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
【名称】:元恶未枭【拼音】:yuán è wèi xiāo【解释】:枭:杀头。指没有惩治首恶。【出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
成语用法
元恶未枭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一,从兀。甲骨文字形。象人形。上面一横指明头的部位。上一短横是后加上去的,依汉字造字规律,顶端是一横的,其上可加一短横。本义:头)
(2) 同本义
元,始也。——《说文》。按,当训首也。
元,体之长也。——《左传·襄公九年》
始加元服。——《仪礼·士冠礼》
狄人归其元。——《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归国子之元。——《左传·哀公十一年》
勇士不忘丧其元。——《孟子》
牛曰一元大武。——《礼记·曲礼》。注:“头也。”
吐蕃叛换方炽, 敬玄失律, 审礼丧元,安可更为西方生事?——《新唐书》
(3) 又如:元首(头)
(4) 天
执元德于心而化驰若神。——《淮南子·原道》。注:“天也。”
(5) 又如:元机(天机,指神秘的天意);元神(天帝,天神);元父(天帝);元命(天命);元天(苍天)
(6) 君
元首起哉。——《书·益稷》。传:“元首,君也。”
元,君也。——《广雅》
故国斜阳草自春,争元作相总成尘。——宋· 文天祥《得儿女消息》
(7) 又如:元、恺辅舜(传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叫“八元”。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叫“八恺”。八元八恺辅佐虞舜,把政事治理得很好);元龙(皇帝);元明(佛教指清净光明);元后(天子;帝王的嫡妻)
(8) 开始;起端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9) 又如:元始天尊(道教所尊的最高天神。据说他生于太元之先。故名);元初(起初);元由(原由。事情的起始和原因);元因(原因)
(10) 根源;根本 。如:元本(根本);元序(最根本的秩序,指礼仪);元极(万物之本原)
(11) 指元气 。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指人的精神,精气;中医名词,指人体的正气,与“邪气”相对。如:元炁(元气);元阳(男子的精气)
(12) 道家所谓的道
元,无所不在也。人能守元,元则舍之;人不守元,元则舍之。——《子华子·大道》
(13) 又如:元神(佛道经过修炼的灵魂。成仙得道的人,其元神可以离开肉体自由来往);元君(道教对女子成仙者的尊称);元龙(元阳,道教指“得道”)
(14) 指帝王年号
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数。——《史记》
(15) 朝代名 。1206 年,成吉思汗建蒙古汗国。1271 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 年灭南宋,统一全国,建都大都(今北京)。1368 年,朱元璋军攻占大都,元亡。自定国号起,元凡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
元至正间。——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6) 又
元政紊弛。
(17) 又如:元人百种(书名。即元曲选)
(18) 数学名词 。数字和若干字母的有限次乘法运算式中表示,变量的字母称元。如:一元二次方程
(19) 民众,百姓 。如:黎元;元元;元元之民(众百姓)
(20) 在各国多种硬币中,仿古德国银质硬币塔勒的任何一种硬币 。如:金元
(21) ∶中国基本货币单位
形容词
(1) 第一,居首位的
二世元年七月。——《史记·陈涉世家》
天汉元年。——《汉书·李广苏建传》
阳嘉元年。——《后汉书·张衡传》
隆庆元年。——《明史》
(2) 又如:元题(第一道题);元辰(元旦;吉日);元首(迷信占卜名称之一,六壬课中的第一课,是大吉大利,如愿的课);元妃(国君或诸侯的嫡妻);元子(天子和诸侯的嫡长子);元女(长女)
(3) 大
夫基事之元命,必与天下自新。颜师古注:“元,大也。”——《汉书》
(4) 又如:元功巨勋(巨大的功勋);元庸(巨大的功劳);元勋(大功勋)
(5) 善;吉 。如:元夫(善士);元元之民(善良的百姓);元正(善良正直)
(6) 本来;向来;原来
元犹原也。——《春秋繁露 ·垂政》
必先原元而本本。——《潜夫论·本训》
(7) 又如:元物(原物);元金(金属);元丝课(一种标准银锭);元名(原名);元身(原身);元心(本心,本意)
(8) 黑色。清朝避康熙(玄烨)皇帝的讳。改“玄”为“元”
自此而元焉。——清· 洪亮吉《治平篇》
(9) 又
至曾元时。
(10) 又如:元黄(黑色与黄色。引申为吏治);元色(黑色);元玉(玄玉。黑色的玉);元狐(玄狐)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nien2 jen2 [台湾四县腔] ngien2 [梅县腔] ngian2 [海陆丰腔] ngien2 [客语拼音字汇] ngian2 yan2 [宝安腔] ngien2 | jen2 [客英字典] ngien2 [东莞腔] jen2 [陆丰腔] gnian3
◎ 潮州话:nguang5 (ngûang) 「潮州」nguêng5 (ngûeng 旧时:ngûen)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元 | 愚袁 | 疑 | 元合 | 平聲 | 元 | 合口三等 | 臻 | 元 | ŋĭwɐn | ngyan/ngvan |
