有由。——《史记》
(2) 又如:由状(原由与情况);由缘(缘故);由委(原委);由始(起因;起始)
(3) 来源;开头
善行动于心,善言出于意,同由共本,一气不异。——汉· 王充《论衡》
(4) 又如:由历(起始和历程);由趣(来历;由末);由绪(来历;来由)
(5) 机缘;机会
某也愿见,无由达。——《仪礼》
吾欲归附关中,但未有由耳。——《周书》
(6) 法式
匪言勿言,匪由勿语。——《诗·小雅·宾之初筵》
(7) 途径;办法
圣武之治民也,进则使无由得其所利,退则使无由避其所害。——《管子》
(8) 又如:无由(没有门径,无从)
(9) 姓。如:由吾(复姓)
(1) 因为;由于
由是则生,而有所不用也。——《孟子·告子上》
宣宗初亦号供奉, 程既审上晓音律…必为奇巧声动上,由是得幸。—— 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之,动词,到)。——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2) 又如:由以(因而)
介词
(1) 自,从…(表示起点)
由,自也。——《尔雅》
由屋顶放光入室。——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2) 又如:由中(由衷);由自(自,尚自);由来(自始以来);由忠(由衷)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u2 [东莞腔] jiu2 [海陆丰腔] riu2 [客英字典] ju2 [沙头角腔] jeu2 [宝安腔] ju2 (jiu2) [陆丰腔] jiu3 [梅县腔] ju2 [客语拼音字汇] yiu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猷 | 以周 | 以 | 尤 | 平聲 | 尤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jĭəu | ju/jo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彳(
),聿( )声。本义:法律;法令)(2) 同本义 (多指具体的规则、条文)
律,均布也。——《说文》
出以律。——《易师》
律,法也。——《尔雅·释诂》
天下既定,令萧何次律令。——《汉书·高帝纪》
兵大律在谨,论敌察众,则胜负可知也。——《商君书·战法》
以律非故杀。——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律则(律条);律贯(法律系统);律科(法令条文);律度(规矩,法度);律纪(纪律);律贯(指法律系统);律斩(依法斩决)
(4) 律管,古代用来校正乐音标准的管状仪器。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阶。从低音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叫律,成偶数的六个管叫吕。统称十二律
截竹为管谓之律。——蔡邕《月令章句》
(5) 又如:律本(指黄钟。黄钟为十二律的开始,其他各律均由此推衍而相生,所以称为律本);律管(律琯。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的定音器具)
(6) 音律,乐律。古人按乐音的高低分为六律和六吕,合称十二律
五声六律十二管。——《礼记·礼运》
(7) 又如:律尺(古代用以制定乐律的度尺);律吕(乐律的通称);律均(古乐的十二律与五韵);律历(指乐律和历法)
(8) 律诗的简称 。如:律切(切合格律);律手(掌握格律的能手)
(9) 佛教的戒律 。如:律藏(佛教经典中关于戒律的著作的总称);律仪(僧侣遵守的戒律和立身的仪则);律爷(小道士对师父的敬称)
(10) 古代爵位的等第
有功德于民者,加地进律。——《礼记·王制》
(11) 指季节和气候
大地回春律,山川扫积阴。——陆游《春望》
动词
(1) 约束
五伯兼并,而以桓律人。——《韩非子·难四》
抱持多反倒,威怒不可律。——李商隐《娇儿诗》
(2) 又如:律人(约束他人);律身(律己)
(3) 遵循
劳知而不律先王。——《荀子·非十二子》
(4) 击
闇漠感突,上击下律。——枚乘《七发》
形容词
(1) 高
南山律律。——《诗·小雅·蓼莪》
(2) 又如:律律(山高峻的样子);律魁(高大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