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的

wù de [ wu de]
注音 ㄨˋ ˙ㄉㄜ
词性 代词

词语释义

兀的 wùde

(1) 这;这个

瞧他兀的得意样儿
this

(2) 怎么,表感叹

how

(3) 〈方〉突然

兀的失踪
suddenly

词语解释

  1. 亦作“ 兀底 ”。亦作“ 兀得 ”。指示代词。这个;这。

    宋 张镃 《夜游宫·美人》词:“鹊相庞儿谁有,兀底便笔描不就。”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须看了可憎底千万,兀底般媚脸儿不曾见。” 元 关汉卿 《鲁斋郎》第四折:“妹子,兀的不是母亲?”《清平山堂话本·阴骘积善》:“兀的出斋来的官人便是。”

  2. 语气助词。与“不”连用,表示反诘。犹言怎的不。

    元 石德玉 《风月紫云庭》第一折:“兀得不好拷末娘七代先灵!” 明 王九思 《端正好·春游》曲:“兀的不喜杀人也么哥!” 清 李渔 《巧团圆·剖私》:“又谁知脚跟有债不容逋,近捨家乡奔远途,兀的不是子母相生把十当五!”

  3. 语气助词。表惊异。

    《宣和遗事》前集:“女奴来报:兀的夜来那 高平章 到来也!” 元 邓玉宾 《端正好》套曲:“只是睡足黄粱梦一场,兀的回首斜阳!”《水浒传》第十四回:“ 晁盖 假意看他一眼,喝问道:‘兀的这厮不是 王小三 么!’”

  4. 口语中的衬词。

    元 戴善夫 《风光好》第三折:“这的是天注定的是非,天指引的前程,天匹配的婚姻,喒兀的教太守主婚。”《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説话的,兀的説这才学则甚!” 郁达夫 《沉沦》:“只有他一个人锁了愁眉,舌根好象被千钧的巨石锤住的样子,兀的不作一声。”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兀底”。亦作“兀得”。

⒉ 指示代词。这个;这。

宋张镃《夜游宫·美人》词:“鹊相庞儿谁有,兀底便笔描不就。”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须看了可憎底千万,兀底般媚脸儿不曾见。”
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妹子,兀的不是母亲?”
《清平山堂话本·阴骘积善》:“兀的出斋来的官人便是。”

⒊ 语气助词。与“不”连用,表示反诘。犹言怎的不。

元石德玉《风月紫云庭》第一折:“兀得不好拷末娘七代先灵!”
明王九思《端正好·春游》曲:“兀的不喜杀人也么哥!”
清李渔《巧团圆·剖私》:“又谁知脚跟有债不容逋,近捨家乡奔远途,兀的不是子母相生把十当五!”

⒋ 语气助词。表惊异。

《宣和遗事》前集:“女奴来报:兀的夜来那高平章到来也!”
元邓玉宾《端正好》套曲:“只是睡足黄粱梦一场,兀的回首斜阳!”
《水浒传》第十四回:“晁盖假意看他一眼,喝问道:‘兀的这厮不是王小三么!’”

⒌ 口语中的衬词。

元戴善夫《风光好》第三折:“这的是天注定的是非,天指引的前程,天匹配的婚姻,喒兀的教太守主婚。”
《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説话的,兀的説这才学则甚!”
郁达夫《沉沦》:“只有他一个人锁了愁眉,舌根好象被千钧的巨石锤住的样子,兀的不作一声。”

兀的的国语词典

指示词。那个、这个。

兀的的网络释义

兀的

  • 兀的,拼音wù dì,意思是这;这个。
  • 汉字详情

    wù,wū [wu,wu]
    部首: 209
    笔画: 3
    五笔: GQV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MU
    四角: 10212

    详细解释

    (1) ——“兀秃” wūtu:同“乌涂” wūtu

    (2) 另见

    形容词

    (1) (指事。从一,在人上。人头上一横,表示高平。本义:高耸特出的样子)

    (2) 同本义

    兀,高而上平也。——《说文》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 又如:兀岸(直耸挺拔);兀嵝(险峻)

