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诎

chōng qū [ chong qu]
繁体 充詘
注音 ㄔㄨㄥ ㄑㄨ

词语释义

亦作'充倔'。 得意忘形貌。

词语解释

  1. 亦作“ 充倔 ”。得意忘形貌。

    《礼记·儒行》:“儒有不陨穫於贫贱,不充詘於富贵。” 郑玄 注:“充詘,喜失节之貌。” 孔颖达 疏:“言虽得富贵,不喜欢失节。”《楚辞·九辩》:“蹇充倔而无端兮,泊莽莽而无垠。” 晋 葛洪 《抱朴子·安贫》:“是以俟扶摇而登苍霄者,不充詘於蓬蒿之杪。” 宋 陈亮 《祭郑景元母夫人文》:“不充詘於崔嵬,无几微於蹭蹬。”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元稹》:“人必劳饿空乏,而后无充詘之态。”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充倔”。得意忘形貌。

《礼记·儒行》:“儒有不陨穫於贫贱,不充詘於富贵。”
郑玄注:“充詘,喜失节之貌。”
孔颖达疏:“言虽得富贵,不喜欢失节。”
《楚辞·九辩》:“蹇充倔而无端兮,泊莽莽而无垠。”
晋葛洪《抱朴子·安贫》:“是以俟扶摇而登苍霄者,不充詘於蓬蒿之杪。”
宋陈亮《祭郑景元母夫人文》:“不充詘於崔嵬,无几微於蹭蹬。”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元稹》:“人必劳饿空乏,而后无充詘之态。”

充诎的国语词典

得意忘形而失去操守。

充诎的网络释义

充诎

  • 亦作“ 充倔 ”。得意忘形貌
  • 引证解释
  • 《礼记·儒行》:“儒有不陨获於贫贱,不充诎於富贵。” 郑玄 注:“充诎,喜失节之貌。” 孔颖达 疏:“言虽得富贵,不喜欢失节。”
  • 《楚辞·九辩》:“蹇充倔而无端兮,泊莽莽而无垠。”
  • 晋 葛洪 《抱朴子·安贫》:“是以俟扶摇而登苍霄者,不充诎於蓬蒿之杪。”
  • 宋 陈亮 《祭郑景元母夫人文》:“不充诎於崔嵬,无几微於蹭蹬。”
  •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元稹》:“人必劳饿空乏,而后无充诎之态。”
  • 汉字详情

    chōng [chong]
    部首: 225
    笔画: 6
    五笔: YCQB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YIHU
    四角: 00212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从儿,育省声。育子长大成人。本义:长,高)

    (2) 同本义

    充,长也,高也。——《说文》

    宗人视牲告充。——《仪礼·特牲礼》

    (3) 满

    充,塞也。——《小尔雅》

    充,满也。——《广雅》

    冠盗充斥。——《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言充其阳也。——《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

    颜色充盈。——《荀子·子道》

    (4) 又如:充多(众多);充车(满车;喻数量众多);充房(满屋);充堂(满堂)

    (5) 足;实;富厚 。如:充壮(健壮;充沛);充强(充实健壮)

    (6) 肥胖 。如:充肥(肥胖,壮实);充腴(肥胖;丰满);充泽(丰润)

    动词

    (1) 装满;塞满

    以充府库。——《周礼·大府》

    近之则钟音充。——《淮南子·说山》

    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司马光《训俭示康》

    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战国策·齐策》

    (2) 又如:充虚(填满肚子);充肠(充肚。填饱肚子);充庭(古代的一种朝仪。每大朝会,陈皇帝车马仪仗于殿庭)

    (3) 假冒 。如:充行家;打肿脸充胖子;滥竽充数;充好汉

    (4) 扩充,扩大;尽量展开 。如:充广(扩充);充扩(扩充,开拓)

    (5) 凑数;补充 。如:充赋(凑数);充事(凑合使用)

    (6) 备;供应 。如:充庖(供给膳食);充寒(备寒);充给(供给)

    (7) 任职,充任;充当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聊斋志异·促织》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白居易《卖炭翁》

    (8) 又如:充吏(在衙门内供职);充任(担当某职务);充位(克位。徒居其位,无所建树)

    英文翻译

    fill, be full, supply

    方言集汇

    ◎ 粤语:cung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cung1 [东莞腔] cung1 [梅县腔] chung1 [台湾四县腔] cung1 [客语拼音字汇] cung1 [宝安腔] cung1 [客英字典] chung1 [海陆丰腔] chung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一東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昌終東三平聲開口三等tɕʰĭuŋchjung/tcung
    [qu]
    部首: 226
    笔画: 7
    五笔: YBMH
    五行:
    仓颉: IVUU
    四角: 32772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言,出声。本义:言语钝拙)

    (2) 同本义

    诎,辞塞。——《广韵》

    诎,字从言,当与吃同意。——《说文通训定声》

    公输盘诎。——《墨子·公输》

    轻财重士,辩于心而诎于口。——《史记·李斯列传》

    (3) 尽,穷尽

    利出于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不诎;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管子》

    理诎势穷。——清· 林则徐文

    (4) 声音戛然而止貌

    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礼记》。孔颖达疏:“诎谓止绝也。”

    动词

    (1) 通“屈”。弯曲

    诎,屈也。——《广雅·释诂一》

    诎五指而顿之。——《荀子·劝学》

    诎要桡腘。——《荀子·富国》

    诎右臂支船。——明· 魏学洢《核舟记》

    (2) 又如:诎伸(诎申。弯曲与伸直);诎曲(诎折。弯曲);诎体(弯曲肢体);诎膝(下跪);诎柔(屈曲柔弱)

    (3) 屈服

    然而敌国不待试而诎。——《荀子·议兵》

    诎敌国。——《战国策·秦策一》

    (4) 又如:诎意(屈就);诎志(曲意迁就);诎服(屈服)

    (5) 屈辱;冤屈

    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吕氏春秋·壅塞》

    (6) 又如:诎身(降低身分,屈己下人);诎辱(委屈和耻辱);诎容(屈辱容忍);诎节(降低身分,降心相从)

    (7) 通“黜”( chu)。贬退

    彼公仲者,秦势能诎之。——《战国策·韩策三》

    可谓能诎免变化以致之。——《说苑·敬慎》

    (8) 通“讫”。止

    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礼记·聘义》

    英文翻译

    bend, stoop, crouch; to yield

    方言集汇

    ◎ 粤语:wat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