详细解释
ě
(2) 另见
è
名词
(1) (形声。从心,亚声。本义:过失)
(2) 同本义
恶,过也。——《说文》
恶上安西。——《颜氏家训》
吾以志前恶。——《左传·定公五年》
君子之遏恶扬善。——《易·象传》
(3) 又如:恶恶从短(对于人的过失,不十分苛责,适可而止)
(4) 泛指一般罪恶
恶积祸盈。——南朝齐· 丘迟《与陈伯之书》
(5) 又如:恶逆(奸恶逆乱。古代刑律十恶大罪之一);恶障(佛语。指杀生、偷盗等妨碍修行的罪恶);恶头儿(罪名);恶心钱儿(干坏事得来的钱财);恶孽(罪恶;弊病)
(6) 恶人;坏人
元恶不待教而诛。——《荀子·王制》
(7) 又如:恶杀都来(刽子手在刑场上逞威风而发出的叫喊声。恶杀:即凶神恶煞)
(8) 为一项罪行被控告的人;犯罪的人 。如:首恶必办,协从不问
形容词
(1) 丑陋
五曰恶。——《书·洪范》。传:“丑陋也。”
人莫知其子之恶。——《礼记·大学》
恶者美之充也。——《管子·枢言》
今子美而我恶。——《韩非子·说林上》
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 纣, 纣以为恶。——《战国策·赵策》
昔贾大夫恶,取妻而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2) 又如:恶丈夫(丑陋汉子);恶女(容貌丑陋之女)
(3) 粗劣 。如:恶食(粗劣的食物);恶衣(粗劣的衣服);恶札(柮劣的书札。多指书法不善,字迹欠佳)
(4) 坏;不好
廉君宣恶言。——《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恶衣恶食,陋车驽马。——《汉书·王莽传上》
岁恶不入。——贾谊《论积贮疏》
(5) 又如:恶宾(不受欢迎的客人。即恶客);恶逆(不善,不顺)
(6) 凶暴;凶猛 。如:恶狞(凶恶狰狞);恶茶白赖(恶叉白赖。凶恶刁钻,无理取闹);恶赖富丽(无理贪求富有豪华。恶赖:无理取闹,耍无赖)
(7) 污秽;肮脏
色恶不食,臭恶不食。——《论语·乡党》
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裾,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8) 又如:恶路(恶露。妇女产后由阴道排出的液体);恶水(泔水);恶水缸儿(泔脚水缸)
(9) 令人难堪 。如:恶戏(恶作剧);恶剧(恶作剧);恶谑(令人难堪的嘲弄)
(10) 恶毒 。如:恶歆歆(凶狠恶毒的样子);恶支沙(恶支杀。恶狠狠地,十分凶恶的样子);恶势煞(凶恶的样子)
(11) 庸俗 。如:恶辞(庸俗之词);恶谈(庸俗不堪的话);恶字(不堪入目的字眼)
(12) 贫瘠
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齐民要术·耕田》
(13) 又如:恶郡(贫瘠荒远的州郡);恶处(贫瘠的地方)
动词
害;伤害或损害 。如:恶说(说话触犯);恶讪(得罪);恶事(做坏事);恶款(作恶犯法的条款);恶尽人(把人都得罪了)
副词
(1) 甚;很 表示程度。如:恶烦(非常烦恼)
(2) 另见
wū
代词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怎么”
恶,安也。——《广韵》
恶识宗?——《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弃父之命,恶用子矣!——《左传·桓公十六年》
彼恶知之。——《孟子·梁惠王上》
恶能无纪。——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1) 表示惊讶
恶,是何言也?——《孟子》
恶,是何言。——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2) 另见
wù
动词
(1) 讨厌;憎恶
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荀子·天论》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诚好恶何如。——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好逸恶劳。——清· 黄宗羲《原君》
怨恶其君。
(2) 又如:甚恶(讨厌之极;非常讨厌;反感之至);恶忌(厌恶猜忌);恶生(厌生);恶不去善(不因厌恶其人而抹杀他的优点);恶杀(厌恶杀生);恶紫夺朱(厌恶以邪代正);恶嫌(讨厌);恶惮(厌恶畏惧);恶识(冒犯;得罪);恶上(憎恶长上);这人真可恶;憎恶(憎恨;厌恶);深恶痛绝;恶恶(憎恨邪恶)
(3) 嫉妒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资治通鉴》
(4) 诽谤;中伤
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书·秦誓》
太子痤美而狠,合佐师畏而恶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比而恶之。——《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人有恶苏秦于 燕王者,曰:“ 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战国策》
(5) 又如:恶讪(诽谤)
(6) 忌讳
大史典礼,执简记奉讳恶。——《礼记》
形容词
(1) 羞耻,羞愧
无盖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2) 又如:恶囊(窝囊)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ag4(ak) u3(ù) e3(ùr) u1(u)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副词