    (4) 光秃(如毛发)的

    蜀山兀。——唐· 杜牧《阿房宫赋》

    (5) 又如:兀首(头发脱落)

    (6) 茫然无知

    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天。——柳宗元《读书》

    (7) 又如:兀兀陶陶(醉酒);兀楞楞(痴呆)

    (8) 不够稳定 。如:兀突突(形容心跳不安)

    (9) 独立

    焉有翡翠横肩,援琴合膝,而能兀焉自立者也?——清· 吴从先《金小品传》

    (10) 昏沉 。如:兀兀腾腾(昏昏沉沉)

    动词

    动摇,摇晃

    兀其根本而能全于长世者也。——《后汉书》

    副词

    (1) 还;仍然;到目前依旧 。如:兀子(仍然;还);兀自(兀子。还,仍然)

    (2) 笔挺地 。如:兀坐(端坐)

    代词

    (1) 这,那 。如:兀是谁(那是谁;这是哪一位);兀底(这;这个);兀得(这个;这)

    (2) ∶姓

    (3) 另见

    英文翻译

    to cut off the feet

    方言集汇

    ◎ 粤语:ngat6
    ◎ 客家话:[梅县腔] ngut7 [海陆丰腔] ngut7 [客语拼音字汇] ngud5 [宝安腔] ngut7 [客英字典] ngut7 [台湾四县腔] ngut7
    ◎ 潮州话:温4,ug4(uk 旧时又音ngurt)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一沒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五忽入聲合口一等nguotŋuət
    de,dí,dì,dī [de,di,di,di]
    部首: 501
    笔画: 8
    五笔: RQYY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HAPI
    四角: 27620

    详细解释

    de

    助词

    (1) 用在定语后,表示词与词或短语之间的修饰关系 。如:红色的气球;小小的进步

    (2) 用在定语后,表示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领属关系 。如:中国的水稻;农民生活的提高

    (3) 〈代〉附着在词或短语之后,构成“的”字结构,代替所指的人或物。如:卖菜的;吃的

    (4) 助词。“的”字前后用相同的动词、形容词等,连用这样的结构,表示有这样的,有那样的。如:推的推,拉的拉

    (5) 用在谓语动词后面,强调这动作的施事者或时间、地点、方式等。如:谁买的书?;他是昨天进的城;我是在预售处订的票

    (6) 用在两个同类的词或词组之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如:破铜烂铁的,他捡来一大筐

    (7) 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肯定的语气。如:这件事儿我是知道的

    (8) 用在两个数量词中间

    (9) 表示相乘。如:这间房子是五米的三米,合十五平方米

    (10) 〈方〉表示相加。如:两个的三个,一共五个

    (11) 同“得”,后面带补语

    那知进了园门,园子里已结坐的满满的了。——《老残游记》

    (12) 同“地”( de)。用在状语后,表示状语和中心词之间的修饰关系

    (13) 另见 dí;dì

    副词

    (1) 确实;实在

    不因霜叶辞林去,的当山翁未觉秋。——秦观《淮海集》

    (2) 又如:的对;的据(真凭实据);的觉(果然;的确);的是(的确是)

    (3) 必定;一定 。如:的决(处决;处斩);的的(特意)

    (4) 另见 de;dì

    名词

    (1) (形声。本作“旳”,从日,勺声。本义:鲜明、明亮的样子)

    (2) 箭靶的中心目标。如:众矢之的;有的放矢

    (3) 鲜明的样子

    朱唇的其(语气词)若丹。——战国楚· 宋玉《神女赋》

    (4) 另见 de,dí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possessive, adjectival suffix

    方言集汇

    ◎ 粤语:dik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dit7 tak8 tiak8 tit7 [客语拼音字汇] did5 e4 [沙头角腔] dit7 [宝安腔] dit7 [台湾四县腔] dit7 tak8 tiak8 tit7 [客英字典] dit7 [陆丰腔] dit7 [梅县腔] dit7 [东莞腔] dit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三錫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都歷錫開入聲開口四等tekti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