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一,从兀。甲骨文字形。象人形。上面一横指明头的部位。上一短横是后加上去的,依汉字造字规律,顶端是一横的,其上可加一短横。本义:头)
(2) 同本义
元,始也。——《说文》。按,当训首也。
元,体之长也。——《左传·襄公九年》
始加元服。——《仪礼·士冠礼》
狄人归其元。——《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归国子之元。——《左传·哀公十一年》
勇士不忘丧其元。——《孟子》
牛曰一元大武。——《礼记·曲礼》。注:“头也。”
吐蕃叛换方炽, 敬玄失律, 审礼丧元,安可更为西方生事?——《新唐书》
(3) 又如:元首(头)
(4) 天
执元德于心而化驰若神。——《淮南子·原道》。注:“天也。”
(5) 又如:元机(天机,指神秘的天意);元神(天帝,天神);元父(天帝);元命(天命);元天(苍天)
(6) 君
元首起哉。——《书·益稷》。传:“元首,君也。”
元,君也。——《广雅》
故国斜阳草自春,争元作相总成尘。——宋· 文天祥《得儿女消息》
(7) 又如:元、恺辅舜(传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叫“八元”。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叫“八恺”。八元八恺辅佐虞舜,把政事治理得很好);元龙(皇帝);元明(佛教指清净光明);元后(天子;帝王的嫡妻)
(8) 开始;起端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9) 又如:元始天尊(道教所尊的最高天神。据说他生于太元之先。故名);元初(起初);元由(原由。事情的起始和原因);元因(原因)
(10) 根源;根本 。如:元本(根本);元序(最根本的秩序,指礼仪);元极(万物之本原)
(11) 指元气 。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指人的精神,精气;中医名词,指人体的正气,与“邪气”相对。如:元炁(元气);元阳(男子的精气)
(12) 道家所谓的道
元,无所不在也。人能守元,元则舍之;人不守元,元则舍之。——《子华子·大道》
(13) 又如:元神(佛道经过修炼的灵魂。成仙得道的人,其元神可以离开肉体自由来往);元君(道教对女子成仙者的尊称);元龙(元阳,道教指“得道”)
(14) 指帝王年号
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数。——《史记》
(15) 朝代名 。1206 年,成吉思汗建蒙古汗国。1271 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 年灭南宋,统一全国,建都大都(今北京)。1368 年,朱元璋军攻占大都,元亡。自定国号起,元凡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
元至正间。——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6) 又
元政紊弛。
(17) 又如:元人百种(书名。即元曲选)
(18) 数学名词 。数字和若干字母的有限次乘法运算式中表示,变量的字母称元。如:一元二次方程
(19) 民众,百姓 。如:黎元;元元;元元之民(众百姓)
(20) 在各国多种硬币中,仿古德国银质硬币塔勒的任何一种硬币 。如:金元
(21) ∶中国基本货币单位
形容词
(1) 第一,居首位的
二世元年七月。——《史记·陈涉世家》
天汉元年。——《汉书·李广苏建传》
阳嘉元年。——《后汉书·张衡传》
隆庆元年。——《明史》
(2) 又如:元题(第一道题);元辰(元旦;吉日);元首(迷信占卜名称之一,六壬课中的第一课,是大吉大利,如愿的课);元妃(国君或诸侯的嫡妻);元子(天子和诸侯的嫡长子);元女(长女)
(3) 大
夫基事之元命,必与天下自新。颜师古注:“元,大也。”——《汉书》
(4) 又如:元功巨勋(巨大的功勋);元庸(巨大的功劳);元勋(大功勋)
(5) 善;吉 。如:元夫(善士);元元之民(善良的百姓);元正(善良正直)
(6) 本来;向来;原来
元犹原也。——《春秋繁露 ·垂政》
必先原元而本本。——《潜夫论·本训》
(7) 又如:元物(原物);元金(金属);元丝课(一种标准银锭);元名(原名);元身(原身);元心(本心,本意)
(8) 黑色。清朝避康熙(玄烨)皇帝的讳。改“玄”为“元”
自此而元焉。——清· 洪亮吉《治平篇》
(9) 又
至曾元时。
(10) 又如:元黄(黑色与黄色。引申为吏治);元色(黑色);元玉(玄玉。黑色的玉);元狐(玄狐)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nien2 jen2 [台湾四县腔] ngien2 [梅县腔] ngian2 [海陆丰腔] ngien2 [客语拼音字汇] ngian2 yan2 [宝安腔] ngien2 | jen2 [客英字典] ngien2 [东莞腔] jen2 [陆丰腔] gnian3
