僰僮

bó tóng [ bo tong]
注音 ㄅㄛˊ ㄊㄨㄥˊ

词语释义

僰族的奴隶。

词语解释

  1. 僰族的奴隶。

    《史记·西南夷列传》:“ 巴 蜀 民或窃出商贾,取其 筰 马、 僰 僮、髦牛,以此 巴 蜀 殷富。” 唐 张说 《大唐陇右将校颂德碑》:“贾死畜贮绢八万往 严道 ,市 僰 僮千口,以出滞足人,其政七也。”

引证解释

⒈ 僰族的奴隶。

《史记·西南夷列传》:“巴蜀民或窃出商贾,取其筰马、 僰僮、髦牛,以此巴蜀殷富。”
唐张说《大唐陇右将校颂德碑》:“贾死畜贮绢八万往严道,市僰僮千口,以出滞足人,其政七也。”

僰僮的网络释义

僰僮

  • 僰僮是汉语词汇,拼音为bó zhuang,指僰人。
  • 汉字详情

    [bo]
    部首: 220
    笔画: 14
    五笔: GMIW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DBO
    四角: 55809

    详细解释

    名词

    中国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名 。春秋前后居住在以僰道为中心的今川南以及滇东一带

    英文翻译

    ancient aboriginal tribe

    方言集汇

    ◎ 粤语:baak6 bok3
    ◎ 客家话:[客英字典] pet7 [海陆丰腔] pet7 [台湾四县腔] pet7
    ◎ 潮州话:颇英4(碧)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五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蒲北德開入聲開口一等bokbʰək
    tóng,zhuàng [tong,zhuang]
    部首: 221
    笔画: 14
    五笔: WUJF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OYTG
    四角: 20215

    详细解释

    tóng

    名词

    (1) (形声。从人,童声。本义:未成年的人)

    (2) 同本义

    僮,未冠也。——《说文》。按:“十九以下,八岁以上也。”

    僮子备官,而未之闻邪。——《国语·鲁语》

    为两郎僮。——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孰若为一郎僮耶。

    与其杀是僮。

    不当为僮。

    (3) 又如:僮子(童子。指未成年的人);僮女(童女,少女);僮男(童男,少年);僮儿(男孩);僮谣(即童谣)

    (4) 奴婢

    而卓王孙家僮数百人。——《史记·司马相如传》

    今民卖僮者。——《汉书·贾谊传》

    (5) 又如:僮使(奴婢);僮奴(奴仆);僮史(仆隶);僮役(仆役);僮牧(犹僮仆);僮指(称僮仆,奴婢);僮客(奴仆);僮娃(指童婢)

    形容词

    (1) 无知

    僮昏不可使谋。——《国语·晋语》

    (2) 又如:僮昏(昏愦无知。亦指昏愦无知的人);僮蒙(昏昧不明事理)

    (3) 低贱 。如:僮妇(泛称平民妇女);僮夫(犹言匹夫。指平民男子);僮讼(指民事诉讼)

    zhuàng

    名词

    (1) 中国少数民族壮族的“壮”的原字,1965年改“僮”为“壮”

    (2) 另见 tóng

    英文翻译

    page, boy servant

    方言集汇

    ◎ 粤语:tung4 zung3
    ◎ 客家话:[梅县腔] tung2 [客语拼音字汇] tung2 zong4 [客英字典] tung2 [陆丰腔] tung3 [海陆丰腔] tung2 [台湾四县腔] tung2 [宝安腔] tung2
    ◎ 潮州话:胎翁3(童)又 之汪6(撞)族,tong5(thông) zuang6(tsǔa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一東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徒紅東一平聲開口一等dungdʰuŋ

    僰僮的同拼音词语