(1) (象形。基本义:没有;不。“未”字否定过去,不否定将来,与“不”有别。但有时候也当“不”字讲)
(2) 相当于“没有”、“不曾”、“尚未”
未,无也。——《小尔雅·广诂》
未由也已。——《论语·子罕》
未之难矣。——《论语·宪问》
吾与郑人未有成也。——《公羊传·隐公六年》
吾未有言之。——《吕氏春秋·开春》
未果。——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有孙母未去。——唐· 杜甫《石壕吏》
未百步则返。——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将舒未舒。
(3) 又如:未际(未发迹);未的(未必,不一定);未从(未曾,尚未);未傅(未成年的人);未遑(来不及,没有闲暇);未遇(未得到赏识和重用;未发迹);未宾(没有归顺);未集(未能完成);未臻(未到圆满的地步);未极(无穷远处;未到尽头;没有停止);未意之志(没有完成的志向);未第(科举考试中未中);未萌(事情发生之前)
(4) (“未”字否定过去,“不”字否定将来,但有时候未也当不讲)不
众宾未拾取矢。——《仪礼·乡射礼》。注:“未,犹不也。”
未若复吾赋不幸。——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未为简易。——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游人虽未盛。——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犹未能也。——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5) 又如:未消(不必,不要);未一(不再一一去详细叙述);未敢苟同;未知可否;未审(不知);未的(不确实,不确切);未足(不足,不能);未如(不如);未妨(不妨);未若(不如);未孚(不算大信,不是至诚);未足轻重(无关紧要,不值得重视);未应(不曾,不须);未为不可(不是不可以);未逮(不及;没有达到)
(6) 否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
名词
(1) 滋味。后作“味”
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于未,象木重枝叶也。——《说文》
(2) 地支的第八
未还于此。——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如1967年为农历丁未年
(4) 用以纪月,即农历六月
(5) 用以纪时,叫“未刻”。即午后十三时至十五时
两马相交,斗了一百余合,自从辰牌直杀到未刻。——《英烈传》
(6) 五行属土
丑、未,亦土也。——《论衡》
(7) 十二生肖属羊
未禽羊。——《论衡》
(8) 将来
凡刑人之本,禁暴恶恶,且征其未也。——《荀子》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wi5 wui5 [沙头角腔] wui5 [客英字典] vui5 mui5 [陆丰腔] mui6 [东莞腔] mui5 [宝安腔] mui3 [客语拼音字汇] vui4 [海陆丰腔] wui6 [台湾四县腔] wi5
◎ 潮州话:bhi7(bī) bhuê7(būe)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未 | 無沸 | 明 | 微合 | 去聲 | 未 | 合口三等 | 微 | 止 | myoih/mvoy | mĭwəi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鸟,头在木上。本义:指一种恶鸟,捕捉后悬头树上以示众)
(2) 猫头鹰
枭,不孝鸟也。日至捕枭磔之,从枭头在木上。——《说文》
用一枭破镜。——《汉书·郊祀志》。注:“孟康曰,枭鸟食母,破镜兽食父,黄帝欲绝其类,使百吏祠皆用之。 如淳曰, 汉五月五日作枭羹以赐百官。”
为枭为鸱。——《诗·大雅·瞻卬》
射游枭。——《汉书·司马相如传》
鸱枭群翔。——《汉书·郊祀志》
枭鸣松桂枝。——唐· 白居易《凶宅》诗
(3) 又如:枭奴(凶狠的奴仆);枭獍(枭镜。相传枭为食母恶鸟,獍为食父恶兽。比喻凶恶忘恩的人)
(4) 旧时指私贩食盐的人 。如:盐枭
(5) 使人娱乐、愉快或欢欣的某种方法与手段 。中国古代的一种游戏,叫“樗蒱”(相当于现在的掷骰子),一为枭,六为卢。如:枭卢
形容词
(1) “枭”假借为“骁”,最勇健
且太子所与俱诸将,皆尝与上定天下枭将也。——《史记·留侯世家》
为天下枭。——《淮南子·原道》。注:“雄也。”
枭为最勇健也。——《汉书·张良传》注
枭犹胜也。犹六博得枭则胜。——《后汉书·张衡传》注
刘备,天下枭雄。——《资治通鉴》
(2) 又如:枭恶(勇猛凶恶);枭张(猖狂;放肆);枭将;枭骑(勇猛健壮的骑兵)
动词
(1) 悬头示众
枭故塞王欣头。——《汉书·高帝纪》。注:“悬首于木上。”
枭俊禽敌之臣。——《汉书·陈汤传》
幸而破绍,枭其二子。——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
(2) 又如:枭示(枭斩。砍头悬挂示众);枭夷(诛杀净尽);枭除(诛杀清除)
(3) 淆乱
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荀子·非十二子》
(4) 昭示;宣布
可再作一判文,以枭秦桧父子夫妇之过。——《说岳全传》
(5) 挡;推
岳大爷又把枪轻轻一举,将 梁王的刀枭过一边。——《说岳全传》
(6) 撩
枭开帐子,让张聋子亲自来看。——《官场现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