◎ 潮州话:nguang5 (ngûang) 「潮州」nguêng5 (ngûeng 旧时:ngûen)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元 | 愚袁 | 疑 | 元合 | 平聲 | 元 | 合口三等 | 臻 | 元 | ŋĭwɐn | ngyan/ngva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小篆字形。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气”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云气)
(2) 同本义
气,云气也。——《说文》。按,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
天气下降,地气上腾。——《礼记·月令》
地有气。——《考工记·总目》
望其气。——《史记·项羽本纪》
此天子气也。
窗以达气。——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气朔(指显示吉凶的云气和每月的朔日);气祲(古代泛指据以占卜吉凶的云气);气纬(指云气星象);气晕(日、月四周所生的晕气)
(4) 气体的通称 。既没有独立的形态又没有固定的体积而趋向无限膨胀的流体。如:气蚀。又指天然气。如:气田
(5) 空气
气谓嘘吸出入者。——《礼记·祭义》注
(6) 又如:气球(一种供游戏用的足球,用皮革制成,内充空气)
(7) 气象
故在天为气。——《素问·天元纪大论》。注:“谓风热温燥寒。”
天有六气…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左传·昭公元年》
山气日夕佳。——晋· 陶渊明《饮酒》诗
春气动。——清· 方苞《狱中杂记》
(8) 节气;节候 。如:气序(节气;季气;气候);气和(气候调和);气劲(气候寒冽)
(9) 气味
香气环旋。——唐· 李朝威《柳毅传》
恶气袭衣裙。——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与饮食之气相薄。——清· 方苞《狱中杂记》
(10) 又如:气子(气味);气韵
(11) 呼吸;气息
武气绝半日复息。——《汉书·李广苏建传》
缢即气绝。——清· 方苞《狱中杂记》
启时气绝。——清· 袁枚《祭妹文》
(12) 又如:气命(性命);气歇(缓一口气);气疾(呼吸系统疾病);气凑(呼吸急促)
(13) 声气,语气 。如:气长(理直气壮);气拍(醒木;惊堂木);气竭声嘶(气力竭尽,声音嘶哑)
(14) 景象;气氛
以达秋气。——《礼记·月令》
(15) 指社会风气和习俗 。如:气土(犹风土);气尚(风尚,气节);气俗(风气习俗);气脉(风气,习俗);气习(风气习俗)
(16) 指人、物的属性或一地的天然特点 。如:气秀(气质优美);气昏(气昏混浊);气品(指万物);气习(气质,习性);气孱(气质虚弱)
(17) 气运 。如:气脉(犹气运)
(18) 指人的元气
气者,体之充也。——《孟子》
气母(元气的本原)
(19) 指精神状态,情绪
恢弘志气。——诸葛亮《出师表》
敢以矜气。——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其气浩然。——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气叹(泄气);气不忿(不甘心;不服气);气不愤(气不忿);气合(意气相投);气志(指精神、意志)
(20) 气派;气概 。如:气色(气势;气派);气性(气势;威风);气傲(气高;意气高傲)
(21) 义气 。如:气谊(情谊;交情);气侠(义气豪侠);气义(义气;情谊)
(22) 气焰;权势
一鼓作气。——《左传·庄公十年》
以厉其气。——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气吞万里如虎。——宋·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豪民气尽。——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气沮(气势衰弱);气魄(气势)
(23) 指作家的气质或作品的风格,气势 。如:气格(指诗文的气韵和风格);气习(诗文的风格)
(24) 作风;习气 。如:气重(气性大);气信(意气)
(25) 中医学术语。指脉气和营卫
五气、五声、五色。——《周礼·疾医》。注:“肺气热,心气次之,肝气凉,脾气温,肾气寒。”
气疫(谓染疫气而得病);气脉(血气与脉息)
