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指示代词。犹那,那个。可指人、地或事。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一折:“兀那弹琵琶的是那位娘娘?”《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孩儿然后去兀那坟前,也拜几拜。”《水浒传》第十四回:“兀那都头不要走!”
引证解释
⒈ 指示代词。犹那,那个。可指人、地或事。
引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一折:“兀那弹琵琶的是那位娘娘?”
《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孩儿然后去兀那坟前,也拜几拜。”
《水浒传》第十四回:“兀那都头不要走!”
兀那的国语词典
那、那个。
兀那的网络释义
兀那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wū
(1) ——“兀秃”
:同“乌涂” 。(2) 另见
wù
形容词
(1) (指事。从一,在人上。人头上一横,表示高平。本义:高耸特出的样子)
(2) 同本义
兀,高而上平也。——《说文》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 又如:兀岸(直耸挺拔);兀嵝(险峻)
(4) 光秃(如毛发)的
蜀山兀。——唐· 杜牧《阿房宫赋》
(5) 又如:兀首(头发脱落)
(6) 茫然无知
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天。——柳宗元《读书》
(7) 又如:兀兀陶陶(醉酒);兀楞楞(痴呆)
(8) 不够稳定 。如:兀突突(形容心跳不安)
(9) 独立
焉有翡翠横肩,援琴合膝,而能兀焉自立者也?——清· 吴从先《金小品传》
(10) 昏沉 。如:兀兀腾腾(昏昏沉沉)
动词
动摇,摇晃
兀其根本而能全于长世者也。——《后汉书》
副词
(1) 还;仍然;到目前依旧 。如:兀子(仍然;还);兀自(兀子。还,仍然)
(2) 笔挺地 。如:兀坐(端坐)
代词
(1) 这,那 。如:兀是谁(那是谁;这是哪一位);兀底(这;这个);兀得(这个;这)
(2) ∶姓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ngut7 [海陆丰腔] ngut7 [客语拼音字汇] ngud5 [宝安腔] ngut7 [客英字典] ngut7 [台湾四县腔] ngut7
◎ 潮州话:温4,ug4(uk 旧时又音ngurt)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兀 | 五忽 | 疑 | 沒 | 入聲 | 月 | 合口一等 | 魂 | 臻 | nguot | ŋuət |
详细解释
nā
名词
(1) 姓
(2) 另见
nà
代词
(1) (形声。小篆字形,从邑,冄(
)声。邑与地名或行政区域有关。后省作“那”。①本义:国名。《说文》:“西夷国。”本读 。②指示代词。特指某个人、某个时间、某个地方或某个事物。不一定是远指之词,如“那件事你我心里都清楚。”)(2) 指示代词
(3) 指代较远的人或事物。如:那厮(那个家伙,表示鄙视的意思);山坡上有一个穿红衣服的姑娘,那就是他的未婚妻
(4) 指代较远的时间、处所
那时使吾。——清· 林觉民《与妻书》
(5) 又如:那昝(那咱。那时);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见过她;那厢(那边);那头儿(极点;尽头);那哈儿(那儿,那里)
(6) 指较远的人或事物。如:这时那两个同学都不在屋里,她独自在窗前站着
(7) 指较远的时间、处所。如:那和天交界的地方,有一点红红的摇动的灯光…
(8) 指前文提到的或根据上下文或根据当时的情况显然所指的某个人或物 。如:把那只猫赶出去
(9) 表示突出强调某人、事物或语意 。如:我决不会投那家伙票的
(10) 表示赞同之点 。如:那就是你的光荣
连词
(1) 表示顺着上文或上句话的语意,申说应有的结果 。如:那我就不再等了
(2) 另见
nǎ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o2 na3 [宝安腔] la3 | lo2 [客英字典] na3 nai5 ne5 [台湾四县腔] no2 na3 [梅县腔] mak7 man3 na3 nai5 ngai5 ne.5 lai5 [客语拼音字汇] na1 na3 na4 nai4 [陆丰腔] na3 [东莞腔] la3
◎ 潮州话:na2(náⁿ) na1(na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那 | 諾何 | 泥 | 歌 | 平聲 | 歌 | 開口一等 | 果 | 歌 | nɑ | 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