(26) 指效力,作用 。如:气业(功业)
(27) 通“器”。用具,工具
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礼记·乐记》
动词
(1) 使生气;使气恼 。如:气人;他故意气她一下
(2) 愤怒;气恼;生气 。如:气闹(气恼;恼怒);气蛊(气恼);气寒(气恼至极点);气不舍(生气不过);气虎虎(气愤);气狠狠(形容生气发狠的样子)
(3) 通“乞”。向人求讨
是若人气。——《墨子·非儒下》
后缀
(2) 用在形容词后,相当于“样子” 。如:秀气,俊气,美气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hi5 [宝安腔] hi5 [台湾四县腔] hi5 ki5 [陆丰腔] hi5 [海陆丰腔] hi5 ki5
◎ 潮州话:k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氣 | 去旣 | 溪 | 微開 | 去聲 | 未 | 開口三等 | 微 | 止 | khioih/qioy | kʰĭəi |
详细解释
lún
名词
(1) 《论语》的简称 。内容主要是记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
(2) 另见
lùn
动词
(1) (形声。从言,仑(
)声。本义:评论,研究。引申为“议论”)(2) 议论, 分析和说明事理
论,议也。——《说文》
论理也,次也。——《论语序集解》
坐而论道。——《周礼·考工记》。注:“谓谋虑治国之政令也。”
臣请论其故。——《史记·张仪传》
留连论诗。——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与蒙论议。——《资治通鉴·汉纪》
每与臣论此事。——诸葛亮《出师表》
十几人论议。——《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3) 又如:论道(讲论治国道术);论黄数黑(议论是非曲直);论冒(相当于八股文中的“破题”,有“开宗明义”之意)
(4) 思;思考
论之思之,至于再三。——《汉书·王莽传》
(5) 衡量;评定
论其刑赏。——诸葛亮《出师表》
闻言必熟论。——《吕氏春秋·慎行论》
(6) 又如:论功行赏
(7) 评论;辩析
相国论河套。—— 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8) 又
已而论河套。
(9) 又如:论思(论辩思虑);论理(论说道理);论口(争论;斗嘴)
(10) 判罪;判决
会论虞常。——《汉书·李广苏建传》
袁溥论 瑞。—— 清· 张廷玉《明史》
舒华论瑞迂。——《明史》
(11) 又如:论囚(判刑);论输(论其罪而罚其役)
(12) 考虑;顾及
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鲁迅《彷徨·祝福》
(13) 又如:论平(考虑公正平和)
(14) 较量
我与一百斤大刀,却与那先生论么?——《三国志平话》
(15) 控告,举报
那里有令史勾结强贼理,如今世上媳妇论丈夫的稀。——元· 李致远《还牢末》
(16) 凭借
想相如凭舌剑压 秦国,论胆量完璧而回,乃股肱忠烈之士。—— 元· 高文秀《渑池会》楔子
(17) 说;陈述
无论魏晋。——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弃者无论。——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论天下事。——《资治通鉴》
(18) 又
又不可论。
(19) 又如:相提并论;又当别论
(20) 按照,依照 。如:鸡蛋论斤卖;论件;论天;论月发工资;论功行赏;论万(成千上万)
(21) 研究
论世之事。(论,研究、探讨。)——《韩非子·五蠹》
(22) 又如:论演(研究阐发);论道经邦(研究治国之道,以治理好国家);论思(研究思想)
(23) 通“抡”。选择
权节其用,论比协材。——《国语·齐语》
论贤人,用有能,而民可使治。——《管子·五辅》
(24) 通“纶”。治理
云雷屯,君子以经论。——《易·屯》
屡陈时政,经论治体。——《三国志·魏书·任苏杜郑仓传》
名词
(1) 主张;学说
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论语·先进》
余不妄,独持迂论。——徐光启《甘薯疏序》
(2) 又如:相对论;原子论;方程论
(3) 议论文
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研一理者也。——《文心雕龙·论说》
(4) 又如:《六国论》;《过秦论》
(5) 通“伦”。伦理
於论鼓钟!——《诗·大雅·灵台》
(6) 姓
(7) 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